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漂洋过海的苏州园林(散文)
一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起始于春秋,鼎盛于明清,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翘楚。苏州园林以其古典秀雅精致的园林艺术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曾经去过北京的颐和园,去过承德的避暑山庄,也去过苏州的留园,在中国的四大名园中,唯独没有去过苏州的拙政园,感觉心中有几许遗憾,心里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苏州,好好品赏苏州园林摄人心魄的美。上次去留园,由于跟团旅游,脚步匆匆,感觉意犹未尽,但苏州园林翩若惊鸿的美,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念念不忘。
两个月前,我偶然读到一篇介绍温哥华唐人街的文章,在那里的唐人街中山公园内,就有一座苏州园林,这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在我的意识当中,似乎只能到了苏州,才能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在异国他乡,怎么可能见到苏州园林绝美的容颜?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曾经去过唐人街,也曾经从中山公园门前经过,但从来没有想过中山公园内会有苏州园林。中山公园和苏州园林,如果从名字上去解读,一个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园,一个是中国的古典园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关联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于是,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从而了解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温哥华市政府计划治理唐人街,准备在一片荒芜之地,建一座美丽的园林,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赛思明先生,被委任为这一工程项目的执行董事。赛思明教授是地理历史领域的博士,他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入的研究,造诣深厚,他认为,只有苏州园林,才最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最高艺术,于是他提议,邀请苏州园林的建筑技师,来唐人街建造一座纯粹的苏州园林。然而,这项提议,却遭到了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裔移民的反对。与此同时,温哥华市政府由于经费紧张,明确声明,市政府只出地,不出钱,并要求赛思明自己想办法筹集建造园林的项目资金,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这位大学教授的面前。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赛思明想到了孙中山先生,尽管孙中山这位革命先驱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去世,但他在华人社区却有着超凡的影响力,而且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当时尚在人世,于是,赛思明通过朋友联系到了住在北京的宋庆龄女士,告诉她准备在唐人街建造一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园,恳请她写一张手卷支持园林建造。宋庆龄听后,非常开心,但当时宋庆龄已经身患重病,就在去世的前几天,她将写有“中山公园”的亲笔手书交给了赛思明的朋友,让他务必转交到温哥华园林筹建基金会。华人社区的台湾人和香港人,当看到宋庆龄的亲笔手卷时,都改变了态度,开始一致支持中山公园的建造,并慷慨解囊,也感染到了更多的华裔同胞,纷纷捐款,其中不乏富商,先后有上万的华裔为园林建造捐款,一共筹集到了资金600多万加元,苏州园林开始着手筹建。据说,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也就是说,园林内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来自中国,还有来自苏州园林的52名匠师参与了这座苏州园林的建造,一座纯粹的苏州园林在1986年圆满竣工,并取名“逸园”,源于孙中山的字“逸仙”。这座漂洋过海的苏州园林终于横空出世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位于温哥华的逸园,体现了不同国度之间文化艺术的互通和交融,也让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发扬,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需要感谢塞思明先生的尽心尽力,感谢宋庆龄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那些来自苏州园林的匠师们的辛苦付出,感谢所有为园林建造捐款的爱心人士的凝心聚力,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座美丽的苏州园林在异国土地上的诞生。
二
逸园,是中山公园的园中园,是一座明朝样式的古典苏州园林,位于温哥华唐人街入口不远处。
当我得知唐人街确实有一个苏州园林时,便迫不及待地于上个月初,驱车来到唐人街,不为别的,只为看苏州园林,哪怕季节已进入了冬季。
最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制雕像,坐落在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我静静地伫立着,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只见他的目光深邃而坚毅,望向远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怀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在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倒了清政府,终止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重大变革的序幕,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里程碑,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全心全意为救国救民而劳苦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辛亥革命前后,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曾经三次访问温哥华,并在华人社区发表过公开的演讲,他在华人社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距离孙中山先生雕像不远处,有两扇暗红色的木门,门楣的上方雕刻着两个金色的大字“逸园”,感觉“逸园”这两个字,有一种雅逸的美感,和苏州园林的古典之美很契合。
