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欢迎知青上山下乡(散文) ——小学记事之二十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过一次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活动。
大概是春天吧。那天艳阳高照,东风和煦,万物复苏。微风吹过,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恰逢这样的天气,在这样的时刻,欢迎知识青年来到我们村插队,真是天公也作美!
老师带队,来到靠近公路的初中校门口。在队伍的最前面,是老师组成的锣鼓队。我们排成两列纵队,分别站在校道两边的白杨树下。每一排的第一个同学,扛着一面红旗,等待着知青的到来。白杨树刚刚长出葱绿的嫩叶,在春风中摇曳,满眼都是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希望。
等了一会儿,村干部也到了,拿着两条大红横幅,上面写着:“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接着,乘坐大客车的知青也到了。锣鼓敲起来了,我们也很兴奋,老师带领着大家,举起双手摇晃着,喊着欢迎的口号。有些同学更激动,甚至跳跃着,挥动双手向知青致意。
知青下车,村干部迎上前,和知青握手,说着欢迎的话,同学们更起劲了,喊声比刚才更大。此刻,白杨叶子似乎也在鼓掌,欢迎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青。
一个,两个,三个……知青一个接一个走下车子,一共六位,全部是男生。他们提着或背着行李,有的穿着蓝色的中山装,也有穿着黄色的军装,衣着簇新,风华正茂。脚上一律穿着黄胶鞋,胸前佩戴着一朵大红花。他们微笑着,走过我们欢迎的校道,动作潇洒,看样子也很斯文。看到欢迎队伍,知青们很高兴,点头对着我们微笑,不时挥手向我们致意,跟着村干部穿过我们的欢迎队列,向前走去……
六位知青都是从西安来的,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我们村有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分配两位知青。在此之前,生产队早已帮他们安排好住处,打扫干净,派专门的人负责给知青做饭。此后,知青和村民一道,按时出工,学着做各种农活……
说到做农活,这些斯文潇洒的知青们,却远远不如农村长大的小伙子们。起初,他们有点怕弄脏了衣服,又没有多大的力气,生产队就照顾他们,让他们和妇女老人一起,干一些除草之类稍微轻松一些活计。时间久了,有些知青比较勤快,肯出力,就慢慢地跟农村的小伙子做同样的活,跟村民打成一片。当然,也有一两个知青偶尔偷懒,装一下生病,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下地,甚至到生产队果园偷苹果、偷人家的鸡吃……
总之,由于知青的到来,一向平静的村子里,忽然有点热闹起来了,犹如平静的池水中投入几颗石头,泛起了丝丝涟漪。大家平时谈论的话题之中,从此多了一项内容,当然都是有关知青的各种八卦:听说姓张的知青,爸爸好像是哪个单位的干部,不知道咱们找他帮忙,人家肯不肯;那个姓李的知青长得很英俊,就是不爱说话,肯定呆不了多久就要回西安;姓王的知青喜欢和大家开玩笑,是个老好人;那位瘦瘦的,个头不高的知青,从早到晚捧着一本书,看见谁都是爱理不理的样子,大概读书读傻了;还有一位知青,不知道怎么啦,突然剃了个大光头,看样子有点凶巴巴的……
欢迎过知青下乡之后,大约过了半年,班主任刘玉琴老师请了两位知青到班里,给我们讲一讲知青插队劳动的感受。两位知青倒是很大方,各讲了一会儿,我们很好奇,听的很认真。
知青大哥讲了什么内容,现在想不起来多少了。只记得他们讲的是普通话,就跟广播里播音员讲话一样,抑扬顿挫,声调柔和,特别好听。不像我们,包括学校的老师,只会讲合阳土话,生冷倔硬,即使平时说话,叫外人听着,也有点像吵架。
那时的我们,没有出过远门,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距离村子三十多里路的合阳县城。县城有宽阔的柏油街道,偌大的百货公司,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物;饭店的门面,有漂亮的玻璃门和斗大的字体……在我们看来,县城里的一切都很气派。即使在县城,人们讲的还是合阳土话。那时,在心里反复设想着,西安到底有多大,有多么繁华,只是看从西安来的知青,就与众不同。那时候,西安就像心中遥远、美丽的梦幻之城,可望而不可及。
听完之后,老师接着说,刚才两位知青大哥讲得很好,下面让同学们谈谈听过讲话之后的感受。正当大家还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刘老师突然点了我的名,说是让我先说一说感受。
我很惶恐,下意识地站起来,从上学到那个时候,上课时我还从来没有在班里讲过话,况且要谈自己的感受,没有提前准备,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说的让老师满意。我的心跳加速,特别紧张,手心也微微出汗了,大脑也在快速思考,到底说什么好呢?
“刚才听了知青大哥的讲话,嗯——”,我快速地思考了一下,开口说道,感觉班里静极了,只有我的声音,而且声音听起来也有点奇怪,嗓子干涩,声音似乎随着我的心跳也在颤抖,可是我不能停下来,得继续说,“我有很大收获。嗯,特别是知青大哥讲的——嗯,学习经历,劳动的感受——嗯,我觉得知青大哥说得对,作为我们小学生,应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讲完了,我看了老师一眼,老师对着我点头示意,让我坐下。坐下之后,我的心还是跳得很快,牙齿也在打颤。庆幸的很,老师似乎对我的讲话还满意,心里一阵狂喜!终于顺利地讲完了!随后,老师又点了几位同学的名,他们也各自讲了自己的收获。
这次请知青给我们讲话的活动,算是圆满结束了!也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许,人生中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被老师或者环境逼出来的,而这样的逼迫,这样的机遇,也让自己一步一步地成长,也让自己有所收获,慢慢地走向成熟。
至于那些插队的知青,在我们村呆了一两年,就陆陆续续地返回西安,参加工作了。走的时候,跟他们到来的时候不同,都是悄悄的。
六位知青,到现在我只记得一位知青的名字:胜利。就是那位剃了光头,干农活不积极,偷生产队果园的苹果、偷人家的鸡吃的那一位……
看来,人还是不能干坏事的,干了坏事特别容易给人记住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历史了。而我们那时欢迎他们,却是出自真诚的心。听着他们的故事,讲自己听后的感想,也是发自内心,真诚相待。至于知青们在村里的劳动和生活,村民还是想方设法照顾他们,优待他们,把他们当客人招待,尽到了地主之谊。即使知青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村民依然选择原谅他们,宽容他们,没有人跟他们为难。我们村的人,内心的善良和宽容,大概是刻在骨子里的吧!
小时候,我经常听母亲讲的一句话:“人家是客,不懂得咱们的规矩。”所以,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去别人家里做客,因为主人对客人总是很客气,很热情,又能原谅客人的无知与失礼。
知青的到来,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变化,带来了一些城市的信息。我们看到了从大城市来的人,多多少少了解到他们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层次,如刷牙、手表、普通话等,原先感觉非常遥远的西安也不再遥远……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也去西安逛一逛?亲眼看看将近六百年历史的钟楼,在那雄伟壮丽的西安古城墙下走一走,然后再去参观一下印在烟盒上的大雁塔?”也许,从那时起,有关西安梦想就不再模糊了。
二〇二四年一月十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