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另一种身影(散文)

精品 【流年】另一种身影(散文)


作者:李新文 童生,56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42发表时间:2024-01-25 09:31:07

【流年】另一种身影(散文) 直到目光完全被状若扇形的叶子所吸引,你才确信那是树——一棵高过屋脊、直指蓝天的大棕榈。不光褐黑色的树干挺得笔直,就连绿汪汪的叶掌也向上伸展着。这样子,好似抚摸一方天空,又像把精神飒爽的状貌交给扑面而来的时间。
   等走近了,才发觉这树上了年纪,非但树干充满铁的质感,而且留下不少被刀刃切割的痕迹。看上去,清像排列整齐的褶皱。往深里想,怎又不是写在时间里的生命书?只不过,乌贼般的根系扎得很深,像是把天光、地气、水土的精华以及岁月的汁液一并汲进体内,以长出发达的年轮。我正这么想着,突然感到自己体内也长出一匝一匝的年轮,仿佛同树木一道生长。
   四周全是稻田。稻田之上,流淌着透明的空气和分分秒秒的时间。当然,还有几只白鹭上下翻飞,把悠然自得的心情展示得一览无遗。想来,大概是跟我一样消受不了棕榈的诱惑吧。
   打心眼里讲,我见过的棕榈还真不少。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等等等一应俱全。甚至,感觉到它们在各自的坐标系上不停生长,把诸多憧憬、愿想、绿意什么的表达出来,长成梦寐以求的貌样。只可惜,我对树干上的棕片是怎么切割下来的,又怎么变成蓑衣的过程一无所知。
   不能不说,这是一段记忆的空白。
   好在,我经常看见毛乎乎的蓑衣挂在堂屋的东墙上,哪怕随意一眼,也感到一股热烘烘的气息扑闪而来,直抵人的内心。至今,我清楚记得爹说过这么一句话:“清明谷雨,犁耙蓑衣横着走。”仅一个“横”字,就给人十分的动感——似乎刹那间,把匆忙,急迫,干练,一往无前的姿态展现出来,有着无可替代的坚执与笃定。很自然地,你会想到风,想到雨,想到天地苍茫以及披蓑戴笠匆匆而行的景状。也许这个时候,天地间行走的除了人与蓑衣,还有如期而来的节气吧。
   记忆中的雨,往往比人的目光跑得还快。一霎眼,急切的,不蔓不枝的,清脆的,响亮的,坚硬的,柔软的,甚至带有江南小令式的……全是雨点发出的声音,全在稻田上翻涌,旋转,飞扬,融为气势不凡的声场。自然,一同进入的还有风。也许,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吧;又或许,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风。不管哪样的风,也不管夹杂着怎样的味道,通通在田野上集结,继而迈开脚步游移、蹦跶,以便对自个儿的生命有所交待。不经意间,把各自的精气神儿凸现出来,一如自由放达的大写意。与此同时,还将长长短短的线条舞得呼呼作响,疑是送给季节的礼物。我就想,假如这些风深谙处世之道,少不了来个抱拳施礼、自报家门。要不然,怎会表现得如此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稻田也不呆痴,马上用油菜花、燕子花、地米菜什么的夹道相迎,一尽人间的礼数。确实,三月的风性情得不行——一忽儿扭腰弄肢,挥袖振臂;一忽儿呼呼烈烈,高低起伏,像跳着奇妙的舞蹈。要不兴趣来了,打个唿哨,以召唤犁铧蓑衣的到来。其实用不着客套,它们早已上路了。具体说来,是受不了花草的引诱,一步一步走向稻田的。
