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漂洋过海的苏州园林(散文)

精品 【东篱】漂洋过海的苏州园林(散文)


作者:琳达如菊 举人,41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426发表时间:2024-01-21 06:29:32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起始于春秋,鼎盛于明清,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翘楚。苏州园林以其古典秀雅精致的园林艺术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曾经去过北京的颐和园,去过承德的避暑山庄,也去过苏州的留园,在中国的四大名园中,唯独没有去过苏州的拙政园,感觉心中有几许遗憾,心里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有机会再去苏州,好好品赏苏州园林摄人心魄的美。上次去留园,由于跟团旅游,脚步匆匆,感觉意犹未尽,但苏州园林翩若惊鸿的美,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念念不忘。
   两个月前,我偶然读到一篇介绍温哥华唐人街的文章,在那里的唐人街中山公园内,就有一座苏州园林,这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在我的意识当中,似乎只能到了苏州,才能领略到苏州园林的美,在异国他乡,怎么可能见到苏州园林绝美的容颜?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曾经去过唐人街,也曾经从中山公园门前经过,但从来没有想过中山公园内会有苏州园林。中山公园和苏州园林,如果从名字上去解读,一个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园,一个是中国的古典园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关联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解开心中的谜团,于是,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从而了解到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温哥华市政府计划治理唐人街,准备在一片荒芜之地,建一座美丽的园林,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赛思明先生,被委任为这一工程项目的执行董事。赛思明教授是地理历史领域的博士,他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入的研究,造诣深厚,他认为,只有苏州园林,才最能体现中国园林的最高艺术,于是他提议,邀请苏州园林的建筑技师,来唐人街建造一座纯粹的苏州园林。然而,这项提议,却遭到了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裔移民的反对。与此同时,温哥华市政府由于经费紧张,明确声明,市政府只出地,不出钱,并要求赛思明自己想办法筹集建造园林的项目资金,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这位大学教授的面前。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赛思明想到了孙中山先生,尽管孙中山这位革命先驱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去世,但他在华人社区却有着超凡的影响力,而且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当时尚在人世,于是,赛思明通过朋友联系到了住在北京的宋庆龄女士,告诉她准备在唐人街建造一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公园,恳请她写一张手卷支持园林建造。宋庆龄听后,非常开心,但当时宋庆龄已经身患重病,就在去世的前几天,她将写有“中山公园”的亲笔手书交给了赛思明的朋友,让他务必转交到温哥华园林筹建基金会。华人社区的台湾人和香港人,当看到宋庆龄的亲笔手卷时,都改变了态度,开始一致支持中山公园的建造,并慷慨解囊,也感染到了更多的华裔同胞,纷纷捐款,其中不乏富商,先后有上万的华裔为园林建造捐款,一共筹集到了资金600多万加元,苏州园林开始着手筹建。据说,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从中国运来的,也就是说,园林内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来自中国,还有来自苏州园林的52名匠师参与了这座苏州园林的建造,一座纯粹的苏州园林在1986年圆满竣工,并取名“逸园”,源于孙中山的字“逸仙”。这座漂洋过海的苏州园林终于横空出世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位于温哥华的逸园,体现了不同国度之间文化艺术的互通和交融,也让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发扬,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需要感谢塞思明先生的尽心尽力,感谢宋庆龄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谢那些来自苏州园林的匠师们的辛苦付出,感谢所有为园林建造捐款的爱心人士的凝心聚力,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座美丽的苏州园林在异国土地上的诞生。
  
   二
   逸园,是中山公园的园中园,是一座明朝样式的古典苏州园林,位于温哥华唐人街入口不远处。
   当我得知唐人街确实有一个苏州园林时,便迫不及待地于上个月初,驱车来到唐人街,不为别的,只为看苏州园林,哪怕季节已进入了冬季。
   最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制雕像,坐落在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我静静地伫立着,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只见他的目光深邃而坚毅,望向远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怀着一颗虔诚而崇敬的心,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在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倒了清政府,终止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重大变革的序幕,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里程碑,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全心全意为救国救民而劳苦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辛亥革命前后,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曾经三次访问温哥华,并在华人社区发表过公开的演讲,他在华人社区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距离孙中山先生雕像不远处,有两扇暗红色的木门,门楣的上方雕刻着两个金色的大字“逸园”,感觉“逸园”这两个字,有一种雅逸的美感,和苏州园林的古典之美很契合。
