
【丁香】令人向往的出门(随笔) ——云南西双版纳的一次旅游
陕西关中的农历十月底,虽说不上天寒地冻,但早晚零下3℃、4℃的低温,即使穿棉衣,也让人感到冷气袭人。我这次出了趟远门,而且是出省的远门,参加“纯享版纳”直飞5天4晚的云南西双版纳旅游。
从网上搜索,这个地方距离西安达两千多公里,用农村话说,四千多里路呀?
要说这次旅游,还得感谢我们扶风县读书协会的一位文友。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说是宝鸡先利尔公司组织全市各县(区)基层农资经销优质客户答谢团,要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来回是“双飞”,问我有没有时间去,他还说我过去曾说过,以后有机会了让我也跟着他出门逛逛。我突然想起,读书协会刚成立之初,一次因协会工作上的事找他,他说公司正组织在外旅游,我当时开玩笑说,若有机会下次叫上我。
我虽然年轻时在外跑了近二十年的采购、销售,坐过无数次绿皮火车,也拿着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颁发的《特约通讯员证》,在窗口买过当时最紧缺的卧铺票,说实话至今还没有坐过一次飞机,有时做梦都想在我有生之年,坐上一次飞机。看来这次我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没有迟疑,我一口答应下来。
文友对我讲道,这次宝鸡先利尔农资有限公司组织旅游,是按各基层经销户全年农药、化肥等农资销售额确定,给他分了两个名额,刚好老伴在西安管护孙子,他告诉老伴,前面他曾答应过我去旅游,这次就让我去,老伴也同意了,我真感谢文友老伴的大度。
晚上八点咸阳机场的飞机,下午三点我们就在扶风县风情园南门口集中。这次扶风参加旅游的共有六人,除过文友,其他四个人我都不认识。四点半,我们六人统一乘车来到绛帐高速路口,不一会儿,从宝鸡出发的大巴车就来接上我们。
冬天的天气太短了,说黑就黑了,怪不得农村人常说:“麦种上,没后响。”(没有下午)。
大巴车上了高速,用风驰电掣形容,毫不过分,路边那一行行风景树、建筑物,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灯光一晃而过,让人目不暇接。
第一次来到了机场的我,看到候机大厅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还有那多色彩迷人的灯光,再加上机场广播员那甜美纯真,播报着等机、上机时间的语音,以及插空播放的流行歌曲,似乎是我忘记了一切。
“快走,跟上前面的队。”文友的提醒,使我如梦初醒。
在候机大厅,我们统一集中,听取了这次活动的总负责人、宝鸡怡高旅行社总经理王洁和导游殷婷讲的注意事项,又清点人数。这时我才知道,有七十六人参加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双飞五日游。他们都是宝鸡先利尔农资有限公司的精英,也为宝鸡农业生产、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之,宝鸡先利尔农资有限公司领队,又发给每个人的一件黄黄的印有“先利尔”字样的短袖,这让我好奇之心突起,大冷天发这个干啥用?
不一会儿,导游送来机票,我一看时间,晚上20点零5分的飞机。
第一次登机,呀,又一次让我惊呆了,飞机上中间一个走道,两边各座三人,那就是说一行共座六人。
我座位号是61H,刚好紧靠飞机窗口,我高兴极了,从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夜景,也可享受一般旅客享受不到的“待遇”。
飞机起飞了,那起飞时从地面隆隆的声特别大,不一会播音员提醒,飞机起飞,请注意安全,一阵前高后低,飞机离开了地面。
我从窗口向外望去,机身下面更是灯火辉煌,包罗万象,要说无数星星点点的灯光用满天的星星做比喻,再也恰当不过。那比星星还小的灯光,在一条条线上奔驰,我想那可能是下面的一条条高速公路,还有那特别亮的灯,后面托着长蛇,我想那可能是一条条高铁在奔跑着,我又一次想到,我们祖国多么伟大,多么繁荣富强,高速、高铁通向四面八方。
下飞机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机场外早已停候多时的两辆大巴,把我们接到了一个“景兰大酒店”,据说是一家四星级酒店。
第二天一早,我们用完早餐,六十九人,又登上了两辆大巴车,行程两个多小时,驱车130多公里,走进了普洱市(思茅市)辖区的龙源茶厂,据讲解员讲,这个厂建于1999年,现茶厂达7.6万亩,分大、中、小各类茶树,最老的茶树达三百余年,这属罕见,世界最知名、人们最熟悉的普洱茶就出产在这里,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销售点。
这里参观的人虽谈不上人山人海,但人流不断,一辆辆旅游车把游客送到大片大片的茶树园。只听导游讲,一般大茶叶都是老人采摘,这里俗谚讲:“八十老翁爬树快、十八姑娘像老太。”(姑娘不会爬树)