   瞬间,汉子下到田里,将家伙什和耕牛料理停当后,大喊一嗓子:“起——嗨——!”便开犁了。这声音响亮,雄浑,粗犷,有如打在时间册页上的标点,更像必不可少的仪式。而我,见到的光景是:爹裹着半新不旧的蓑衣,一手掌着木犁,一手捏着竹鞭,并把牙齿咬着,嘴巴抿着,摆开一副严肃认真的架势。恍惚,他的牙齿一咬,每根骨胳里的力气一齐涌向执掌木犁的手心,而后传到犁头,并呈直线似地钻进脚下的泥土,就像文学里讲的精神辐射。而这源源不断的力量,恰恰与耕牛的擎引达成一致,甚而心照不宣。我搞不懂这是力与力的交融还是怎样。只觉得,双方那么和谐默契,就像遇上相交多年的老朋友。随之而来,你的视觉屏幕上呈现出一推一拉的动景,就仿佛是古代壁画里的某种图案。不一会儿,气氛热烈起来、鲜活起来——牛在前面引路,酷似拉着一个季节在动。犁头,这尖锐的闪着寒光的家伙,兴冲冲地插入泥土,而后一路游走、穿越,俨如穿越一个接一个的时间。倏忽间,将洁白的光芒和积蓄一冬的能量释放出来,成为颜值不低的看点。不需多说,此时的农人、风雨、蓑衣、耕牛、木犁、泥土等等相融相济,洋溢着莫可名状的痛快。竹鞭一挥,便让耕牛找到奋力前行的理由;泥水“哗啦”一响,将人带入只可意会的妙境,就连时间也增了一抹亮色。顷刻,板结的泥土被打开来,像打开一扇春天的门。站在春意浩荡的门槛边,似乎随手一伸,就能抓到一把春天的语言。当然,还有不少生长的气息肆意弥漫,熏得耕牛大口喘气。这会儿,我清晰地看见,一串山歌子从爹的喉咙里跑出来,那么悠闲自在,不着半丝尘埃。尤其叫竹鞭一甩,直抵那边的山崖。岂料“叭啦”一响撞在岩壁上,激起无数空空的回声,有如岁月的余音一寸一寸地蔓延。
   天空下,被翻卷过来的泥土很有秩序地排列着。乍看,好比层层叠叠的波浪。仔细一想,又像写在田野上的诗句。此刻,进入视觉范围的除了闪着光亮的泥带,更多的则是发自天然的美,足可与书法里的朴拙和率真一比高下。我突发奇想,假若蓑衣长着一双眼睛,见到这种情形,大概涌起不少激动吧。而泥土不管这些,铆着一股劲儿把它们的气味、色素和所包涵的生命分子推送出来,随后传给花,传给草,传给蓑衣、雨水、空气以及人的知觉器官,像是告诉你季节已揭开崭新的一页,朝着春意盎然的目标迈进。燕子花、油菜花、地米菜等等经不起犁铧的捣弄,干脆与泥水统一阵线,用鲜明的色泽照亮人与蓑衣行进的路。
   我把瞳孔睁得老大,一眼瞥见爹正沿着花草指引的方向摆弄木犁。木犁仿佛得了某种秘令似的,使出浑身力气,试图开辟崭新的航道——每走一步,犁铧“咯吱”一响,宛如送给季节的问候;每走一步,油黑闪亮的泥土豁然分开,恍若打开土地的书页。由此我马上想到,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劳作,何尝不是营造特殊的诗意?自然而然,赤裸的双脚被雨水、泥土的气味和花草的馨香全然浸透,如同遭遇一场彻头彻尾的润澈。换句话说,咋不是从生命的一道门进入另一道门,乃至一种精神涅槃。我傻傻地想,要是蓑衣也有思维,定会为眼前生发出的一切而欢欣鼓舞吧。
   细细想来,棕线密织的蓑衣何尝不是诗意的存在?你看,此时的天空下,为数不少的泥土在犁铧的牵引中哗哗流淌,未尝不因蓑衣的到来而改变生命的样式——转瞬之间,整个稻田生动起来,快活起来——大块大块的泥土绕着耕牛与犁铧在动,耕牛与犁铧绕着时间在动,人和稻田绕着春天的路径在动,而蓑衣在风雨交织的大背景下徐徐转悠……似乎,所有与蓑衣有关的人事、物事变得激情满满、热血沸腾,甚而人的思绪也进入妙不可言的场域。便想,若是天才诗人李白在时间里复活,面对此等情景,会不会再次发出“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的感慨呢?此时此际,进入视网膜里的何止是开犁的场景,更有众多物象纷纷交织、重叠、更迭、变幻,演绎出非比寻常的气场。一点没错,是气场。否则,那个躲在岁月深处的老子也不会发出“无物之象,是谓恍惚”的感叹了。“恍惚”到底是怎样的概念,一时半会我讲不清。倒分明瞧见大批的雨水,顺着蓑衣的棕毛向下滑,一滴一滴地往下滑。稍不留神,拉成一个个白晃晃的线条。这模样,跟平面几何学里的辅助线相差无几。可我搞不懂这样的线条是蓑衣派生出的细节,还是丈量着土地与日子之间的距离?