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小院儿烟火气(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小院儿烟火气(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童生,71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4发表时间:2024-01-18 06:14:57
摘要:人住上了高楼大厦,但是心却还是经常在既往的记忆里徜徉。因为那穷街陋巷的小院儿里,有我们曾经甘之如饴的烟火气。


   一
   历史长河流得太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转眼已经四十年了。高楼大厦简直就是雨后春笋,盖得几乎千城一面,到处都是“刺破青天锷未残”似曾相识的风景了。
   上了高楼下厨做饭,烹煮煎炸,开关一掰,蓝莹莹的煤气火苗儿立马就呲上了锅底。方便倒是再方便不过了,跟过去三九隆冬也得掏灰、引火、加柴、填煤,肯定不是一个档次,都有了仙气飘飘的感觉了。可心里头想的,脑子里绕来绕去的,却还是觉得好像少了点儿啥。细细一想,噢,明白了,是缺少了一些地气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子虽然穷,却还是留下了不少乐趣。觉着在小院儿的煤球炉子上做饭,那个炉膛里冒出来的,才是最接地气,最有味道的人间烟火气。
   住在老哈尔滨安字片儿,那一大片密密匝匝的棚户区,我们家能拥有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子,也算是够幸运的了。
   每年一到六月份,天热得一天一个样,就看着墙上挂的温度计的红汞线蹭蹭往上蹿。再在屋里的灶台生火煮饭,继续给火炕加温度,晚上睡觉烙得直折大饼,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啦。老爸琢磨着要把晚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来一个战略大转移,就在院子里搭起了煤球炉子。拣几块废砖头,和上些黄泥土,中间砌进去一个从废品收购站淘腾来的铸铁炉箅子,上面再砌上几层砖,用掺了沙子和了炉灰的黄泥土套好炉膛,一个规规整整的煤球炉子就竣工了。
   煤球炉子的口粮自然是煤球,可由于套炉膛的时候,就想到了有可能会与蜂窝煤套近乎,于是那不大不小,正正好好的尺寸规格,也就对蜂窝煤来者不拒,吞纳自如了。可哈尔滨的街巷,不像北京城的胡同,到处都有卖蜂窝煤的。即便煤场有,也觉得太贵,钱花的不值,想想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用老妈的话,省了不知,费了不觉。过日子既得能抓挠,也得能积攒,可不能前面挣扇门,后面丢块板!
   立了秋的响晴天儿,暑伏热过去了,略带凉意的小清风也刮起来了,正是做煤球的好时候。我先跑到抚顺街上坎儿,踅摸哪有挖坑的,好撮黄土。
   不就是整点儿黄土吗,干嘛非要跑一个大上坡去弄?这就得怪土地爷当初给冰城开埠的宏观布局了。哈尔滨是一个沿松花江自然流向建起来的城市。挨着大江较近的安字片儿,水皮子太浅,挖不了一米深就能见到地下水。而与东边南岗那个鱼脊骨高岗地,连成一体的抚顺街,就没有地下水渗出之虞,不论挖地几尺都是厚厚的黄土层。
   有了黄土,再把柈棚里的煤倒出来,用筛子筛出煤面子,再拌上一半儿的黄土,搁进早已淘汰弃之不用的大铁锅里,加上水一翻一搅,再拿一个吃饭用的小轻铁勺,一勺一个地到院子的水泥地面上,这煤球就做好了。瓦蓝瓦蓝的天,大太阳一晒,一下晌就干透了。
   家里半个班的哥们儿,可把“拉兵马”的老爸老妈累坏了。舍不得那点儿工夫,老妈一天到晚不离缝纫机,就为了能给服装厂多干些“外件儿”活儿,多挣点儿钱。那个特殊年代中,我成了学校的“逍遥派”,可一进小院儿,却在劫难逃,应该应份地成了老妈的“小支使儿”,当了锅台转儿,与煤球炉子结了缘。
   没想到的是,刚开始干的那几天,我却连炉子都点不着。柈子架上了,火上来了,把煤球搁上了,可还没等煤球烧着,柈子就先烧塌架了。煤球也就还是那个黑黢黢的丑样儿,感觉就是在嘲笑我。我弯腰蹲腿地上下看,紧忙活,眼瞅着没戏了,就不得不把煤球再扒出来,重新生火了。“哎呀!”我不由叫出声来,该死的煤球,炉膛里不争气,这会儿却来了能耐,燎我的手啦!我疼得咝咝地跺脚吹气儿,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正一顿扑喽,手忙脚乱,老妈却在屋里喊起来——
   “还没点着火呀!寻思啥呢,再等下去熬大碴粥就不赶趟了!你是不是想磨到三更半夜才吃饭哪?真是‘三天爬不到河沿’!”当时我还没明白,老妈那胶东口音说的是啥,就感觉是在火上浇油。
   我挺委屈,也挺倔,越这样,我越不接她的茬儿!我就不信了,活人还能叫尿憋死,看我能不能点得着?!
