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浅谈袁正华小说之机杼(散文)

精品 【流年】浅谈袁正华小说之机杼(散文) ——读长篇小说《串场河传》


作者:沧浪夜雨 童生,81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8发表时间:2024-01-22 16:52:13

在我的家乡兴化,写作者甚多。袁正华先生是一位致力于小说创作并颇有成绩的作家。近日,继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彩云妹子》之后,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串场河传》。如果说《彩云妹子》显示出袁正华小说创作的锋芒,那么长篇小说《串场河传》则充分展示了他在此领域独树一帜的风采。
   美国小说家及评论家亨利·詹姆斯说,创作小说的秘方只有一个——用心烹饪。毋庸置疑,袁正华的《串场河传》也是“用心烹饪”的成果。同为钟情于小说的创作者,我在阅读《串场河传》时并不满足于浅尝辄止地品味,而是很想去探寻袁正华的小说之机杼——诸如人物、语言、现实主义等——以为日后学习、借鉴。
   我深知,写小说最难的是塑造人物。显然,袁正华深谙塑造人物之道。
   群像与个像相映衬,让《串场河传》的人物如星辰闪烁。
   《串场河传》作品梗概中,主要人物的名目下有十八个人物。在阅读中去“认识”这十八个乃至更多个体时,我发现他们并不是乡村人物的“刻板印象”,而是以群像的恢宏画卷展现了新时代乡村人的整体面貌。立秋、奘腿奶奶、有民、平安、荷花……他们走在串场河边、光明庄上,他们走在风吹麦浪的田头、生机勃发的基地。到处是生活,人人是主角。群像的成功塑造令作品有了非同一般的气度,这种气度产生的根源,是袁正华对生活的挚爱。袁正华挚爱生活,继而如詹姆斯·伍德所言:“将探索的手指压入他的泥块里面;他们是人类力量的所在”。是的,袁正华挚爱生活并珍视这些源自生活的诸多人物,塑造他们,让他们在纸上“律动”起来——凭借他笔触的活力,小说有一种有意的召唤,召唤读者随着群像融入从大集体时代,到改革开放的悠长生活中去。谁能拒绝这种充满活力的召唤呢?
   在塑造群像的同时,袁正华对个像的工笔描摹亦有感人和深刻的维度。如同詹姆斯·伍德对小说人物的定义:他应该有“内心”,正如他有外貌,有深度亦有表面,他应该“成长”和“发展”。小说中,立秋为了兑现自己当选时“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宣言,为光明庄鞠躬尽瘁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是一个由内而外都令读者难以忘怀的形象。
   “穿着修身合体的立秋,像是三月里串场河边的垂杨柳,袅袅娜娜的,青枝绿叶的,怎么看都好看。”我喜欢外形上颇有水乡女子特点的立秋。这种喜欢不仅是对人物审美的认同,也是对乡村审美的认同——谁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似的审美元素呢?这样的认同很是感人。更让我心生欢喜的,是“立秋”这个人物形象颇为深刻。
   小说中,立秋有成长,也有发展。立秋骑着一辆自行车嫁到了光明庄,最初不谙农活,闹了不少笑话。“立秋觉得腿肚子发痒,捞起裤管一看,一只细长的褐色蚂蟥吸在了腿肚子上,她伸出两只指头去捏,想把蚂蟥揪下来。可那蚂蟥像根橡皮筋似的,越拉越长,最后,‘啪’的一声又缩了回去,依旧紧紧地吸在她腿上。”除了在农田里闹了笑话,生长在海边的立秋乘船时的胆怯也令读者印象深刻:“立秋第一次乘船,紧张地蹲在船舱里,既不敢站也不敢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掉进那碧绿的水里去。”这样的立秋让人怜爱。然而,作者显然是不会让立秋循着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的,他需要立秋挑起小说的重担,需要她在小说群像中闪现其独特的光彩。这是作者野心的体现,也是“立秋”这个人物特点所决定的必然走向。事实上,阅读至此,我已经对立秋有所期待。
   尽管“立秋”只是一个虚构人物,但作为读者,我依然坚信她有血有肉,是深刻的,值得我们去“认识”。这让我想起纳博科夫的小说就是用这种方法建构起来的,他会刺激我们心中对一个真实的普宁的渴望,刺激我们对小说的渴望。在后面的阅读中,立秋的成长与发展确实满足了我的期待——袁正华已然将立秋从新月般的人物补足成了圆盘。
   如果说“拒绝网锁的骚扰”让我们对立秋性格的认知更为多元,那么小说中多次描绘立秋帮衬年轻人、怜惜老人的情节,就可以充分彰显人物内在品格的光辉。
   “立秋和解放还没有走,立秋就过来劝平安:‘平安,男儿有泪不轻弹。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这点儿小事就把你打趴下了?你要是有志气,就总结教训,从头再来。’”正是因为深知精神力量的重要,所以立秋在帮助灭火后还会留下来劝慰平安。纵然劝慰不能立刻帮助平安渡过难关,也可以从精神上给予平安渡过难关的勇气。这样的描述让立秋从群像中脱颖而出,那个令人怜爱的立秋已然成长。
   在怜惜老人的情节中,立秋成长的轨迹就更为凸显。“立秋平时脾气不错,今天确实有点儿反常,听了解放的话,她冷静了下来,自己收拾了两样生活用品,到竹溪卫生院去帮忙照顾奘腿嗲嗲了。”“立秋拉着奘嗲嗲枯树枝一般的手,早已泪流满面:‘报什么五保户。你放心,有我立秋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奘腿奶奶挨饿。’……这样的情节不胜枚举,它们让某种鲜活的、人性的东西由此逐步展现出来,令读者在感受“立秋”这个人物时不仅关注到她的表面,更多地被人物心灵的价值所吸引与折服,感受到人物的成长与发展,感受到人物的深刻。
   当然,除了立秋,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都凸显出袁正华在塑造人物方面的功力。这些个像在群像的背景下逐渐深刻,群像又因个像的光彩而熠熠生辉。
   长篇小说《串场河传》不仅塑造人物是成功的,在语言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乡村俚语与诗意语言共存,是《串场河传》语言的特点。
   小说语言是有腔调的。在小说中,“腔调”指的就是措词。如鲁迅的冷峻、巴金的激情等。无论叙述者是站在台前还是处在幕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带着作者的影子和烙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串场河传》中出现许多俚俗腔调的原因——袁正华生于乡村,对乡村生活熟稔于心。
   “毕竟一个庄上住着,山不转水转,低头不见抬头见,哪个也不想把人得罪惨了,把路走得竖起来。”有志夫妇躲避计划生育,在张家港生下儿子后回乡,不仅拒交罚款,还将刚满月的孩子丢在村委会,让众人一筹莫展。“把路走得竖起来”,这样的乡村俚语当然绝对夺人眼球,令人不禁会心一笑,仿佛看到袁正华就是光明庄的一员,此时正站在人物堆里,把眼瞧着网锁怀着那个令人傻眼的孩子呢!
   有意思的是,在很多作家约定俗成的预期中,行文应该有一个不变的腔调,而《串场河传》却让我又看到了另外一种腔调——诗意语言。
   “隆冬的早晨,光明庄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一缕炊烟像一根灰白色的缎带,直直地抛上了天空。很快,一根接一根的缎带被抛了上去,光明庄在鸡鸣犬吠中醒来,头顶上仿佛绽放了一个浅灰色的烟花。”将“炊烟”喻为“灰白色的缎带”,这让未曾在乡村生活过的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画面的流动。这令我想起劳伦斯的《虹》临近结尾处,厄休拉从旅馆阳台看伦敦。时值黎明,“皮卡迪利的路灯在公园的树边串成一线伸向远方,苍白而仿若飞蛾。”虽然此前我们可能不曾看过灯火如蛾,但劳伦斯的诗意描述让我们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同理,袁正华也用这种诗意的语言让想象力汇于一击,想象事物的另一个维度,让另一种现实在读者心中充分流动。
   袁正华行文时丰富而大胆地运用和声并出入自由,乡村俚语与诗意语言共存,最终形成了《串场河传》独特的语言特点。
   除了人物与语言,《串场河传》还有许多值得探寻的小说机杼,如对“现实主义”的诠释——不只是让人想起“生活”,展现生活本来的样子,同样也能通过塑造人物及锤炼语言等艺术形式,将读者带往不同可能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长篇小说《串场河传》不仅仅属于袁正华,也属于在阅读过程中被其滋润与养护心灵的读者们。