只觉得,它们拿摇头摆尾的风毫无办法,即使随便一个风,也让好端端的线条变得七零八落,没了看相。果不其然,风变了招式,一改先前的悠哉悠哉为劲道十足的鞭子,抽在人的脸上、脖子上,辣嗬嗬的痛。我想象不出抽在蓑衣上是何感觉?眼一瞟,发现一线线的风正朝着爹的身子骨冲锋陷阵、摇旗呐喊,似要将其纳入风的版图。而头上散发着的热气与风的坚硬形成不小的反差,正如乳汁与匕首相遇,无法产生心灵的共鸣。我寻思着,难不成这反差是冲着美好的诗意而降临人间的么?或者说,大千世界本就是一部相互矛盾而又辨证统一的哲学?此间,我没发现自己有多疑惑,却看见爹的嘴角边挂着一绺莫名其妙的笑。那笑时隐时现,一派安然,很容易让人想起唐朝张志和笔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细雨当然是有的,风却一刀一刀地割,显得十分卖力。我猜这个时候,一如我爹的农人想不成为风雨的一部分也难。
   当时,我戴着斗笠支在田埂上,看着爹披蓑而耕的情景甚是入迷——仿佛一招一式不是现场表演,而是魅力十足的画面直蹬蹬地映入我的脑海,定格成一种永恒。讲良心话,我只想学着他的样子去稻田里犁一下泥土,哪怕一溜儿也行。可他就是不肯。不肯也罢,还眼珠子一鼓,硬邦邦地甩来一串:屁伢儿没一蓑衣高,犁、犁、犁,犁个鬼……说完,敞开喉咙哈哈大笑,将遏制不住的傲然与狡黠彰显得淋漓尽致。很明显,他把我看成比蓑衣不如的玩意了。笑也不打紧,还命令我在田埂上待着,倘若胡来,就给一鞭子。我当然吃不消一竹鞭,只好老老实实待着。但终于敌不过强烈的好奇心,只等他侧过身去,立马脱掉鞋袜,将一只脚尖伸向水里。不伸还好,一伸冷冰冰的,像触电似的痉挛。于是赶紧把脚缩回,照旧支在田埂上。然而目光却没停滞。一晃眼,发现爹的腿肚被冻得通红,是那种火烧火燎且隐隐作痛的红。不知怎的,通红的颜色在我眼前急剧放大开来,像要覆盖周遭的一切。迄此,我才明白看似诗意的乡土并不那么诗意缭绕。或许,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咏唱的田园牧歌式的图景,是在一滴滴汗水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里熬出来的吧。转而又想,一边是寒风凛烈,一边是披蓑而作,难道这样的景象成为农耕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
   我不知人世阳间是否有“蓑衣文化”一说?掏心窝子讲,我更愿意把蓑衣看成农人的另一种身影或生命符码。想想看,经纬密织的蓑衣披在人身上,人贴在稻田上,人的身子一动,蓑衣跟着在晃,其间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蓑衣不用时,爹准会挂在堂屋东边的泥墙上,说是打眼,便于拿放。还说什么蓑衣往墙上一挂,五谷司神会悄然而来,绕着蓑衣来回走动。他说得神乎其神,好像亲眼见过一般。我当然不信。不过,有那么一回,我把眼睛瞪得状如箩筐,望着墙壁上的蓑衣发呆,只想看看五谷司神是怎么走过来的,又怎么在蓑衣旁摆弄躯体……然而等了老半天不见动静,未免有些失望。倒是忽然间,蓑衣在我眼前呈十倍百倍千倍地放大开来,大得超出想象——仿然挂着的不是物质意义上的具象,而是一个巨大的身影。这期间,我隐隐感到人的体温和好些汗水气味,沿着蓑衣的纹路冒出来,一下将堂屋填得爆满。如此这样,以至于我认定从一棵棕榈出发的蓑衣不但吸纳了数不清的时光岁月,更是土地上不可多得的生命载体。
   我正看得入神,爹突然从大门口走来,接着喉咙一滚,冲我大吼:好好待在家里读书,别乱动。否则,当心老子一丁弓。说完,手一挥做了个打击状。我吓得一搐,只好坐到木椅上,翻开那本读了无数次的语文书。
   万没想,爹前脚一走,阳光从云层里拱出来,继而把晶亮的光芒射到东墙上,将蓑衣照得分明。我想象不出这类似于人体的蓑衣里暗藏着什么,是否人的灵魂在上面溜达,抑或做着奇怪的生命运动?