   经过一个月亮门,我迈着轻盈的脚步,款款走入园林。当脚步踏入园林的刹那,我便被眼前的美景迷醉了:碧玉一样的池塘,古色古香的亭榭楼阁,小桥流水,黛瓦白墙,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仿佛穿越了遥远的时空,身处苏州的某一个古典园林,而忘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甚至有一种朦胧若幻的恍惚感。
   时值初冬,园内的游客稀少,只看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在走动,更加显得园林的清幽和静谧,走在园中,仿佛行走在一幅立体的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池沼内的水就像融化的翡翠,晶莹剔透,碧波荡漾,岸边的柳树婀娜多姿,假山旁的松树遒曲苍劲,曲廊拐角处的翠竹娉娉婷婷,一块块玲珑精巧的太湖石垒砌的假山崔巍灵秀,一座飞檐翘角的六角亭坐落在假山之上,与枕水的涵碧榭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各种奇花异卉高低错落,形态美观,假山和池水相互映衬,相偎相依,园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园艺师懂得充分利用空间,营造出层层相叠、相互映衬、景然有序、刚柔并济的苏州园林景观,也体现了园林匠师们的独具匠心和聪明才智。
  
   三
   沿着曲廊围绕着碧池缓慢行走,不时会看到一块块灰白色的太湖石矗立在那里,这些观赏石,造型美观,小巧玲珑,形状各异,有的如威风凛凛的猛虎,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温顺的小绵羊,抑或像一只身上背着龟甲伸出龟头的可爱的小乌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很多石头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孔洞,那是漫长岁月雕琢的痕迹,让我们感受到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
   说到太湖石,我想起了在留园看到的那块冠云峰,孤石成峰,高耸入云,从不同角度观看,看到的形态样貌也不尽相同,比如从一个侧面看到的是怀抱婴儿的送子观音,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就是老鹰与乌龟相映成趣的画面,冠云峰也是留园的镇园之宝。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太湖石作为园林风景的点缀,太湖石更是作为园林内的一道风景而存在。石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盛于明清。在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米帝,痴迷石头,曾有拜石的奇闻轶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当我走到园林中间的位置停下来时,才注意到脚下的路面是精美的花街铺地,宛若踏在一块图案丰富多彩的地毯上。仔细端详,才发现,这花街,或由一块块薄薄的红砖侧砌铺就,排列整齐有序,有席纹、斗方、叠胜、人字等各式各样的图案;或以一片片纤纤灰瓦侧向垒砌,构成形状优美的波浪花纹,泛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呈现给人一种动感的美;或由薄砖薄瓦为边缘界限,里面镶嵌着各式各样小巧玲珑的鹅卵石,那些鹅卵石宛若一枚枚彩色的鹌鹑蛋,周边形成攒六角或八角等不同的几何图案;或者单纯以颜色缤纷形状各异的卵石铺地,花纹如彩锦,美观而雅致。
   花街铺地的图案,不仅是精美绝伦的彩色织锦,更是一部恢弘壮丽的立体画卷。
   我不禁感叹,苏州园林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是工匠们精雕细琢而成的精美的艺术品,凝聚了工匠师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凸显了精美、高雅、璀璨夺目的园林艺术,展现了工匠们精湛卓绝的造园技艺。
  
   四
   华枫堂,是这座园林的核心建筑,坐北朝南,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黑灰色的瓦,暗红色的镂空门窗,栗色的房梁,暗红色的楠木梁柱,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与皇家园林建筑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截然不同,与屋外淡雅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当我走入厅堂,抬头仰望,看到牌匾上写着三个俊逸的大字“华枫堂”,顾名思义,“华”代表中国,“枫”代表加国,合在一起,蕴意着中加两国的友谊。华枫堂是由三间房屋组成的会客厅,墙上挂着几幅古画,画纸已经泛黄,书写着岁月的沧桑。古画的下面,左右各摆放着一个青花瓷瓶,泛着幽幽的蓝光,在茶几的两侧,是两只仙鹤的雕塑,仙鹤,蕴意着美好和吉祥。
   华枫堂的门外,栽种着两棵树,一棵是银杏树,一棵是枫树。银杏树是中国的国树,而枫树是加国的国树,这两棵树,象征着两国的友谊长存,这也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期盼。
   我想起了白求恩医生,他来自枫叶国,是飘到中国的一叶鲜艳的红,他有着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参与到抗战斗争中来,以满腔的热情支持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抗日战争期间救死扶伤的英雄,他的光辉事迹将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
   我想象着一幅唯美的画面,金秋十月,银杏树上缀满了一片片黄灿灿的银杏叶,枫树上摇曳着一片片红艳艳的枫叶,红与黄,组合成最明艳最温暖的色彩,灿然生辉,流光溢彩,一定美的惊心动魄,美的令人震撼!
