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结婚的女儿要探亲 (散文)
女儿2023年9月结婚后,回来过两次。2024年元旦会第三次回家吗?刚到十一月中旬,我就急切地盼望,心像猫抓似的不安。可是,又不好意思催促,妻打电话闲聊时试探:“元旦还回家吗?”得到了想要的回答后,心虽像吸了蜜一样甜,嘴却显不出来。继续米呀面呀地闲聊。
等着吧,不到半月了。这长时间都等了,十几天还不好等吗?可是,真正等起来,甜蜜中有苦涩,幸福里有烦恼,怪只怪这半月的时光太缓慢,俨然约会时等待情侣的感觉。我默默算计着日子,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后天星期三,马上一周过完了。过完一周,再过一周就放假了。未等放假,又放心不下,问女儿坐火车还是开车。听说开车,妻子就开始唠叨开车慢点儿,路上小心点儿。女儿痛快地答应了,可听声音根本就没当回事。
别瞎操心,孩子大了啥不知道。我劝她。
好容易熬到要放假了,城市规定每天限行两个车牌尾数,无端添了担心。女儿回来那天限制她的车牌怎么办?我小心翼翼地将女儿的车牌号与回家的日子对照,刚刚对照出个好结果,城市加强了限行,单日限双号,双日限单号,几乎无法避开限行。妻子更急,电视不看手机不玩,专门研究方案:周六回城市的婆家,周日晚八点以后或星期一早上从市区出发,下午回北京时从一个小胡同绕过红绿灯上高速。我暗暗佩服,妻不愧是数学老师,这方案,完美!
解决了限行的难题,妻开始计划招待事宜。爹还是爹,娘还是娘,女儿还是女儿,亲情骨肉一点儿也没变。可女儿她结婚了,嫁人了,是人家的人了啊!从前的女儿只有一个家,那就是我家;现在女儿多了一个家,就是婆家。有了婆家,我家就成了娘家,婆家才是名正言顺的家,娘家就成了减少“某种内容”的家。父女之间、母女之间,似乎隔了一层朦胧的东西。女儿以前是家人,现在就是客人。再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自然,要讲仪式、讲分寸。世事总没有完美无缺,不是这么遗憾就是那么遗憾。
记得女儿没找对象时,每天惦记,生怕嫁不出去似的,不厌其烦,见人就托人家给闺女介绍对象。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推销员一样。对象成了,又催人家早点结婚,如果对方回答模棱两可,训又训不得,骂又骂不得,恼又恼不得,只能暗自生气。可生气也是白生气,闺女大了,人家说了算。总算是嫁人了,大功告成任务完成,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吧?可又感觉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怅然不快。唉,辛辛苦苦培养了这么多年的闺女,就这样被女婿轻而易举地抢走了。
有好消息传来,城市完全取消了限行。这下,女儿女婿自由行驶,再不用躲躲闪闪、费心算计。
通行无忧了,又开始为招待的事费心。打电话问女儿女婿,想在家里吃,还是出去吃,喜欢吃什么?人家回答,怎么也行,吃什么也行,不用操心。这怎么也行,吃什么也行,真是难办。只得与妻根据女儿的行程爱好,安排了饭食。
妻子的安排是:12月31日晚上吃饺子,因为饺子代表团圆,猪肉白菜馅又上讲究;另外,一凉一热两个菜,凉菜拌嫩花椒叶、热菜槐花炒鸡蛋。元旦早餐烧饼鸡蛋汤,我得六点半就起床排队,去买刚出炉的烧饼。当然,自行车要求速度,而且,饼一进塑料袋马上往回返。只有那样,烫呼呼的烧饼才又脆又酥又香。还是一凉一热两个菜,凉菜拌蒲公英、热菜榆钱炒鸡蛋。这些野菜是春天妻在山坡上采摘,煮熟晒干了不舍得吃完,这不,一直给女儿留着呢。
小两口爱吃鱼,中午省事,出去吃火锅鱼。附近的豆花鱼火锅店,不用开车步行就可。我听妻子安排如此周到,再次佩服。呵呵笑着说:“一看娘就是亲娘,丈母娘也是亲丈母娘。”
本来说好给小夫妻炸油糕,可是,12月31日上午9点了,还不见妻子和面,就嗔怪妻是怎么回事。妻说:“刚炸出来热乎乎的最好吃,凉了再加热味就差了。近中午前和上面,等孩子们回来面也发酵好了。孩子们稍微歇息一下,全家人一齐动手,有捏的、有炸的、有油里捞糕的。一边做饭一边说,一边炸一边吃,那才有团圆味家庭味呢。”
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了岳母更费心。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