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搬不走的家(散文)

精品 【丁香】搬不走的家(散文)


作者:老话 秀才,1231.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4发表时间:2024-01-06 22:54:21
摘要:通过记述土窑洞反映了家族史,表达了对农民生存的深切悲悯。

【丁香】搬不走的家(散文) 土崖下我家的那五孔土窑洞早已被酸枣树和藤蔓野草遮掩,但我们谁也没有提出过处置它的方案,仿佛谁动了这个念头,谁就是对“家”的亵渎。
   这是我家的“文物”。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哥考上了农校,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但作为长子,他为了小弟小妹的生存,报到没一个月就辍学回村务农了,从此终生没有脱离农村。我想,大哥作为“知识青年”肯定不会没有干一番事业的抱负的。六四年的“四清运动”击碎了他的梦。他像当时千千万万的农村财务人员一样,被无限放大地“清”洗了一番,为了“退赔”,我们家三间房上的顶棚被拆掉卖了木料。大哥认为是自己毁掉了我们的家,他有责任再还给我们一个家。
   我依稀记得这个期间,大哥去稷山贩过枣。白天怕被没收,只能夜里走。走着走着,有一次竟然睡着了,一睡着胯下的自行车就跌到在路旁的水渠里了。这一跌人就醒了,醒了再接着赶路。之后,大哥与二哥还在运城盐池拉过硝、王庄煤矿拉过煤、辛置拉过石膏。二哥说,拉石膏时,干粮袋里带的是几个玉米面窝窝头,渴了就打破汾河的冰层,把冰碴子往两边扒拉扒拉,爬到岸边咕咚咕咚地喝;上坡、下坡时,由于坡度太陡,兄弟两个一个驾辕一个推或两人同时用肩膀支着辕杆,一寸一寸地挪……
   然而,这些奔波只能糊口,哪能积攒下修房的钱?
   无奈,他只得效仿村里那些没瓦房住的人家,尤其是外来的逃荒户,找个沟沟畔畔打土窑洞。于是,我们家在村西对子沟找了个土崖,启动了打窑工程。大哥是主力,父亲和我二哥三哥只能算做助理。在那个年月,一个农民整块的时间都被生产队长支配和消费了,干点自己的活儿,时间只能挤、拾、偷。也不知镐、锨用坏了多少,手上磨了几层老茧,两年过后,五孔窑洞终于打成了。
   此后,我的三位哥哥在这五孔土窑洞里完成了人生最大的事——结婚成家。二哥、三哥在这里娶妻生子后,先后带家属去了部队,大哥在这里养育了三儿三女,光景渐渐有了起色……实行责任制后,大哥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他用几年的积蓄买了两头牛,承包了二三十亩土地、一个鱼池,还种了四五亩地的菜园——我父亲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在菜园,吃住都在那个草庵子里。卖菜所得父亲一分不剩地交给了大哥,父母吃的都是那些卖剩没人要的不成样子的菜帮子、菜把子。
   财富的积累抬高了大哥的社会地位,而这又激励他想获取更多的财富。他要种更多的土地,喂成群的牛羊猪。儿女们放学和假期休想闲下,不是下地耕种就是喂牲口,下雨天也要填圈出圈,他们后来回忆说,上学到了教室才是休息的时间。
   这期间,大哥在南沟坡上盖了十孔砖窑,高大宽敞,很是气派,邻居都称他是“憋疙瘩户”(富裕户)。儿子们结婚一个一个住进了砖窑,他依然守着那五孔土窑洞,他说,土窑冬暖夏凉,住着舒服,搬进砖窑睡不着。大嫂吐槽,你那腿潮得快成罗圈腿了,舒服你娘的脚!大哥大眼睛一瞪说,要去你去,老子就这命!
   吵归吵,大哥仍然做他长久的打算。院子里种着春夏秋三季的各种蔬菜,苹果树、枣树、梨树、柿子树都已挂果,除了自己吃还卖一些;养殖业也没拉下,猪、羊、牛、驴、鸡、鸭样样不缺,光狗就有三四条……同时我还发现,大哥越来越重视各路神仙,什么天地财神、菩萨佛祖、玉皇王母他能叫上名字的都不马虎,甚至树上、平车上、石头上、米瓮水缸上,过年时都要贴上写着吉祥话语的红纸条。我怀疑他真的信仰这些神圣,他是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佑他和他的亲人安康幸福呢!
