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香菱学诗(散文) ——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是三岁时走失的英莲,多次被转卖,最后落在了“呆霸王”薛蟠手里,成为他的小妾。香菱羡慕大观园里的青春生活,但她无力争取,趁着薛蟠不在家,宝钗帮她实现了愿望。
一
香菱一进大观园,就吵嚷着要宝钗教她写诗,宝钗说她得陇望蜀。
香菱求知心切。“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来。”在学写诗这件事上,香菱一刻也等不得,见到黛玉,她来不及问候,就笑着说:“我这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在黛玉看来,写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写诗不难;二是写诗要遵从格律,从结构上讲要注意起承转合,特别强调“承转”。“承转”通过颔联和颈联完成,颔联与颈联必须是两副对子。对对子时需平仄相对,虚实相对;三是立意最重要,立意高远,格调规矩都只是末事。
黛玉是个好老师,一下子就把写诗的要点讲清了。说起诗词鉴赏,黛玉也是一把好手。她推荐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读杜甫的七言律诗,再读李白的七言绝句。黛玉说:“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了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诗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个诗翁了。”“谢、阮、庾、鲍”指的是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
虽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王维、杜甫、李白这三个人,是唐诗的三座高峰,分别被称为“诗佛”“诗圣”和“诗仙”,是有公认的。关于他们各自的风格,黛玉也有她的判断,她主张先跟王维学豁达,后跟杜甫学深刻,再跟李白学豪放。
王诘摩的诗有格局,而格局是作诗的基础。我对古典诗词颇有兴趣,对黛玉的说法是认可的。乘兴买来《王维诗集》,希望循着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径,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
当然有个好老师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好学生,香菱是个好学生。为了写诗,她几近痴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样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香菱细细研读了王维、杜甫的诗之后,与黛玉讲究讨论,颇有见地。“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馀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大段是香菱谈学习体会,说得头头是道,很得大家肯定。宝玉说她已经深谙“三昧”了,探春邀请她加入诗社,黛玉则因此教她上瘾,更与香菱谈及“上孤烟”的出处,告诉香菱“上”脱胎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依依”。在大家的鼓励下,香菱尝试写诗,由黛玉出题,写月亮,押十四“寒”韵,随便使用“寒”韵当中的字。香菱苦思冥想,终于成稿。先给宝钗看,宝钗说不是这个作法;她又拿给黛玉看,听听她的评价。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是这样的,我按照黛玉的点评说说我的看法。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用词烂俗,有刻意拼凑的痕迹,拼凑出来的意象显得生硬。最大的弊端在于写得过实,缺乏想象的空间。
接着,香菱领命而去,索性连房子也不入,在池边树下,或坐山石上出神,或蹲地下抠土。有时皱眉,有时含笑,不一会儿又返回潇湘馆找黛玉去了。
丢开前面一首,香菱的新作是这样的: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看后,评价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香菱自以为很好,听黛玉如此评价,不觉有些灰心,但仍不肯放弃,依旧心心念念。探春叫她闲闲,她居然痴痴傻傻地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香菱思来想去,五更才睡,睡梦中吟成一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三
诗词歌赋日渐式微,通晓格律的不多,能运用自如的更少。我喜欢古韵的含蓄隽永,喜读,但不求甚解。也曾经模仿过一阵子,终究写不出名堂,最终放弃。
现如今古韵失宠多年,早已不是文学的主流,没有耳濡目染的环境,学起来难多了。与香菱所处的时代不同,诗词是推销自我的名帖,是日常唱和的资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红楼梦》中,行酒令要用它,打幺对牌要用它,戏谑刘姥姥离不开它。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很熟悉。香菱学得快,一方面在于她的勤勉努力,一方面在于好老师易得,且在丰厚的诗词土壤中,容易埋下喜爱的种子,眨眼功夫它就会破土发芽,无需多少时间就成材了。
我不会写诗,所以很羡慕会写诗的人。我们社团的素心若雪,年纪轻轻,不仅会写古体诗,还能作赋,确实令人赞赏。她应该是有家学渊源的,不然何以会将诗词歌赋这样的末学,把玩得如此精到?她在逝水流年成立十周年之际,写了一组古韵《编辑风采》,其中写我的是这样一首七律:
子青更恐负流年,不待催租酿美篇。
编按精心堪素养,优评给力尽称贤。
胸修竹志琴书拓,雪沁梅魂笔梦延。
幸得惜文参妙字,良师益友共吟肩。
在古韵中嵌入把我的笔名梅子青,其中不乏溢美之词,但我领受了她的好意,得到鼓励。素心若雪有好些作品被江山文学网站荐为绝品,大多是赋。如《沧浪亭赋并序》就是一件绝品,朗朗上口,我很喜欢。
我的父亲和舅舅都是中学语文老师,满口之乎者也,有点老学究的味道。原本我是有条件掌握诗词格律,学会写作诗词歌赋的。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学生时代多在自己的弱项上用力,收效甚微。错失大好时机,酿成终生遗憾。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香菱学诗,是教与学的典范,若能从中得到启发,善莫大焉。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