经过一个月亮门,我迈着轻盈的脚步,款款走入园林。当脚步踏入园林的刹那,我便被眼前的美景迷醉了:碧玉一样的池塘,古色古香的亭榭楼阁,小桥流水,黛瓦白墙,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时空,身处苏州的某一个古典园林,而忘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甚至有一种朦胧若幻的恍惚感。
时值初冬,园内的游客稀少,只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走动,更加显得园林的清幽和静谧,走在园中,仿佛行走在一幅立体的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池沼内的水就像融化的翡翠,晶莹剔透,碧波荡漾,岸边的柳树婀娜多姿,假山旁的松树遒曲苍劲,曲廊拐角处的翠竹娉娉婷婷,一块块玲珑精巧的太湖石垒砌的假山崔巍灵秀,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亭坐落在假山之上,与枕水的涵碧榭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各种奇花异卉高低错落,形态美观,假山和池水相互映衬,相偎相依,园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园艺师懂得充分利用空间,营造出层层相叠、相互映衬、景然有序、刚柔并济的苏州园林景观,也体现了园林匠师们的独具匠心和聪明才智。
三
沿着曲廊围绕着碧池缓慢行走,不时会看到一块块灰白色的太湖石矗立在那里,这些观赏石,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形状各异,有的如威风凛凛的猛虎,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温顺的小绵羊,抑或像一只身上背着龟甲伸出龟头的可爱的小乌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很多石头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孔洞,那是漫长岁月雕琢的痕迹,让我们感受到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
说到太湖石,我想起了在留园看到的那块冠云峰,孤石成峰,高耸入云,从不同角度观看,看到的形态样貌也不尽相同,比如从一个侧面看到的是怀抱婴儿的送子观音,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就是老鹰与乌龟相映成趣的画面,冠云峰也是留园的镇园之宝。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太湖石作为园林风景的点缀,太湖石更是作为园林内的一道风景而存在。石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盛于明清。在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米帝,痴迷石头,曾有拜石的奇闻轶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当我走到园林中间的位置停下来时,才注意到脚下的路面是精美的花街铺地,宛若踏在一块图案丰富多彩的地毯上。仔细端详,才发现,这花街,或由一块块薄薄的红砖侧砌铺就,排列整齐有序,有席纹、斗方、叠胜、人字等各式各样的图案;或以一片片纤纤灰瓦侧向垒砌,构成形状优美的波浪花纹,泛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呈现给人一种动感的美;或由薄砖薄瓦为边缘界限,里面镶嵌着各式各样小巧玲珑的鹅卵石,那些鹅卵石宛若一枚枚彩色的鹌鹑蛋,周边形成攒六角或八角等不同的几何图案;或者单纯以颜色缤纷形状各异的卵石铺地,花纹如彩锦,美观而雅致。
花街铺地的图案,不仅是精美绝伦的彩色织锦,更是一部恢弘壮丽的立体画卷。
我不禁感叹,苏州园林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是工匠们精雕细琢而成的精美的艺术品,凝聚了工匠师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凸显了精美、高雅、璀璨夺目的园林艺术,展现了工匠们精湛卓绝的造园技艺。
四
华枫堂,是这座园林的核心建筑,坐北朝南,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黑灰色的瓦,暗红色的镂空门窗,栗色的房梁,暗红色的楠木梁柱,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与皇家园林建筑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截然不同,与屋外淡雅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当我走入厅堂,抬头仰望,看到牌匾上写着三个俊逸的大字“华枫堂”,顾名思义,“华”代表中国,“枫”代表加国,合在一起,蕴意着中加两国的友谊。华枫堂是由三间房屋组成的会客厅,墙上挂着几幅古画,画纸已经泛黄,书写着岁月的沧桑。古画的下面,左右各摆放着一个青花瓷瓶,泛着幽幽的蓝光,在茶几的两侧,是两只仙鹤的雕塑,仙鹤,蕴意着美好和吉祥。
华枫堂的门外,栽种着两棵树,一棵是银杏树,一棵是枫树。银杏树是中国的国树,而枫树是加国的国树,这两棵树,象征着两国的友谊长存,这也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期盼。
我想起了白求恩医生,他来自枫叶国,是飘到中国的一叶鲜艳的红,他有着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参与到抗战斗争中来,以满腔的热情支持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抗日战争期间救死扶伤的英雄,他的光辉事迹将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我想象着一幅唯美的画面,金秋十月,银杏树上缀满了一片片黄灿灿的银杏叶,枫树上摇曳着一片片红艳艳的枫叶,红与黄,组合成最明艳最温暖的色彩,灿然生辉,流光溢彩,一定美的惊心动魄,美的令人震撼!