   沿着青瓦白墙的曲折长廊继续行走,廊道蜿蜒迤逦,有曲径通幽之妙,不知不觉转入一个院落,发现此处别有洞天,院落里有一丛高高的翠竹,绿叶婆娑摇曳,多情的风亲吻着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是风儿对着翠竹呢喃细语吗?看到翠竹,我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竹子,不仅有坚韧不屈的气节,也有高风亮节的品性,自古以来,竹子就深受文人墨客喜爱。竹子旁矗立着一块玲珑奇巧的太湖石,还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营造出一种清幽雅静的氛围。
   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树冠的枝条缝隙,轻轻柔柔地倾洒下来,落在竹叶上,落下斑斑驳驳的光影。
   走进这座古雅的房屋,看到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等,墙上挂有几幅古字画,桌子上铺着一张宣纸,上面是行云流水般的行书字体,纸张的边缘有些破损缺失,我细细品读这篇行书,蓦然发现,这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造诣深厚,技法精湛,意境深远,也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是一座书斋,除了文房四宝,还有一盘没有下完的围棋,一些挂在墙上的书画作品,在博古架的上层摆放有一只精美玲珑的鸟笼,中层静静地躺着三个画着侍女图的鼻烟壶等,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雅趣。
   房屋的木窗是镂空的,有长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屋外的景致,若隐若现,朦胧迷离。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从文人书房的陈设和室外自然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喜欢清静安宁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追求与世无争,怡然安逸的生活状态。
  
   五
   走出书斋,沿着曲廊行走,转入双廊,在水池的中央处,转入坐落在水上的一座亭榭——涵碧榭,格子框架的窗户,上有竹子、兰花、菊花等精美的图案。墙上写有一首诗:“池水一泓碧,天光万古涵。”,这首诗为这个亭榭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走过半圆形的门洞,看到另一个较大的池塘,仔细观看,才发现这个池塘和先前看到的池塘是相连的,属于一个池塘,被白墙灰瓦的曲廊隔成了两部分,并通过水榭的半圆形门洞和镂空花窗相接,展现出苏州园林在分景、隔景、对景等方面别具一格的创意和手法,营造出多空间若隐若现的意境之美。
   这边的池塘面积更大一些,碧波潋滟,清澈碧透,波光粼粼,池塘里有一只野鸭,站在水中的一块石上,正在梳理身上的羽毛,它是那么爱美的一只鸭子,临水照影,用它小巧的鸭嘴,蘸着清澈的池水,不停地梳理着它的羽毛,或低头,或转头,梳理完腹部的羽毛,再梳理背部的羽毛,把自己梳理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只鸭子生活在这么优美雅致的环境,它一定感觉很幸福。岸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婀娜多姿,树上有翠鸟的鸣叫声,声声入耳,远处是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幽美静怡的氛围,古韵悠悠的意境,醉了鸭子,醉了鸟儿,也醉了我。
   一个背着背包的女孩,看着像一个留学生,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柳树下,凝望着潺潺的流水、古雅的亭榭、悠闲自在的鸭子,这熟悉的山水画意,可能让她生发了思乡的情怀,她似乎也和我一样,心醉神迷,沉醉不知归路。
   我的右侧,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静静地站在那里,很陶醉的样子,他们应该是华裔的老一辈移民,这个美丽的苏州园林,可能会唤醒他们曾经的美好记忆。在异国他乡,走在中国的苏州园林里,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宁静,更是心灵的抚慰,这个苏州园林,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更是存放乡愁的地方。
   逸园栽种有多种美丽的花卉,有牡丹、杜鹃、玉兰、红莲、桂花、梅花等,四季的风景皆怡人。我想象着逸园里一幅幅四季花开的美景:春天,牡丹、杜鹃、玉兰争奇斗艳;夏天,池塘里绽放着朵朵娇美的红莲;秋天,满树的桂花馥郁芬芳;冬天,墙角的梅花妩媚冷艳。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还会再来的,我要好好观赏园林中的牡丹。牡丹,被称为中国的“国花“,有“花中之王”的美誉,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春天的逸园,因为有了牡丹的点染,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绰约多姿,更加芬芳怡人。
   融入与融合,使得这些风景之中深深地印刻着中国元素的符号,也让我这个中国人,久久徜徉于此,为之痴迷。
  