参观完后进入品茶室;讲解员从茶的分类、加工、存放期等让我们不但了解了茶有生茶,熟茶之分,而且还对生熟茶不同功效有所了解。讲解员讲道,这里的熟茶,是经过发酵好的,没有保质期。西双版纳做为全国最大茶叶生产基地,不管这里的老人、中青年,城市的、农村的都喜欢喝茶,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讲解员又讲这里有谚语说道:“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几天时间,都是两辆大巴车紧跟随行在那不大宽阔的车道上,形形色色的车辆如线线串起来一样,一个紧挨一个,那路旁的各类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林浪满目,只听本地吴龙、人称阿龙的导游涛涛不绝的讲叙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小吃和各种类型的物品,他想到那里讲到那里,听的我们如醉如迷。
当我们乘坐的索道走进野象谷、还有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被那里高入云天的、奇特古怪的大树迷住了,还有那高入云天的大片竹林,林中的各种动物,都从眼前或一闪而过,或三三两两逗玩,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惧人的感觉,参观的人要拍照了,它们似乎很是配合。
12月的西双版纳,比宝鸡、西安6、7月的天气还热,参观人员都穿着“先利尔”公司发的印有字的半截袖,还觉得热的透不过气来,来时所有的棉衣都己下架,宾馆的空调开着,真正一幅关中熟麦的天气,这时我才感激宝鸡公司想的周到,感谢王浩不亏为公司经理。
太热的天气,人们见到水喜欢,西双版纳的一场泼水节,把成千上万的游客组织到一块儿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热闹的场面,在这里再次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过分,我真的相信了导游阿龙所讲的,西双版纳一年游客接待达到7亿人(次),同时深深体会到了西双版纳人,为了做大做强旅游这一产业,所化费的心思和所下的功夫,难怪导游阿龙说,云南面积大,地处边境的西双版纳距省会昆明的路程,远远大于相邻老挝、缅甸、泰国路程,大多数人一辈子无数次出国,但却未曾到过昆明市。
西双版纳主要产业是橡胶,周总理带领知识青年曾开垦开发。这里没有工业,没有矿业,更不会在90%以上石山上搞农业,改革开放以来,牢牢抓住旅游业这一龙头,不断打造扮靓“傣族文化”旅游名片,让凡来到这里的游客既享受丰富的傣族物产的同时又享受了一顿美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餐。
走进古老的傣族村落,一位村上的文化专干,年轻漂亮的傣族美女,向我们讲叙了本地的风土人情,敬老爱老和婚姻(女娶男嫁)状况后,又参观了傣族的一个民俗文化馆,看到了这里的古老久远的农耕家俱、生活用品、文字符号的发展变迁展览等,使我了解知晓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所有这些对我今后创作素材积累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程的前一天晚上的7:30分,我们旅行团一行来到大剧院,观看了《澜沧江.媚公河之夜》大型歌舞晚会,那少数民族传统的歌舞真正演活了,上千个座位座无虚席,那现场的演出真是扣人心弦,一饱眼各样的民族服装,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优美的舞蹈,不时引起阵阵掌声和全场的叫好声,随着那独特的箫管笛子吹奏着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天籁之福,各式音,仿佛一下子使观众身临仙山净水,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末了,在一阵阵宏亮高亢,欢乐昂场地少数民族歌声中,回到现实的我在心里默默的念叨,这次真没有白来一趟,“满载而归”用这四字表达最贴切不过,收获知识,收获了喜庆,收满了满意。
演出结束了,观众离席,我还深深的陷入那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之中。文友喊我,“快走,结束了,你还想什么?”
出了剧院大门,外面是更精彩的篝火晚会,搭建在会场中心篝火已经燃烧着,周围成百上千的观众游客,随着台上台下主持人、引导者,或双手合十或踢足展臂或扭腰摆首,围着篝火,转了一圈又一圈,而周围的观众也是翩翩起舞,同声吟唱的同时,打开手机拍下每一个让人兴奋让人快乐的镜头。
12月10日既是旅游最后一天,也是参观当中在东南亚属最大的南传佛教大殿,在这里聆听了导游讲释迦牟尼的身世及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肺腑,也长了不少的知识,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五天的西双版纳之游,转眼之间结束,真是弹指一挥间,但收效无法用文字表达,我像一只饥饿的小猫,更像一只干渴的小鸟,得到了精神食粮和清凉的泉水,我拍照片、录视频再到用笔记录,真是三管齐下,但也满足不了我一颗求知的心愿。
坐上返程的飞机,再次隔窗瞭望西双版纳,再一次挥手向它告别。
“西双版纳,再见,我还会再来的,西双版纳,我永远都会记着你!”
(原创首发)
机起机落冬夏变。
更喜见文似随行,
不嫁春风亦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