   傻傻待着不动是不行的。我的手和心都在发痒,特别是一探究竟的愿望相当强烈。恰恰这时,隔壁的猫伢跑来说,扮一下“蓑衣鬼”如何?我惊讶得两眼发直,老半天才弄明白:大约是一件蓑衣穿久了,人的精神元气融入其间,若是碰到雨天或月夜,会变成人的样子,跑到田地里继续干活。这说法,简直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只不过,我的理智完全彻底被汹涌而至的好奇心打败。于是,书本一放,搬了木椅搁在墙脚根,随即跳上去将蓑衣取下,而后“呼啦啦”地套在身上,弄了个全副武装。这一刹,我不知自己的灵魂是否与毛茸茸的物件融为一体,更猜测不了下雨天或有月光的晚上,我的魂魄是否与蓑衣一道在田野里走动……只是物件儿往身上一套,一股热烘烘的气息漫向全身,直逼每个细胞组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奇痒呼啦而至,潮水似的涌向内心。那感觉,活像无数只毛毛虫在拱,在向我大肆挞伐、攻城掠地。可惜没有镜子,否则,定会看见我无所适从、抓耳刨腮的丑态。转眼,猫伢拖出一条木凳要我坐上,说是可当犁铧与耕牛,学着大人的架势犁田。我当然没有反对,赶紧一屁股坐上去,随即大喊一声就算开犁了。恍恍惚惚中,眼前浮现出一帧极是生动的镜像:漫天的雨水在降落,一拨一拨的风声在游走,还有宽展的稻田以及大片的油菜花、燕子花、地米菜等等,组成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样的气氛,让许多词语相形见绌,更让时间加快了脚步——似乎,天空下的每个生命分子都在起承转合、匆匆迈进,连同我的整个生命处于鲜活状态。
   我想,蓑衣带给人的何止是一个春天的方向,恐怕更多的是化入心魂的温暖罢。吸进肺叶里的,全是泥土的芳香和风雨无阻的味道……正当疯得一塌糊涂时,爹突然出现了。他一脚跨进大门,劈头盖脸朝我甩来一串:化生子,尽干坏事,把蓑衣搞烂了,还想吃饭吗?他的怒吼凌厉、斩截、刚劲,将满屋子震得嗡嗡作响。接着,一块块空气哗然坠落,化作一地碎片。万般无奈,我只好把蓑衣脱下,赶紧放回原处,生怕挨他一丁弓。

共 73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另一种身影,另一种农耕哲学,另一种日子。散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真诚地表达了童年对农村生活的感悟。也许在诗人的笔下,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景象,然而,童年的眼睛看到的是一种生命精神,人与土地的相处方式,农民的不易,农活的艰苦,农村的苦与乐相伴相随。作者以一件父亲干活时防雨的蓑衣为主线,仿佛是另一种身影,与土地相融,与天地风雨奋斗获得生存。弄坏了蓑衣,“还想吃饭吗”,父母都这样说。原来所以关乎到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天最大,敢情蓑衣这么重要啊,童年的心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题像野草一样疯长。是生命,是血魂,也许找到答案了。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12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1-25 09:32:34
  像大地一样厚重的散文。
   值得品读,韵味无穷。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1-25 09:45:53
  散文要真情实感,独特写,写独特,写出独到的感悟。这篇散文正是如此。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1-26 07:53:0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