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又见三根祠(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又见三根祠(散文)


作者:艾梅 布衣,21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0发表时间:2024-01-01 07:01:53

【菊韵】又见三根祠(散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里萌生重走去外婆家的路的想法。记得有了那个想法的一瞬间,突然有一种悲壮感。我想的是我那时可能已经白发苍苍,可能已步履蹒跚。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的路上,三根祠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村庄。我总是要穿过一片杉树林间又长又窄的泥土路,三根祠突然就立在前方,画面类似于小时候看电影时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画面,走得酸软无力的小腿一霎时有了力量。三根祠最特别的地方是有一块石碑立在村前,老远就能望见,它如一帧黑白电影的画面,镶嵌在我的童年里,熠熠生辉。
   从地势低的田野,走上一段陡坡,跨过小河上用几根横木搭成的简易小木桥,就站在了三根祠的那块石碑前。那时总要歇一歇,因为站的地方很高,仿佛是到了山顶,就有了俯视的冲动。那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庄,一片黑的屋顶,或土砖或青砖的墙。在这里还要站一站的原因,是因为我遥远的外婆家就要到了,三根祠就像我去外婆家的最后一处驿站,后面不能再歇脚,只能一往无前了。
   我们跟着母亲,经过一方小池塘,就踏上一条青石板的路,路两边有古时店铺一样的老房子。现在想来,这一切无不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集市。这次采风,正好有机会了解到三根祠建于明末清初,这里曾经是南来北往的一个重要通道,是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繁华地。在我童年印象里,这里却是一处穷乡僻壤,离我们繁华的铜山口矿那么远,越远越穷,仿佛只有矿石才是最好的财富,而这里只有高山和流水。村前一溪流水,村后不远处是一条更宽的河,做的是宽而平的水泥桥面。
   没想到重返的时间来得极快。经年以后再走进三根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三根祠红色美丽示范村”的仿古门楼,有一种很隆重的仪式感,古时的仪门可能是如此这般,高檐飞翘,两边高高挑着两挂红红的灯笼。门内两侧,皆绿树如云。尤其右边树林旁边,一处古长廊横卧。如果不是旁边恰好停了一辆车,我还以为是来到了古代。这处长廊,是三根祠湾的“党建长廊”所在地,展出了三根祠湾的“共同缔造规划效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根祠有村史馆、知青点、茶轩等重要文化载体。长廊对面,青檐白墙,墙上“党建引领、统战同心”的红色大字,仿佛旗帜一样猎猎飞扬。
   沿着整洁的刷黑马路前行,一棵四百多年的古樟树矗立路边,枝苍叶翠,不显老态。而路边又有一片茂盛的竹林,绿波荡漾。竹林边,又立着一处古亭,让人想走进去坐下来,品一杯香茗,听竹涛阵阵。然而,给我讲解的老人却没有停留的打算,带着大家往前走,似乎前面有更好的风景在等着。
   但见前方斜坡的左前方,一处院落出现在眼前,老人嘴上一直念叨的知青馆到了。沿着老砖铺成的台阶上去,就到了知青馆的院内。院内一棵香樟树,给这处小院平添了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屋后林木葳蕤,生出静幽之感。院内建筑,黑瓦青墙,修旧如旧,有着历史的质感。据老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来自黄石煤炭局和铁山商业局的200多名知识青年下放到南山村三根祠知青点,和当地群众一起开山造林,建起了3000亩林场和2000亩茶场。如今,大泉沟风景区闻名遐迩的天然美景,有当年下乡知青的辛劳和汗水。大泉沟不会忘记,南山村不会忘记,三根祠更不会忘记。今天的知青馆,既是一段知青历史的记录,也是南山人民对知青的一种铭记。
   我终于站在了小时候走进三根祠的村口,一如几十年前站在这堤坝一般的高处,但见当年的来路一片葱茏,早已没有了弯弯曲曲的小路和那片小树林的任何痕迹,它们是淹没于大自然五月的繁盛里还是岁月的变迁中?当年站立的地方现在是一处长长的古亭。站在亭下,清风徐来,四面山峦青翠,干净整洁的马路环绕农家,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组成的“小三园”如美女的裙裾一般装点着村前屋后,不由得让人在心里感叹:如今的农家生活真是太惬意了!
   如果不是让那条已埋在石板下的沟渠作证,如果不是那方已变了模样的池塘还在,我简直认不出这里是我小时候无数次经过的地方,只有山水为证,我才不至于在曾经熟悉的地方迷路。一塘绿水倒映着三根祠的天空和房舍,是岁月静好,是往事如烟又不是烟。那条青石板路不见了,两边的旧房子也不在了。记得出村庄之处有一棵大树,树还在,却从一条泥巴路的一边跑到水泥路的另一边了。除了山河,一切可以改变。
   三根祠是一个有着历史底蕴的地方。从曾经的繁华中走来,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如今又成了“红色美丽示范村”。历史的重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成就了“红色美丽示范乡村”!

共 18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故乡的三根祠,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故事源远流长。这里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是通往外婆家的必经之路,如今已不再荆棘,不再泥泞,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和广阔。时代变迁带走的是岁月年华,贫瘠斑驳,却带不走对游子对故乡一辈子的眷念以及那深埋心底的爱的种子。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迁。文章结构清晰,文笔流畅,语言温润,情感充沛,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是一篇难得的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佳作,推荐欣赏。【责编:乐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乐歌        2024-01-01 07:09:45
  时代变迁带走的是岁月年华,贫瘠斑驳,却带不走对游子对故乡一辈子的眷念以及那深埋心底的爱的种子。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1-01 10:23:43
  乡村振兴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好文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