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德美建设”,从小河变迁看村发展(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德美建设”,从小河变迁看村发展(散文) ————新农村农民的故事


作者:一清哥 秀才,174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66发表时间:2024-01-26 11:06:45

今天,月亮圆而好看,同八岁那年一样,我七零年生。白天碰见在村委工作的一相邻女儿,问我愿不愿意写一个有关我眼中农村发展变化的故事,因为她知道我爱记录些往事,知道我生活在这里有五十多个年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亲身见证过改革开放春风第一声号角吹响。看如今年轻村干事们个个勤奋努力平易近人的样子,我愉快地揽下了这个活。最主要的,我确实有话酝酿在心间有一吐表达的欲望。七月流火的天特别热,为了这事,我特意走出了空调间,搬张椅子坐在庭院中央,圆圆的月亮挂在碧空,千万年前她就这样一直俯瞰着大地,人间发生的一切都在她的眼里,你对着她看,就能找到过去的影像……
   建设村委办公大楼和原驻址大约一里之隔,仿佛巨人抬脚向前跨了一大步,由一条小河中间贯穿维系,她紧临锦乐大道,一楼办公接待区全玻璃设计,透明开放,面朝大道;一座十多吨重的巨型椭圆形景观磐石,静卧大楼东首小河桥畔,上刻“德美建设”四个正楷红漆大字,光耀夺目——我村名字正是“建设村”。把“德”字居首,镌刻进磐石,放在办公楼前工作之余抬眼就见,设计者胸怀用意一下就袒露了出来。
   小河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锦西河、锦乐大道,刚好组成一个规整的“工”字。工农并举,也正是建设村的经济特色,选址在这里或许不只是巧合,也许还蕴含有丰富寓意吧。小河经历多次清淤拓宽,并在水上搭建起了油漆木栏游廊,常有钓者扶栏垂钩陶然其上。沿河植花披草,各种造型艺术景观墙,石碑木牌错落其间,上有“新村民公约细则”、“乡村名人事迹一览”、还有名家书法应景励志诗句,加上流水、碧草、蓝天、白云、红栏、粉墙,飞鸟拂水、鱼儿唼喋、蛙鼓蝉鸣、春雨冬雪……自然人文和谐,散步其间,人在画里犹如鱼在水中而浑然不觉——但,这只是新农村的小河一角而已。
   一日饭后散步,观景正浓,聚精会神品赏碑上的诗句,突然身子被人擦撞了一下,回身一看,原来一孩童倒退跳跃着在走,年轻窈窕母亲喊他注意身后的同时正好碰撞到了我。“小朋友没事吧?”“爷爷好!”我和小男孩几乎同时出声,事情一巧就有了喜剧效果,三个人不由得都笑了。于是顺理成章交流起了对这小河景观带的感受,交口称赞。话余,年轻母亲指着小河边不远处的一栋别墅说,这是孩子他爷爷乡下住处,暑假回来玩几天,平时住市区。看着这衣着精致敦实可爱的小男孩正被农村小河景观所吸引,拿小石子投掷河中水面上的游鱼,鱼儿散了又聚,彼此不厌其烦反复着“人鱼互戏”的游戏,纯洁无邪孩子的眼里哪里都充满了好奇。
   由村部新大楼沿小河往南约五六百米样子,河东就是老村部和小学旧址。现在所有房屋已经拆除,新盖一栋玲珑小楼作为党群活动室,上书“锦西人家”,标有“建设村旧址”字样,很让人勾起回忆。一些怀旧的老人喜欢来这里聚拢聊天,同时享受村里定期举办的一些义诊等福利活动。旧址其余空地做成了景观花园和菜园,花篮组成巨大的党徽和“不忘初心”四个大字
   老村部加上整个小学面积,比起来虽说不及现在村部新址的一个停车场大小,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那在整个锦丰镇(那时还称作“乡”)来说,可是附近几个村最大最热闹的所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村有个砖窑厂,就此一项就超越了许多村的经济。可见当时农村普遍的经济规模了。农村除了农业,工业几乎为零,所以一个土窑厂就足能让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了。那时高耸的烟囱冒起的浓浓黑烟就是经济发达的象征。所以发展总要经历一个阶段、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割裂历史片面看问题不是幼稚就是别有用心。那时村部最先进的通讯工具就是水泥电线杆子连接起来的手摇土电话机。每当电话铃声响起,只要是放学或课余时间,窗户边上总会围拢一大堆孩子看新鲜,伸长脖子想象着听筒里的美妙。孩子们最欢乐去处,除了村部的那台手摇话机,还有就是紧临学校后墙的这条小河了。
   那年代挖河全靠人力,肩挑手推,可不像现在,一人一台挖机半天就能掘出老远去。 小河很窄,长满了茂盛的茭白叶子和芦苇,把河水挤得只剩下了中间窄窄的一条缝隙。芦花蓬松茸茸,折上三两支,再摘些野花草插在土瓦罐里加上水,可作盆花观赏。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即使条件匮乏也能就地取材,只要有奇思妙想的创意,没人笑话她粗陋。而茭白简直是食物匮乏时代小河馈赠给人们最好的裹腹美味了。记得有一个同学家特穷,都二年级了,还穿着哥哥小时候的棉开裆裤子,走路屁股后面一扇一扇的,像停了只大蝴蝶,常惹得同学们笑。我不笑话他,所以关系和我最好,一直保持到了高中毕业各某前途。一次走着走着他感觉不对劲,一回头,大家就同时停住笑装模作样看别处。那同学特聪明,知道那是故意装的,于是回家死活不上学,非让他妈把屁股开裆处缝了,这才来上学。可问题又来了,因为裤子绳子系的死结,常来不及解开就尿在了裤裆里,原来他妈是故意不缝。我在奶奶那里学会的裤腰带绳子打活结,于是也教会了他,他居然偷偷难为情地塞给我两个刚掰的带包衣的嫩茭白,半月后,我回敬给他一只西红柿。我那同学从小就很懂事,经常见他在小河滩寻找茭白掰回家做成菜肴,一家人配搭着麦麸饭吃——所谓麦麸饭,就是在米煮熟一半时候在饭锅里加上麦麸,其实就是给猪吃的食料。这麦麸饭在当时的农村是很普遍的食粮。那时新中国成立还没多久,帝国主义疯狂打压我们,又逢连年自然灾害,国家正处于历史困难时期,农村农民实在太穷。——但谁又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有如此迅猛发展,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就因为我们党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政府人民鱼水情深,任何困难都打压不倒我们。回顾历史才能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把革命意志信念理想以及帝国主义的无耻镌刻进骨子里,坚如磐石。