  
   二
   “四儿啊,”隔壁小院儿的韩婶儿推开院门走进来,“哈哈哈,瞧你这脸上抹得魂儿画儿的,都赶上唱戏的啦!”她操着略带山东掖县口音的软语,指着我的脸乐着。还用说嘛,指定是刚刚往外扒煤球,又烫了手,抹眼泪蹭上的。
   韩婶儿过来俯下身,手把手地教我,噢——我明白了!原来是我错过了火候儿,怨不得煤球不买账。引火的松木明子刚刚把柈子点着,就得快快地下煤球,这样,柈子烧差不多了,煤球的温度也上来了,才能跟着燃烧起来。
   来不及跟她再唠,我扣上一米高的铁皮烟筒,抽着烟拔着火,韩婶儿又走进小院儿,“喏,拿这个再好好扇一扇,火一会儿就上来了!”说着就把她家的那把已经用了有好几年,又重新用布包了边儿的大蒲扇递给我。我对着炉箅子下面的进风口一顿狂扇,眼瞅着煤球边儿上的蓝火苗冒出来了,蹿上来了,就撤掉烟筒,急三火四把已经淘好了的一大闷罐的大碴子,端上了炉子。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那个时候的邻里关系,比现在这楼上楼下住多少年,还不知道姓甚名谁可熟络热乎多了。韩叔和韩婶儿,两口子工资不高,身体不好,总见着韩叔动不动就休了病假,开不了全勤工资。拉巴着的三个半大小子,见天吵吵着饿。
   看着我的大碴粥开锅了,韩婶儿也在自家门口,点着了韩叔用一个破铁桶套的煤球炉子。她手里端着一个碗,碗里边盛着刚打散的鸡蛋液。我往里瞅了一眼。
   “婶儿啊,你打的鸡蛋咋这么浑啊?是不是坏了!”谁想韩婶却有点儿诡秘地一笑,
   “没坏!四儿,我正要跟你说说我这个新发明呢!”我来了精神头儿。
   “这点儿凭票的鸡蛋也太不扛吃了,偏偏你韩叔的这个病又不能没有营养,家里有时候还来客。我就突发奇想,每次炒鸡蛋,就往里掺点儿苞米面儿,都是黄的,看着挺出数,还吃不大出来!”
  
   三
   听着隔壁煤球炉子上的铁锅里“滋啦滋啦”的鸡蛋液下锅的声儿,闻着飘过来的葱香气,我心里却泛起了一种酸酸的说不出来的滋味儿。为了能多吃上几次炒鸡蛋,就往蛋液里掺包米面儿,这不是自欺欺人吗?韩叔为人豁达,常见着有亲戚朋友来他家小酌。韩婶儿的这个“发明”,确实能让盘子里的鸡蛋出数了,鸡蛋也扛吃了,可味道呢,营养呢?唉……还不是日子太紧吧,也只能顾面子,顾不上里子了。
   动迁上了楼,又搬了家,老邻旧居都各奔了前程。小院儿里虽已灶冷锅凉,熟悉的烟火气也已经渐飘渐远,但总觉着还是余香袅袅,一直都在心的广阔空间里扶摇缱绻。
   前几年在道外升平街偶然邂逅了韩家老二,才知道韩叔刚够花甲那年就走了。
   “韩婶儿挺好吧?”