共 30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一部好的小说,就如遇一位心仪的爱人,无论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都会细细观赏,用心解读。即使有瑕疵,也能被其中的光芒减弱,从而用修辞的方式令其发光。此篇散文的作者,无疑就是遇到了这样一部“用心烹饪”的小说。文章中作者多次用到群像与个像这两词,编者理解为,相映衬的群像与个像,在《串场河传》这部作品中反映的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个人影响集体,又以集体带动个人。作品以小说中主人公立秋为影射,详解《串场河传》的框架,作者用了“机杼”这个词,可谓匠心,且,作者解读此部小说时,还穿插了国内外几位作家对小说的认知,及所写作品中与《串场河传》相似的框架、人物镜像、场景、对白等,以此来评价此部作品的可读性,又谓用心良苦。一直以来,对尊重作者文字的写作者都很敬重,读一部长篇小说,能如此用心且写出自己的感想,除了喜欢,还有对文字的敬畏吧?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12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4-01-22 17:10:30
  读完此篇散文,再回味老师的小说,觉得写得动人是有道理的。作为写作者,读别人作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向好学且用心的老师取经了。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1-29 23:22:3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4-03-19 08:02:48
  小说人物塑造的动力来自矛盾冲突,而冲突的动力源于挫折。在任何类型的小说中,让主人公面对挫折都是非常必要的。作者充分尊重生活本身的逻辑,不以作者的主观愿望、主观感情而随意改变人物的命运。正如本篇赏析所言:这种些作气度产生的根源,是袁正华对生活的挚爱。赏析很到位,如读了正文一般熟知内涵。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