共 55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人生会有很多惊喜,不期而来。作者久居加拿大,曾经遗憾,中国四大园林,唯独没去过苏州的拙政园。两月前,作者偶从报上得知温哥华唐人街的中山公园内,就有一座苏州园林。作者不解,便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也了解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原来,这座园林得到过宋庆龄亲笔手书“中山公园”的支持,资金全部来自上万华裔的捐款。园林取名“逸园”,源于孙中山的“逸仙“。 逸园,是中山公园的园中园,是一座明朝样式的古典苏州园林,位于温哥华唐人街入口不远处。作者遂前来实地观瞻。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不远处,两扇暗红色的木门,门楣的上方雕刻着两个金色的大字“逸园”。经过一个月亮门,款款走入园林。时值初冬,游客稀少,园林静谧。园林虽不大,但园林师却用匠心营造出层层相叠、相互映衬、绵绵不绝、景然有序、刚柔并济的苏州园林景观。作者绕池而行,见一块块太湖石矗立,各种动物造型,惟妙惟肖。因此联想起苏州留园的那块冠云峰,不同角度看形态样貌各不相同。走到园林中间,方注意到,脚下花街铺地,非常美观。作者不禁感叹,园林师的工匠精神及精湛卓绝的造园技艺。来到华枫堂。 华枫堂,是这座园林的核心建筑,坐北朝南,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华枫堂”,顾名思义,“华”代表中国,“枫”代表加国,合在一起,蕴意着中加两国的友谊。华枫堂外,栽着一棵银杏树,一棵枫树,分别是中国国树和加国的国树,象征两国友谊长存。作者想起白求恩医生,他让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继续前行,不知不觉转入一个别有洞天的院落。院落里,翠竹摇曳,阳光洒下斑驳的光影。走进古雅的房屋,发现是座书斋,桌上的宣纸有书圣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他书法造诣深厚,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看来,古代文人喜欢清静安宁的读书环境,追求与世无争。走到水池中央处,遇见水上的一座亭榭——涵碧榭,走过半圆形门洞,才发现这个池塘原来好大。远处,一个背包女孩静静站在柳树下,凝望水中鸭子,几分陶醉。右侧,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这美丽的苏州园林,可能唤醒了她们曾经的美好记忆。于海外游子而言,这里是存放乡愁的好地方。园林中有很多花卉,其中有中国的国花,“花中之王“牡丹花。花开的时候,作者还会再来,那时,有牡丹的点染,春天的逸园,一定会更加绰约,更加芬芳。作者用超凡妙笔,描写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苏州园林,精致、玲珑而美丽。情思交融,文采闪耀,深度美文,力荐赏阅。【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21 06:35:40
  这篇游记有一个很生动别致的题目,吸人眼球,同时,老师幸运的发现了一个非常棒的题材,进而有了一个不错的主题,通过描写温哥华的苏州园林之美,讴歌了中加两国人民传统的深厚友谊。行文严谨,流露出的淡淡的乡愁,温暖而美好。感谢老师对东篱的厚爱,遥祝他乡生活工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2:32:25
  深谢韩老师精彩卓绝的编按和热情洋溢的美评!为这篇文增添了熠熠的华彩,非常喜欢!感恩老师的辛苦付出!我虽然久居加国,但去唐人街的次数并不多,所以对唐人街的风景了解的并不深,直到两个月前才知道中山公园内有一座纯粹的苏州园林,一砖一瓦一木,都是来自于江南,就连园林技师们都来自中国苏州,如果早知道的话,也许早就去参观了。我去的时候,是12月初,池塘里还有莲叶,可以想象夏天满池的红莲该有多美!冬季虽然百花已经凋零,但依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内在的美。由于时间仓促,文章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再次感谢韩老师的美编、美评和鼓励!问好韩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2 楼        文友:枫桦        2024-01-21 07:51:2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世界的交流也是非常频繁的。在加国能看到苏州园林的形貌,真的有管中窥豹之感。文字详尽,叙述平稳,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文化的互通,让文明之光得以发扬。难得的景观,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从中可以感受到那份博大与精深。拜读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3:37:01
  深谢枫桦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美评深邃、唯美、透彻,非常喜欢!位于温哥华的逸园,确实体现了不同国度之间文化艺术的互通,也让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发扬光大,是非常有意义的。需要感谢塞思明先生,感谢宋庆龄女士,感谢那些来自苏州园林的匠师们,感谢所有为园林建造捐款的爱心人士,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座园林。再次感谢枫桦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枫桦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3 楼        文友:岚亮        2024-01-21 08:58:18