   “好着呢!快八十了,总说我爸没福,没等到今天的日子,她也挺想你,还老提夏天跟你在小院儿煤球炉子上做饭的故事呢!”
   至于老妈骂我的那句胶东土语,直到后来有了媳妇,我才算揭开了谜底。那次去她家,正遇上她的奶奶也在家门口的煤球炉子上熬大碴粥。媳妇说起了我当年的那一段儿。
   “奶奶,我婆婆说他,三天爬不到河沿,是啥意思啊?”
   老人家卷了一支旱烟,擦了一根火柴点着了,“吧嗒”,抽了一口,眼睛一眯,抬头纹一挤,乐了:“你俩可真是天猫儿地狗儿,凑成两口儿,傻一块堆儿啦!啥意思?一对儿笨鳖呀!哈哈哈……”
   人生,在迪士尼乐园里只能得到暂时的兴奋,而真正具有快乐价值的一定是来自生活,烟火气里藏着快乐,只要我们融入进去,就会被快乐包围。
  
   2024年元月于纽约,1月18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29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间飞逝,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如雨后春笋,烧饭都用上了煤气或天然气,开关一扭,蓝莹莹的火苗蹿起。但作者总觉得少点什么,那就是少了些地气。于是,作者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市家家烧煤球炉的往事。作者家在棚户区有一独门小院,老爸在院里搭起一个煤球炉。作者为做煤球,跑到抚顺街去撮黄土。做好煤球,进了院子,就成了妈妈的帮手,从此与煤球炉结缘。可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刚开始却点不着煤球炉,急得妈妈直喊,说句“三天爬不到河沿”,虽没听懂,但听后自己觉得非常委屈。隔壁韩婶儿推门进来,见作者满脸污垢,便俯下身来教自己生火,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见大碴粥开锅,韩婶儿也在自己家门前生起煤炉,为生病的韩叔做饭。碗里盛着放了苞米面的鸡蛋液,这是她的新发明,鸡蛋出数,还吃不出来,又有营养。不一会儿,便飘来鸡蛋的香气,想着韩婶儿这个“发明”,心里说不出的酸涩。动迁住楼之后,作者偶遇韩家老二,知道了韩家的近况。作者的媳妇,向她的奶奶打听,也解开了“三天爬不到河沿”这句话的谜底。虽然清贫,但充满乐趣的生活,就是当年百姓人生的真实写照。文章引用了许多东北方言,使人物故事鲜活起来,表达了小院烟火气里浓浓的亲情和邻里情。非常接地气的好文,力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125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18 06:15:30
  老师通过小院煤球炉点燃的生活描写,回忆了曾经日子的不易和艰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棚户区居民动迁,煤球炉只能出现在记忆中,映射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其中情节,似能找到梁晓声《人世间》的影子和味道,值得好好回味。感谢老师投稿东篱,祝身体健康,写作快乐!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18 08:31:34
  美妙的烟火气,在痴叟老师的笔下,滋滋地冒着烟儿,文章的语言很欢快,曾经的日子继续一缕烟,但被牢牢地抓住了,这功夫了得!可能每个人的读感不一样吧。我读那句话,特带味儿,就像回到村里跟老者唠嗑儿,慢吞吞的。东北的生活,胶东半岛的气儿,混在一起,二合一,也是难解难分的。曾经的日子,有苦恼,也有欢乐,记住欢乐,想想苦恼,我们就是有情人。那段鸡蛋里掺玉米面的做法,很有创意,但带着酸楚,这样的生活,可能后辈不再看见,也许也难以理解,但那时诗意的时候,是在夹缝里找元宝的做法。痴叟老师的散文,风格特别,生活的韵味浓得撩都撩不开。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18 08:35:38
  中国人的日子,外国人不会懂得。也无需他们懂得。我们的民族,可以忍辱负重,我们的民族更有骨气,这篇文章所透析的底层人的往事情怀,都带着火红的火焰。所以,要理解红灯记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未经历苦难的人来说,的确是难事。痴叟老师笔下的生活,依然活在一代人的世界里,那股烟火气,正旺盛着。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斯潜        2024-01-18 08:54:56
