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和尚修行的不同归宿(随笔)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记载了一个惠嶷和尚死而复生,叙述阎罗王判案的故事,大意如下——
崇真寺的和尚惠嶷因被小鬼错捕而死,阎罗王检查核对发现后,第七天把他放回了阳间,惠嶷重新复活。复活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在阎罗王那里见到的五个和尚一同受审的情况。宝明寺的智圣和尚,因为坚持坐禅、做苦行僧,被阎罗王批准升入天堂。般若寺的道品和尚,因为自己坚持念诵四十卷《涅槃经》,也被批准升入天堂。融觉寺的昙谟最和尚,活着时他带领千人诵过《涅槃经》《华严经》。阎罗王说:“讲经人的心里分你我,你是听讲的人,我是讲经的人,讲经的人往往骄气、傲慢、欺人,这是和尚中第一粗俗的行为。现在只请你试着坐禅、诵经,不要再去讲解佛经。”昙谟最说:“我立身以来,只爱好讲经,实在不会诵经。”阎罗王命令将他送进西北门的一间黑门里,似乎不是什么好地方,应该就是所说的地狱。禅林寺的道弘和尚,自称“教化过四代施主,并刻写过所有的佛经,还集资塑造了和真人一样大小的十尊金佛像”。阎罗王说:“和尚本身,一定要收心守法,志向在禅诵,不干预世间的事情,不做有所作为的事。你虽然造作佛经佛像,目的是要得到他人财物。既得到财物,贪心就起来了。如果怀有贪心,便是三毒不除,具足烦恼。”于是吩咐下属,也将他送进了黑门。灵觉寺的宝真,自述出家以前,曾经做过陇西太守,建造过灵觉寺。寺造成了,就舍弃官位加入佛门。虽然不好禅诵,但礼拜不曾少过。阎罗王说:“你做太守的日子,背离王法,抢夺百姓的财产,而建造了这个佛寺,不是你的力量,何必讲这些!”也交付下属,把他送入黑门。
当时太后听到这些经历后,派黄门侍郎徐纥依照惠疑描述的去查访宝明等寺。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询问关于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真等人,都是实有其人的。太后说:“人死了有的人有罪,有的人受福佑。就请坐禅和尚一百人经常在内殿供养他们。”并下诏:“不允许和尚拿了佛经佛像沿路讨乞。如果是以私有财产要造作佛经佛像的,任他的意思。”惠疑也进入白鹿山,隐居修炼佛法。从此以后,京中和尚都从事修禅念经,不再讲解佛经了。
五个和尚,两个升入了天堂,三个被打入了地狱。升入天堂的是因为“坚持坐禅、做苦行僧”和“自己坚持念诵四十卷《涅槃经》”。被打入地狱的一个是因为“讲解佛经”,一个是因为“教化他人,刻写佛经,集资塑造金佛”,另一个是因为“抢夺百姓财物,集资建寺”。如果总结概括一下,三个入地狱的和尚是因为“讲经、集资塑佛和建寺”。太后不愧是资深的佛教徒,她从故事中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于是发布了一个命令:不允许和尚到处化缘,不允许集资刻经、建佛像,当然更不能集资建寺了。所以后来北魏在都城洛阳建造了上千座寺庙,全部是个人独资。
这个故事出自北魏,正是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的时候,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反映了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融通过程。不论是参佛还是修道,都必须守真戒贪,慎独无罔。这是修为的实质所在。阎罗王把打坐苦修的和默默念经的升入天堂,反映了人们对“自我修为”“诚信守实”的重视以及“虔诚秉志”的赞赏。把塑金身的,建寺庙的送下了地狱,不是因为他们塑了金身,建了寺庙,而是因为他们不是用自己的钱修建的,没有体现自身的心性价值贡献,实质上是对佛祖的欺骗和亵渎,是一种虚妄,这样的人下地狱也就是情理之中。某些人,拿着秘书的稿子作自己的,某些人,抄袭别人的作品作自己的,还有一些人在位时贪得无厌,退休后就想放下屠刀,再至于一些窃贼,偷盗别人的财物和知识作为自己享受行乐的资本,大抵都是这样的情况,都会下地狱吧。
这个故事更让人深思的是那个讲经说法的昙谟最和尚,竟然也被阎罗王打入了地狱。按常理,讲经说法就是宣扬佛法,后来的玄奘法师就是因为取经、译经、讲经而成为大师的,这个讲经的和尚怎么就有罪了呢?这大概一是因为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佛教的研习传播有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的过程,从北魏到唐朝,毕竟三百多年了。二是,这昙谟最虽然相对于玄奘是个古人,但他实在不能和玄奘相比,玄奘又取、又译、又讲,是有佛学基础的,是站在佛祖的肩膀上推行佛法的。而这个昙谟最,他自己都说“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经,实不闇诵”,也就是说他连诵经都不会,可见就是一个依靠耍嘴皮子骗吃骗喝的家伙。阎罗王的判词所站的高度更高,他说:“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比丘中第一粗行,今唯坐禅、诵经,不问讲经。”这就是说,讲经人的心里分彼我,彼是听讲的人,我是讲经的人,讲经的人往往骄气、傲慢、欺人,这是和尚中第一粗俗的行为。在我阎王这里,只抬举坐禅诵经的,不抬举只会讲经的。表面看,讲经的犯了佛法里的“妄言”之戒,实际上把平等的众生,分出了高下、愚智,把自己凌驾于众人之上,属于哗众取宠,空谈误性、欺神罔佛之辈,打入地狱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件。
今天看来只会讲经,不会诵经也是大有人在,看看那些作报告,搞讲座的所谓大师专家们,有几个是不该下地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