沿着青瓦白墙的曲折长廊继续行走,廊道蜿蜒迤逦,有曲径通幽之妙,不知不觉转入一个院落,发现此处别有洞天,院落里有一丛高高的翠竹,绿叶婆娑摇曳,多情的风亲吻着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是风儿对着翠竹呢喃细语吗?看到翠竹,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子,不仅有坚韧不屈的气节,也有高风亮节的品性,自古以来,竹子就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竹子旁矗立着一块玲珑奇巧的太湖石,还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的氛围。
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树冠的枝条缝隙,轻轻柔柔地倾洒下来,落在竹叶上,落下斑斑驳驳的光影。
走进这座古雅的房屋,看到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等,墙上挂有几幅古字画,桌子上铺着一张宣纸,上面是行云流水般的行书字体,纸张的边缘有些破损缺失,我细细品读这篇行书,蓦然发现,这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技法精湛,意境深远,也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是一座书斋,除了文房四宝,还有一盘没有下完的围棋,一些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在博古架的上层摆放有一只精美玲珑的鸟笼,中层静静地躺着三个画着侍女图的鼻烟壶等,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雅趣。
房屋的木窗是镂空的,有长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屋外的景致,若隐若现,朦胧迷离。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从文人书房的陈设和室外自然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喜欢清静安宁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追求与世无争,怡然安逸的生活状态。
五
走出书斋,沿着曲廊行走,转入双廊,在水池的中央处,转入坐落在水上的一座亭榭——涵碧榭,格子框架的窗户,上有竹子、兰花、菊花等精美的图案。墙上写有一首诗:“池水一泓碧,天光万古涵。”,这首诗为这个亭榭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走过半圆形的门洞,看到另一个较大的池塘,仔细观看,才发现这个池塘和先前看到的池塘是相连的,属于一个池塘,被白墙灰瓦的曲廊隔成了两部分,并通过水榭的半圆形门洞和镂空花窗相接,展现出苏州园林在分景、隔景、对景等方面别具一格的创意和手法,营造出多空间若隐若现的意境之美。
这边的池塘面积更大一些,碧波潋滟,清澈碧透,波光粼粼,池塘里有一只野鸭,站在水中的一块石上,正在梳理身上的羽毛,它是那么爱美的一只鸭子,临水照影,用它小巧的鸭嘴,蘸着清澈的池水,不停地梳理着它的羽毛,或低头,或转头,梳理完腹部的羽毛,再梳理背部的羽毛,把自己梳理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只鸭子生活在这么优美雅致的环境,它一定感觉很幸福。岸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婀娜多姿,树上有翠鸟的鸣叫声,声声入耳,远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幽美静怡的氛围,古韵悠悠的意境,醉了鸭子,醉了鸟儿,也醉了我。
一个背着背包的女孩,看着像一个留学生,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柳树下,凝望着潺潺的流水、古雅的亭榭、悠闲自在的鸭子,这熟悉的山水画意,可能让她生发了思乡的情怀,她似乎也和我一样,心醉神迷,沉醉不知归路。
我的右侧,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静静地站在那里,很陶醉的样子,他们应该是华裔的老一辈移民,这个美丽的苏州园林,可能会唤醒他们曾经的美好记忆。在异国他乡,走在中国的苏州园林里,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宁静,更是心灵的抚慰,这个苏州园林,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更是存放乡愁的地方。
逸园栽种有多种美丽的花卉,有牡丹、杜鹃、玉兰、红莲、桂花、梅花等,四季的风景皆怡人。我想象着逸园里一幅幅四季花开的美景:春天,牡丹、杜鹃、玉兰争奇斗艳;夏天,池塘里绽放着朵朵娇美的红莲;秋天,满树的桂花馥郁芬芳;冬天,墙角的梅花妩媚冷艳。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我要好好观赏园林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中国的“国花“,有“花中之王”的美誉,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春天的逸园,因为有了牡丹的点染,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绰约多姿,更加芬芳怡人。
融入与融合,使得这些风景之中深深地印刻着中国元素的符号,也让我这个中国人,久久徜徉于此,为之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