  异国他乡的温哥华居然也有苏州园林,感到很稀奇。跟着琳达妹子的脚步去走了一遍,果然不同凡响。那个赛思明先生真正了不起,让人敬佩。苏州园林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和人文标志,想必在加拿大也定然是独树一帜,夺放光彩。为苏州园林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4:23:31
  深谢亮哥到访和精彩的雅评!赛思明先生确实令人敬佩,没有他的坚持和努力,就不可能有这座苏州园林的诞生。我去的时候是冬天,有些萧条、但池塘里还能看到莲叶,想象着夏天满池红莲该有多美!文章由于写的仓促,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再次感谢亮哥的美评和鼓励!问好亮哥,敬茶,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4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21 09:02:05
  能在加国,欣赏到苏州园林,不可思议。中西方文化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跟随老师的步伐,欣赏园林不一样的风景,令人感叹,让人开阔了视野。深度好文,拜读学习,问好如菊老师,祝冬祺笔丰!
回复4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4:43:40
  深谢吴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很喜欢吴老师这句话:“中西方文化融合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说的极是。这座位于异国土地的苏州园林,也让西人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之美,对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吴老师住在美丽的江南,多幸福啊!再次感谢吴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吴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21 09:13:14
  冬日的温哥华,因中山公园里深藏着苏州园林而生动,二温暖,在异国他乡,也有中国文化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座公园,来历繁复,且有了伟人的参与而名声斐然。苏州园林,我在门外看了一眼,未得入内,只因行程匆匆,于是是一个遗憾。温哥华的苏州园林是什么样,我无法和苏州的苏州园林比较,但有一点很清楚,这里只能是苏州园林第二啊,是带着园林的祖先基因的,再怎么变,都是中华相貌。文章写得很厚实,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崇拜,很有感染力。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4:59:37
  深谢怀才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美评深邃、唯美、透彻、温暖,很喜欢!这座园林的建造确实不易,当初香港的移民反对建造苏州园林,要建立一个游乐场,如果赛思明先生不努力争取的话,现在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游乐场,所以塞思明先生是令人敬佩的。我是几年前去的留园,当时步履匆匆,感觉意犹未尽。苏州这座城市真的很美,有一种古典雅致的美,喜欢那种意境。再次感谢怀才老师的美评和鼓励!感恩有你!问好怀才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安康!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21 09:17:02
  中国的苏州园林里有没有枫树,不知,在加国的苏州园林,在华夏的园地,生长着枫树,是一个创造。枫红不失色,曾经的白求恩,就是飘到中国的一抹红,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就是红色的。 在抗战最艰难的日子里,白求恩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支持愿望,参与到伟大的斗争中,应该在苏州园林里有他的一席之地,应该让他的精神继续飘红。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5:19:45
  深谢怀才老师再次到访和精彩留墨!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确实伟大,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因救人才感染了败血症,最后不幸离世,可歌可泣,令人动容。正如怀才老师所说,苏州园林真应该有白求恩的一席之地。当我走进“华枫堂”时,看到牌匾上的三个字,不禁感慨万千。再次感谢怀才老师的美评!感恩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扶植和鼓励!感恩有你!有你真好!遥握,遥祝一切安好!万事顺意!