   儿女们早听见他走路脚下发出的呲哗呲哗的声音。每次在沟底挑水回来,他满头是汗,半天透不过气来。儿女们看着心疼,多次劝他搬家,他照样置之不理。七十五岁那年,一天,雨过天晴,他挑水,脚下一滑,连人带桶直往沟底滚去,如若不是一棵枣树挡住,还不知出啥危险呢!
   出了这事,儿女们不由他分说,强行把他与大嫂搬离了土窑洞。
   但让儿女没有想到的是,大哥心情越来越沉重,无缘无故就跟大嫂吵,而且突然发了胖,两个膝盖疼痛不止,不得不做换膝盖的手术。手术后,身体越来越差……
   最后见大哥是他刚过八十岁生日不久。看到大哥脸朝窗户侧躺在床上,我叫了大哥一声,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想睁眼却没能睁开,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头,算是对我的回应。他的脸浮肿得厉害,皮下像注了大量的水,让人担心有撑破的危险。从夸张起伏的胸脯可以看出,他鼻孔吸进的空气已无法供应身体的需要,不得不时不时地张嘴吸气,并发出气筒抽气才有的那种丝丝的声音……大哥怕是顾不上回答我吧,此刻他终生供奉的那些天地君亲师,说不定正与他协商今后的生活和营生吧。
   三侄女对我说,前两天大哥提出想到临汾市去诊断一下。他们去了,医生说,回去吧,别浪费钱了,该预备啥预备啥去吧。“我爸他不想死……”三侄女哽咽着说。
   我的眼圈也红了。大哥的绰号叫“铁人”,从记事起我没见他病过,过了七十岁,膝关节变形行动起来钻心似的痛,他照样不误收秋打夏。想不到“铁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病魔。
   我坐到外间的沙发上陷入了沉思。此刻,无尽的失落罩住了我。几十年来,大哥在前面蹚路,跌跌撞撞,发现深坑,他就用自己的伤痕为我们做个标记,使小弟小妹绕过去,走得顺畅些。他还用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使我们时时照见自己的样子;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标明那是我们能达到的高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人生不可逾越的问题从容地去办,不至于事到跟前手忙脚乱,或者马虎了事,惹人笑话。
   我问三侄女,大哥有什么吩咐的?
   她用哭腔说,颠三倒四地尽说些土窑洞里的事……
   到此刻,终于明白,对大哥来说,搬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守着土崖下那五孔窑洞,一住就是六十个年头,那是他留给时间和这个世界的唯一篇作品: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全沉淀在那里,那些烟火气织成了家的图景,他则是图景中的主角。这些哪能搬走吗?搬走的只是坛坛罐罐这些表面的“家”,而“家”的历史、“家”的烟火,永远搬不走!
