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明月照千古(散文)
陌上花开,时光清濯,章丘明水,一个婴儿的啼哭声证明了她的到来,她的哭声带给全家人幸福的欢呼。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个婴儿后来用惊人的天赋谱写的诗词,如月般的清辉,照亮了古今文坛,她是大宋一朵最绚烂的情花,她是中华五千年文学史上最明亮的星星。认识李清照,可以说是先从偶遇她的诗词开始。
初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就被少女那种独有的天真和快乐所感染,不知是怎样聪慧的女子,写出的诗句如此灵动而又极富画面感。于是,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近了李清照的诗词,也伴着诗句走完了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是半世桃花,半世烟雨,前半生的她享尽人间繁华。她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李格非学识渊博,俊迈出众,擅长行文作赋,母亲亦是饱读诗书,才性淑真。于是,她一出生,父亲便从王维诗句“明月清间照”中,为其取名,父亲又是苏轼的弟子,家中经常不乏北宋名家的推杯换盏,对诗吟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清照,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肯定也拥有一颗诗意的心。
如果之前只是悄然生长,那么十六岁那年一首《如梦令》让她暂露头角,以致于得到了晁补之的赏识,从此也有了北宋词坛上的立足之地。那个少女不怀春,随着年龄的增加,她的心里也有了种莫名的寂寞。一个暮春的节气,一个风骤雨疏的夜晚,她又提笔写下千古名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区区三十多字,将一个女子惜春的情怀抛洒而出,读之让人动容。十七岁的女子,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她渴望能与有情人结缘,她也想拥有世间最美的爱情。她怕有一天要到“梨花欲谢恐难禁”的处境,她也怕留下“长恨春归无觅处”的遗憾。然而,她是幸运的,她在最美的年纪遇到了那个翩翩少年郎。
初见赵明诚,她把一个少女对未来夫婿的好奇,想见又羞见的形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知道,他将走入她的生命,她的大胆中又有几分女子的矜持。后来的人生中,证明了她和他的遇见是天作之合。“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也不知他俩如何造化,茫茫人海之中,琴瑟和鸣,成为了彼此的知音。而和李清照同时代的朱淑真,就没有那么幸运,即使她用一首“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这样的圆圈诗,想与丈夫来一次风花雪月的浪漫,然而终究是落得劳燕分飞的结局,而陆游与唐琬,也不过是个爱情悲剧的代名词。从这一点看,李清照简直就是幸运到极点。
门当户对,才子配佳人的最美姻缘成就了李清照二十多年的幸福。新婚两人,你侬我侬,全然忘记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忘记了笈笈可危的北宋。她和赵明诚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诗词世界里,沉浸在郎情妾意的岁月静好里。一首“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将两个人的伉俪情深描绘得惟妙惟肖,即使牛郎织女,未必能及。用“妾如花绽放,君似雨露滋。两情和缱绻,缠绵自有时。”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新婚燕尔再合适不过,纵使有过短暂的分离也会使得“人比黄花瘦”,可见两人的甜蜜程度。即使后来在李清照的半世凄凉里,注定也会有太多温暖的回忆,以至于支撑她活到七十一岁。
谁的生活又能是一帆风顺呢?生活中的意外本就防不胜防,何况光环不可能一直环绕在同一个地方。汴京的地方再大再热闹,有时也难容得下几个人的存在,官职再高权力再大,有时也有翻船的一天。随着李父赵父先后在朝廷的失势和去世,赵明诚一家也被遣回青州老家,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没有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从此他们真正拥有过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时光。
隐居青州,赌书泼茶,同鉴文物,共赏兰桂,留下千古佳话。一首“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远。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们不用在算计中绞尽脑汁地思量对策,他们也不用在政治漩涡里提心吊胆,有的只是坚韧如梅,高洁似桂。她把远离朝堂看成是上天的恩赐,她把生活的拮据看成是命运的另一种安排,她是谁?她怎能轻易向生活妥协,即使萝卜咸菜,也要收藏两人所爱的文物,即使夏衣冬穿,也要让生活活出诗意。在这样窘迫的境况下,更能看出夫唱妇随的和谐。不也印证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吗?他们看似生活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却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不后世哪来的《金石录》可供参考。人生在世,谁不是一边失去,一边又在收获,没有圆满的十全十美,更不可能惨败到一无所得。
世上有多少曾经美好的爱情结局会将归于圆满?没有人知道。在青州隐居的后期,赵明诚不甘于寂寞,也经不起功名的诱惑,终于在朝廷的召唤下,又重返仕途。如果他不去为官,如果没有战乱,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遵守“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约定。然而,世间本就没有什么如果。再好的感情也会归于平淡,在赵明诚重入官场之后,把李清照继续留在了青州,而他却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另娶小妾。其实,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似乎一切都很寻常,然而心高气傲的李清照怎堪受辱,她心中想的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不离不弃。至此,李清照的幸福生活也接近了尾声,她的词风也由先前的明快转换为悲愁,也是她人生大起大落的转折点。一句“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把自己的相思,自己的哀怨尽付诸于笔下,她只想与他长厢厮夺,她只想与他花前月下,然而随着赵明诚的离开,这一切似乎变成望穿秋水的等待。
凭借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精神上的契合,他终归还是回到她的身边。然而,此时金兵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夫妻俩在青州苦心经营的珍贵文物,终是没有保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赵李二人在风雨飘摇的北宋里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然而李清照并非只是贪图小家安逸生活之辈,她的灵魂深处,身怀家国,心念天下。一句“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写尽了自己的满腹惆怅。更是得知赵明诚弃城而逃之后,以一首“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赵明诚羞愧难当,以致于没过多久因病离她而去。
赵明诚走了,只把痛彻心骨的相思留给了一个弱女子。战乱不断,居无定所,都让她不堪重负,“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看花亦是满眼泪,而今有谁可共言?独自守着窗儿,凄凄惨惨,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无限伤悲,最难将息。苏轼思念王弗,也不过只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她对于赵明诚,则是欲泪泪已干,觅愁愁如雨,“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然而,不管经历过什么,活着的人总得往下活。
再多的相思也无济于事,她还得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他们半生的心血,她还得继续完成《金石录》。这时,她遇上了张汝舟,一个妥妥的渣男,就是她拥有再多的聪慧,无依无靠的飘泊让她暂时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婚后不久,她彻底认清了张汝舟的真面目,毅然决然地宁愿坐牢也要选择告发张汝舟的欺上瞒下,后来终于重获自由。作为一个当时的女性,能有这样的勇气实在令人佩服,她终究是想活成自己的模样。
风住尘香,花枝散尽。李清照已进入垂暮之年,她享受过人间最大的繁华,她也经历过流离失所的悲凉。物是人非,事事已休,欲语无声,清泪先流,舴艋舟上,难以载动,许多闲愁。“人生最叹老来悲。”李清照的晚年正是如此凋残。然而她并不想就此颓废,一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主、莲鹏吹取三山去。”让她多想逃离这尘世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去寻找梦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从诗词中看人生,李清照的前半生,家境殷实,衣食无忧,风平浪静。十八岁那年,喜结良缘,相濡以沫,连她的诗词里到处都写满幸福的味道。她的后半生,在战火中死里逃生,在孤寂里思念成灾,在风雨下独自坚强。她的诗词里,有女子的婉约,亦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可以说,她是诗词界的泰斗,亦是文学史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