  我一向欣赏,羡慕痴叟兄弟的语言功夫,尤其是对东北方言,胶东方言的运用驾轻就熟。本文写点燃煤球炉的经历,回忆了往日的艰辛,浓浓的邻里情 ,烟火味十足,很接地气。点赞了!祝体健笔丰。
5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18 09:07:51
  感谢怀才老师的精按推介,深谢韩格老师的阅评。二位老师都说起了有梁晓声人世间的影子,真是看到了我心里。梁晓声也是老三届学生,家亦居安字片儿,后又搬到了一条铁道距离的光字片,都是寒门穷家出来的孩子。日子也就更差不多了。虽然物质生活不宽裕,可精神世界却很充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淳朴,这是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值得怀念的。洋气上来了,烟火气淡化了,总会叫人感慨不已。,说到语言,怀才老师的定义很准确,是东北方言和胶东半岛的二合一。我是胶东人后裔,老伴儿却是地道黑龙江人。自然已是密不可分了。一篇下里巴人,芸芸百姓贴地皮的散文,谢谢老师和文友乐读。
6 楼        文友:代启权        2024-01-18 10:21:34
  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回忆过往岁月的美好佳作,小院留给作者是许多辛酸但不失欢乐的多种生活场景,那浓浓的情感交织给人以温暖,过往的生活虽有酸楚,但不会失去希望。本文语言很富地方特色,充分表现了作者抓实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沉淀!品读学习分享痴叟老师对棚户区那段过往记忆的美文佳作,向痴叟老师问好,远握,祝如意吉祥!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7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1-18 17:46:08
  痴叟老师此文妙趣横生,有着十足的烟火气,东北方言和胶东方言的运用,使本文更接地气。只要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文中的这些事情,这些情景都不陌生,甚至都曾是文中之人。老师的语言功力十分了得,佩服佩服,祝老师冬祺,开心快乐。
8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18 19:44:39
  斯潜老师,非常感谢你若大年纪还给小文点赞好评。遥想老大姐戴着两层花镜,用微微颤抖的手指,在小小的评论区框里,点下每一个字的形象,就油然而生一种感动和敬佩。萌动出要好好学习你这种拥浴晚霞,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光彩的昂奋精神,潜心笔耕,以图能写出像点儿样,对得起读者的文字的动力。谢谢你,老大姐,愿矍铄安康,如意长寿。
9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18 20:17:53
  代启权老师,很高兴能在东篱夕照,披霞辉灿然,沐菊香馥郁,以文结友。老师对小文的评点,虽觉过誉,但却将这篇小文写作时的初衷,发一语而中的。特别是那句“过往的岁月虽留下过酸楚,但却不会失去希望”说得太好了,感觉直入心扉。困难的日子,也正是共和国步履沉重的岁月,但柳暗花明,我们挺过来了。只因为我们胸中秉持着坚定的信念,而不会在困难中沉沦,觉得那么苦不堪言。一如老师说的“希望”二字,一直都没有失去,始终在陪伴着我们。老师的文章也都拜读,突出的感觉,就是篇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浓浓的情意,让眼前的文字能够有血有肉地立体起来,感动读者。痴叟必须汲取营养,好好学习。愿我们海内天涯相互鼓励,共同提高,再为东篱添菊增色。谢谢啦!
10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4-01-18 20:36:57
  淡墨花开老师,谢谢你的誉评和鼓励!看得出来,老师也是当年那一段困苦时光走过来的人,而为此才能体悟出痴叟这篇小文的写作初衷。说到语言,真不敢言及功力。东篱群中,众菊芬芳,散文大家云集,文笔都异彩纷呈。有时候,都羡慕得不敢下笔再写散文了。后来也一点一点想明白了,既然无力争艳雍容华贵,那就潜下心态,匍匐在地当一衬菊小花。力求写好能尽量贴着地气的文字。只是横向一比,还是相距甚远。只能再继续努力。谢谢老师,遥祝冬安!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