7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4-01-21 09:18:18
  此篇游记,无论布局和讲述中华文化渊源都里精美绝伦。海外的苏州园林,如同当年叶圣陶写的原版。只是更侧重于海外华人的乡愁。建议投人民日报海外版。让更多华人知道。琳达,已然成了中西文化的使者。问候冬安!
回复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5:56:13
  深谢鸿雁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我几年前去过苏州留园,喜欢苏州园林的古典韵味,所以当我知道唐人街有一座苏州园林时,就迫不及待去看了,冬天的园林有些萧瑟,但人少,更加清幽,可以慢慢走慢慢看,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石头上长有苔藓,瓦上也有苔藓,感觉岁月似乎很久远,甚至忘了在异国他乡。再次感谢鸿雁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鸿雁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快乐!
8 楼        文友:代启权        2024-01-21 09:37:39
  如菊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来描述在加国的苏拙政园,传扬中西文化交流,融会贯通的大格局,文章虽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创作,但里面珍藏着丰富的内容,文字清秀,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赞美,对勤劳勇敢的炎黄华夏子孙聪明智慧的歌颂,文字细腻透出女性善良柔和温文儒雅的气质来,好文分享了,向如菊老师问好,远握,祝吉祥如意,幸福安宁!顺颂!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6:04:16
  深谢代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美评深邃、唯美、透彻、温暖、很喜欢!老师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逸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利于传播中华的文化,园林建造非常不易、塞思明先生确实令人敬佩!再次感谢代老师的美评和鼓励!感恩老师分享!问好代老师,给老师敬茶,遥握,遥祝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9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1-21 10:11:00
  此篇游记,琳达写得很用心很动情!想不到,加国也有一座苏州园林,园林带着别样的情怀惊艳问世,裹挟着动人感人的故事。赛思明教授的努力,宋庆龄女士的支持,海外华侨的凝心聚力,使得苏州园林顺利呈现在加国。作者奔向苏州园林时,那种亲切感,那份爱国情,那份绵绵的思乡情,一齐喷涌而出,化作绮丽的文字。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九曲回廊、小桥流水、竹影秀颀……惹得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园林中流连忘返、遐思浮想、濡染陶冶、陶醉沦陷!的确,此园可安放乡愁,可寄托情思。此文,构思奇特,布局精妙,语言唯美深邃,启人共鸣!非常精美的散文,文采斐然,盛赞才情,问候琳达创作辛苦,冬祺心怡!
回复9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6:15:55
  深谢香香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美评深邃、唯美、细致、透彻,为这篇文章增添了熠熠的华彩,漫溢着诗意的芬芳,太喜欢了!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能在异国他乡看到苏州园林,感觉特别激动,走在园林中,仿佛身在苏州,甚至有一种恍惚感。再次感谢香香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香香老师,给老师敬茶,献花,抱抱,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10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1-21 11:23:23
  国内的苏州园林尚未有缘欣赏,却非常幸运的跟着如菊老师浏览了一番远在加国的园林。虽酷似深圳的微缩景观,造型美轮美奂。也是非常美的一处所在。正如老师文中所说,它大大对增强两国人民的友谊。老师的行文稳健,功力深厚。文采斐然!移步换景中,转换的得体自然。点赞佳作,拜读学习!有。遥祝老师域外快乐,吉祥!
回复10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1-21 16:19:42
  深谢郑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溢美之词让我不胜感激!这座园林的核心建筑就是“华枫堂”,象征了两国友谊长存,这也是中加两国人民共同的期盼。再次感谢郑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郑老师、遥祝幸福快乐!万事顺意!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