   茭白芦苇丛生的小河养育洗涤着沿河一带的村民,人们在这里淘米洗澡洗菜洗衣服、洗马桶洗粪桶,掺杂一起,有时刚好凑在一起,自觉离远点就行了,卫生状况极差。农村的疾病基本都是痢疾、蛔虫病、皮肤病之类与卫生有关的。国家也急呀,为了让孩子吃药不怕苦,把肚子里的蛔虫逼出来,就把驱蛔虫的药做成了各色形状好看的糖果,居然驱虫药成了孩子们的最爱,而且还便宜,这种人文关怀是很值得思考的。冬日水小,芦苇茭白叶子枯黄倒伏在河滩地。捡一个更窄的河段,我们经常玩从河岸这边一个冲刺跳跃到对岸茭白芦苇覆盖的松软河滩上,可见小河的窄了,有时晒太阳一趟就是几小时。而夏天雨季来临,一场大雨常常河道溢满铺到河岸上来,混浊的河水鱼儿螃蟹不辩方向乱跑到你脚面上来,扑身下去,逮回家又是一顿美味。大人们集体劳动在为肚子奔忙,到年关却又常常入不敷出,日子还是一如既往过得紧巴巴,哪还有时间管孩子的事呢,所以随我们去野!
   时间很快来到了一九七八年,八岁那年我记忆的分水岭,一日傍晚奶奶破天荒拉着我去队里开会,说是村里领导下来有重要精神要传达,让我也去听听。人挤了一屋,七嘴八舌,很是热闹,没有之前开会一人说话众人瞌睡或者窃窃私语的景象。会开了很久,我都瞌睡了一觉,大家还没有想走的意思。我依稀听到几句:“……以后土地承包到户,不再大锅饭“吹哨子”上工了,地分给你们自己种……我们共产主义的目标愿景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散场夜已很深,月亮过了头顶,好圆好亮,照着前方的路一片明亮。八岁就卖到地主家当童养媳后来不堪重负逃到江南的奶奶,重复念叨着当天会上听到的新词“共产主义社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字不识几个的奶奶走得特别轻快,心情少有得好,情不自禁哼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今晚为写这段文字特意坐到庭院里,看着同样又圆又亮的月亮回想起奶奶,觉得这是奶奶发自内心最动情的歌了,那晚我永远铭记。之后,随着学业的提升,田地家务的忙碌,离那个长满芦苇茭白晒太阳捉螃蟹窄浅的小河就渐行渐远了……春日惊雷,万象更新,人们仿佛有无尽的能量,几十年来神州大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再回首,已经天上人间。成就让世界瞩目,让帝国主义恐惧。
   睹景思情,浮想联翩中, 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路边下了车子迎面走来,招呼还在聚精会神和鱼儿嬉戏的那个小男孩,让他回去吃西瓜。走近,我们互相对视了一下,突然都怔住了:像是熟人,又记不起来。愣了有那么一会,几乎同时问对方:“我们好像是同学。”自报家门,果然是。他就是我文中提到的那位送我茭白的儿时同学。记忆围绕小河,重逢也是因为小河,不禁感叹缘分这东西的玄妙。老友相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来回踱步,终于在那座“德美建设”的磐石边告别,相约下次见面把酒言欢。他现在已经是一家家居公司的老总,业务很忙。他那漂亮儿媳妇指给我看的那座洋楼,就是他儿时吃不饱饭的草房旧址,他是盖来做纪念的,他说他的根在这里。 有些东西就像这磐石上“德”字一样是刻在骨子里的,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所在,国家的凝聚力之所在,任何霸凌休想击垮我们。

共 35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有经历的人,不管他的经历幸与不幸,都是一本读不完的诗书,嚼不烂的蜜糖。本文从小处着笔,却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小时候的村部很小,小得装不完在他这里发生的故事,这里有冒着黑烟的土窑厂,在当时那是十里八村羡慕的所在,也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石。这里有手摇电话铃,它负责千家万户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这里有小河,河里有茭白叶子和芦苇,茭白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这里有小时候穿不起裤子的玩伴,这里有许多许多快乐的回忆。而如今,这里没有了拥挤和热闹,有的是楼房之间的挨挨挤挤,没有了当时贫穷的小男孩,有的是已经成人成才的大老板。物是人非,唯有回忆,勾起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好文赏读!【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4-01-26 11:08:49
  今非昔比,社会发展太快,有好多记忆似乎成了年轻一代想像,老师就像一本史书,好文欣赏学习了!
2 楼        文友:一清哥        2024-01-26 11:16:21
  诚挚感谢红尘一莲老师的编辑点评,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在星月,为社团出力,见到不仅让人感到温暖,更让人敬佩。问候冬安。
让思维载着文字穿越一切,接近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实,世界的真实,同时安顿自己的灵魂。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1-29 07:53:18
  忆苦思甜,我们更加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