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冀】明月,是故乡的眼睛(散文)
一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虽然我们村落里没有大江,但村头那条河默默流淌的小河里也有月明。每逢望日前后,明月皎皎,清辉高泻,那条小河也便有了明亮的眼睛。
乡村的夜,静谧如水,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如同童话里的大眼睛,凝望着村落里的大街小巷与人间冷暖。月光如瀑,微风轻拂,柳影婆娑,月光就在垂柳的长发间穿梭游走,像极敏捷而又顽皮的小姑娘。可惜这样美丽的月色只能观赏,却无法掬起,唯一能保留它的只有记忆。
高空明月,就像母亲结婚时的圆镜一样亮堂,洒给大地一片皎洁的光明。它闪过厚重的漆黑,倒映在河流之中,梳洗装扮,染亮一弯清水,隐约可以看得到小鱼正在与水藻嬉戏。皎洁的月光落在水间,令人辨不清是光照亮了水,还是水映亮了光。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远方偶尔传来的狗吠声,爬上心头的一定是恬静。
倏然,一只看不清身形的野鸟从半空灵巧飞过,恰好斑驳了河水倒映的月亮,望着它渐远渐淡的影子消失在视野里,不禁欣喜这只鸟给乡村夜景更添了几分情趣。
伴随着夤夜渐深,大地早睡,微风已歇,只有两只眼睛还在守望者村落,一只在天上,一只在河中。曾几何时,这样一幅乡村月夜的画面是那么的唯美,那么的撩动人心,落在脑海里经久不散。
有了明月,村落的黑夜也就有了生气。大人们晚饭之后会聚在街头,或在月光下纳鞋底,或闲聊家常,像我们这样的孩童则会在在明亮的月光下尽情地玩耍、嬉闹,开心洋溢在大街小巷的每一处角落。
记得有次和玩伴们捉迷藏,为了更好地隐藏,我冒着被刮伤的危险钻进了玉米秸垛里,小心翼翼,息声屏气。隐约听到其他小伙伴们陆续被找到的叹息声,却始终找不到我的藏身之所,心中不由得窃喜。良久,喧闹的声音消失了,只留下我在玉米秸垛里听着外面细微的风声,但顾虑他们是在故意引诱我出来,便依然纹丝不动。直到听见母亲的呼唤声才从垛里爬了出来,发现玩伴们早已丢下我各自回家了,只有天空的月亮照亮了我身上粘挂的秸秆碎叶。记得当时天空中的月亮,很亮很亮。
偶然回想起这些往事,各种滋味萦绕心间,如今对于我来说,那些已是再也找不回的时光。同时我也相信,那些趣事已经印在月亮的瞳孔里。
二
每到秋收时节农民们总是忙碌的,除了白天下地收割,晚上时间也会被利用起来。
我们冀中这边秋忙恰逢白露和秋分之间,那时正值中秋节前后。月亮也从弦月慢慢长成满月,然后又变成弦月,正是它给村落、田间洒下的月光,得以让农民有了更多的作业时间。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月亮当空照,田间收割忙,在两三米能照清人面貌的月光里,把白天未及收回家中的玉米棒装进袋子,然后一袋袋码放在驴车上,人们的汗水不停地洒在月光里,而静候拉车的驴正悠闲地啃食着田间的野草……
吃过晚饭后也不得早歇,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连载评书,守着小山一般的玉米堆扒着玉米皮,最后把金黄的玉米棒一个个丢进早已建好的囤中。人们不会抱怨劳累,似乎也感觉不到疲惫,看着丰硕的收成心里只有欣喜。除了扒玉米皮外,在晚间的大院里揪花生、敲葵花都是那个时候不可或缺的活计。
所说这些,有明月为证。
就在这忙碌的日子中,还藏着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中秋。中秋节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佳节,虽然事务繁忙,但一定是要挤时间过的,虽然没有杀年猪那么隆重,但还是比较重视的,最起码烧鸡、炖鱼还是能吃上的。一些老人还会在院子里摆放一个条案,放上水果、月饼等物,对着月亮祈祷风调雨顺、家人平安。