   (原创首发)
  

共 23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猛然看到作家老话的散文《搬不走的家》,真有点按捺不住的喜悦,飘荡着乡土气息的文字扑面而来,亲切而熟悉。“五孔土窑洞”是全文的线索,串起大哥的一生。大哥考上农校,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但作为长子的大哥,为了小弟小妹的生存,放弃了难得的机遇,终生劳碌在农村而不悔。“四清运动”,“退赔”了三间房上的木料,大哥一直自责,为了补回家庭的损失,大哥吃尽了苦头,去稷山贩过枣、运城盐池拉过硝、王庄煤矿拉过煤、辛置拉过石膏。为了全家遮风避雨,在村西对子沟找了个土崖,打了五孔土窑洞,院里种了各种蔬菜,栽了各种果树,养了猪羊牛等各类牲畜。还请来了各路神仙保佑亲人的安康幸福。“铁人”大哥不是铁打的,他也是凡人之躯,大哥累垮了,一次去沟里挑水连人带桶直往沟底滚去,如若不是一棵枣树挡住,险些出大事。儿女们不由他分说,强行把他与大嫂搬离了土窑洞。搬家后,大哥身体每况愈下,“铁人”终究还是敌不过病魔。“我”回想着大哥跌跌撞撞在前头为我们趟路、填坑、做标记,使我们能顺利度过人生路,不禁悲痛欲绝。大哥守着土窑洞住了六十个年头,临终还是惦记着窑洞。山崖下的五孔窑洞,是大哥留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篇作品,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全沉淀在那里,搬不走的精神财富,“家”的历史,“家”的烟火,永远搬不走!看到这里,编者已泪流满面,有担当敢负责的大哥,宽厚豁达吃苦耐劳的长兄,是小弟小妹登天的梯、拉车的牛,大哥最终油尽灯枯,梯子撑不住了,车子拉不动了!躺在病榻,奄奄一息。文章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哥的心痛与感恩之情。文字朴实,行文流畅,年代感强,画面感强,一篇难得的叙事散文。力荐佳作共赏,期待夺冠!【丁香编辑 晚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0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6 23:17:43
  感谢作家老话投稿丁香,支持丁香。提笔编辑《搬不走的家》,心中忐忑不安,只怕读不透文意,拿不准文脉,辜负了老话老师的心意。又急于佳作与读者见面,还是走进了“五孔窑洞”,找到大哥的影子,大哥的情怀,大哥的付出,不禁泪目。编者见证了什么是“长兄如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哥身上再现,这样的大哥罕见了!创作不易,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6 23:25:45
  《搬不走的家》文意深厚,文风自然纯真,对家的意义有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作者笔力不凡,塑造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至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家老话出手不凡,值得家人们品赏学习。遥握冬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娇娇        2024-01-07 07:04:26
  爱民老师早上好,新年快乐!又读您朴实无华的好文章了,太开心了!
   文章重点写意深厚细腻,称得上是传神之作!
娇娇
4 楼        文友:娇娇        2024-01-07 07:16:35
  故事叙述生动,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通俗不失朴实!文章结尾令人饱含期待,言已尽意犹未了,实属点晴之笔!感谢投稿丁香社团,期待更多佳作分享!向爱民老师学习!
娇娇
5 楼        文友:老话        2024-01-07 08:29:55
  文学其实是作者与人聊天,与天对话,与地倾诉,多年郁积于胸的块垒,不吐不快,如鲠在喉!
董爱民
6 楼        文友:志存高远        2024-01-07 09:56:12
  《搬不走的家》即五孔窑洞,作者和大哥一样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庭奋斗史。全文情感交融,情节感人泪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哥身上体显得淋漓尽致。全文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文情并茂,感人肺腑。好!好文章!拜读学习!
7 楼        文友:志存高远        2024-01-07 10:16:33
  晚秋枫叶老师辛苦了!又给我们编辑了一篇美文。这是一段家庭史,也是一段农村发展史。值得细读,引人入胜,难以忘怀。敬茶祝福!
8 楼        文友:娇娇        2024-01-07 13:36:16
  大哥是家的长子,一辈子为弟弟妹妹们负责,那五孔窑洞,如一羽绒袄为家人们挡风遮雨。大哥日子过得勤劳潇洒,千辛万苦的身体状况日见不佳。有信念相伴,一个(家)字,在大哥心中永存一种缘,家的烟火,心心念念住在大哥心中!
娇娇
9 楼        文友:闰土        2024-01-07 20:51:40
  细读老师美文,深感描写细腻,文笔朴实,写出了大哥一生的艰辛和为家的负付。真是一位忍劳忍怨的好大哥,常常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特别是对窑洞的描写,真是如木三分。
10 楼        文友:闰土        2024-01-07 20:56:38
  作者写出了真情实感,发挥的特别好,不亏是位文坛高手。把一位大哥描述的淋漓尽致,展现的栩栩如生,细节也写的生动感人,挖掘的好,字里行间显示出真爱,好文欣赏,拜读学习。
回复10 楼        文友:老话        2024-01-08 14:34:07
  感谢各位老师的厚爱,我当努力!
共 27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