我最喜欢的则是亲来戚往。由于白天各家都在地里忙活,而中秋节走亲戚又是留下来的传统,所以住的近的亲朋好友都是利用初晚的时候相互串门走动。顶着能照亮大地万物的月亮,走在低洼不平的土路上,胳膊上还必须跨个篮子,里面放着各色礼物。到了亲朋好友家闲聊几句,留放礼物时总归还要客气拉扯一番,看起来显得有些虚假,却又的确真诚。我之所以喜欢亲来戚往,是因为借礼物调换之机,就能吃到不一样的美食,这对贪嘴的我来说实属幸福。
这一切月亮都已偷偷看在了眼中,但它不言不语,依旧默默地挂在天边。
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忘却那时候的月亮,在它洒下的月光里我度过平凡而难忘的日子,它就像静观我成长的眼睛,扎根在我的心中,又从心底望着我。
三
多年以前,也是一个明月当空的深夜,黄狗已趴在窝里打盹儿,花猫摇着尾巴悄悄游走,村落沐浴在明亮的月光里,宁静而神秘。
那夜我突发高烧,不巧还赶上村里停电,煤油灯微弱的光亮下,母亲不停地用温水润过的毛巾擦拭我的额头与腋窝。那时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跟着一个瓦匠班常年出门在外,家里只有母亲自己照顾我们姊弟三人。当时我烧的有点迷迷糊糊,只隐约看到透窗而入的月光洒在花被面上。过了一个多小时,母亲摸我额头愈发滚烫,急得直在屋子里踱步。
那时我们村没有真正的诊所,只在村尾有一位唐姓赤脚医生,谁家若有个小灾小病就去上门唤来,粗略诊断一番给打一针或配几包药就算完事,如不见效就只能去镇里的卫生院了。可是当天正值半夜三更,我高烧得又厉害,两个姐姐也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就母亲一个大人在家,可想而知她当时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心情。
估计思来想去没有好办法,她便轻轻把熟睡中的大姐摇醒:“你弟发烧了,我带他去趟唐大夫那儿。你先别睡了,看着点你妹妹,如果她醒了哄她别怕,我很快就回来!”大姐偎在被子里,一边揉着惺忪的眼睛,一边点着头。
时隔几十年,细节我记不清了,只记得的当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她艰难而匆忙地向村尾走着。她一边走,一边安慰我,时不时还大声咳嗽一声,短短的三百多米路仿佛走不到尽头一般。月光下,母亲摇晃的身影被拉的很长很长。
突然不知道谁家的狗吠了一声,我明显感觉到母亲的身体抖了一下,接着就听她发着颤音呵斥着那条不懂事的狗,脚下的步子却迈的更快了。到了唐医生家,母亲疯狂地砸着门,她的举动把月亮都吓得躲进了云后。隐约听到院里有人吆喝着走了出来,但更清晰的是母亲粗重的喘息声,还有心跳声。
唐医生给我打了一针,又开了一些药,母亲给完钱后却再也背不起我。此时月亮又从云朵后冒了出来,月光下我能看到她的两腿在打颤,额头上汗水涔涔。最后,是好心的唐医生背起我给送到家门口的。
后来多年我才知道,母亲自小最怕的就是走夜路,那天为了带我看去医生,她是狠心豁出去了,也听她念叨过:“那晚若不是月光能照清街道,还真不一定能把你背到唐大夫家,现在想起来心还打颤。多亏了那夜的月亮,真亮……”听得我眼圈直发红——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如今我客居城里,母亲守在故乡的老宅,虽然只相隔百余公里,但就是这短短的路程已不能让我天天见到我的母亲。每当遥望明月之时,仿佛能映出人的影子,思念之情便会愈加强烈。
明月,是故乡的眼睛。其实我知道,那也是母亲盼我回家的眼睛。
2024.1.19廊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