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冬日】马敬成的那个冬天(散文)
一
2018年冬季的一天,家居农村边远山区的马敬成一家搬进了县城农民新区安置房,最终甩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
以前,马敬成一家住在贵州息烽县著名西望山下的鹿窝乡西安村黄泥岗组,这里有二十多户人家,流传着“大山黄泥岗,穷得心发慌。坐着土巴墙,难得娶婆娘”的顺口溜。交通闭塞,偏远贫穷成了贴在这里的标签。他父辈有三兄妹,爷爷奶奶过世后,占长的父亲担起了抚养弟妹的重担,把弟妹拉扯成人后,还主动把房子让给二弟家居住。父母亲为了不占好田好土建房,就在离寨子几公里远的南面一个山坡下选址,新修一座土墙茅屋居住。
建房期间,马敬成父亲因劳累过度,不小心把腰扭伤了,痛得弯着腰走路。那时家里穷,没钱去医院,只好找一些土单方治病。为早日把房子建好,父亲带病劳作,又因天气寒冷,受凉感冒引起急性肺炎,不久离开了人世。母亲强忍悲痛,带着到大不小的五个孩子,起五更睡半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操劳,终于把房子修建好。
不料刚搬进新家的那个冬天,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天气特别寒冷,马敬成母亲积劳成疾,突患心肌梗塞,撒手人寰。短短一年,父母相继病逝,建房又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那日子犹如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那时,马敬成不满十五岁,长兄如父,他又像父亲那样,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成天在地里勤劳耕耘,靠种地的一点微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
那些年,马敬成一家真可谓命运多舛。第三年冬天的一天早上,三妹马敬秀在家煮早饭时,抽空去土里摘菜,谁知灶里燃烧的木柴一下子从灶空里倒了下来,引燃了灶前的一堆玉米杆,随后火势越来越大,又引着了房顶上的茅草,恰遇当时风很大,瞬间就把整个茅房烧得精光。在坡上干活的马敬城赶来时,房子早没影了,只剩下被大火熏黑了的几面土墙。
房子被烧后,弟妹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马敬成心里也很难过,但他想到自己是大哥,是弟妹中的主心骨,只能咬牙坚强的面对。马敬成年龄虽小,但很懂事,平时不管寨里哪家有事,他都会主动帮忙。乡邻们也没有忘记他的好,纷纷给马敬成兄妹送来了一些粮食及生活用品,还帮忙给他们兄妹几个搭了一个简易草棚,一家人总算有了临时遮身之地。
二
古话说,出林笋子先遭难。那个冬天,为了筹备新修房子的材料,重新建房,马敬成从早到晚,像陀螺般转个不停,脚手冻裂流血,钻心地疼,但他从未叫一声苦。最初,他打算修一栋木架房,可手长衣袖短,家无分文,没钱购买木料,没钱付木工师傅的工钱,最终只能选择在烧毁的房子旁修一栋土墙房。
几年后,弟妹们相继长大成人,老二,老三两兄弟分别讨了媳妇,新修起房子,搬出去居住了,两个妹妹也相继长大嫁人,成家立业。而马敬成自己,却一直苦苦为这个家操劳,哪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四十多岁还是光棍一条,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
那期间,寨里许多好心人看到他忠厚实在,吃苦耐劳,一心一意把弟妹们抚养成人,才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于是都想帮他一把,四处帮他介绍媳妇。那些姑娘听到他的情况后,打心里敬佩,可到家里一看,住的地方不仅偏远,且家里一贫如洗,有哪个女孩还会睁着眼往火坑里跳啊。
一天晚上,寨里王大伯家幺儿子冬娃突然得了急病,他家大的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去了。那年代,寨里离最近的乡卫生院也有二十多公里,且交通不便,老两口急得团团转。这时,在隔壁家聊天玩耍的马敬成听说后,毫不犹豫背着冬娃就往乡卫生院赶。经医师检查,幺儿子患了急性肠炎,幸亏来得及时,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马敬成乐于助人,不怕吃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大伯一家,王大婶下决心要帮他找一个媳妇。她左思右想,想起后家村里有一个呆傻的姑娘,名叫邱小梅。这女孩长得乖巧,因小时候感冒发高烧,家里无钱医治,耽误了病情,导致脑子被烧坏,变得又呆又傻。邱小梅母亲曾给王大婶说过,请她帮忙,给女儿找一个合适的婆家。
想到这里,王大婶再以坐不住了,急匆匆赶到马敬成家,给他讲了邱小梅的情况。马敬成想到自己快到天命之年,家里又穷,能找个伴就心满意足了,哪能挑三拣四,就毫不犹豫答应了。接着,王大婶又赶去小梅家,把马敬成的情况给她父母作了一番介绍。邱小梅父母看到女儿傻乎乎的样儿,心想今后只要有一个靠得住的男人对女儿好就行,于是立马同意抽时间去马敬成家看看。
那天,时值初春,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王大婶陪着邱小梅爸妈,还有呆傻的邱小梅来到了马敬成家。邱小梅爸妈一看,正如王大婶所说,马敬成虽个头矮小,但身体结实,看上去厚道实在。可他住的房子实在不堪入目,家里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小梅父母看后眉头紧锁,沉默不言。王大婶见状,就赶忙把小梅妈拉到一旁,小声相劝说,现在马敬成条件是差些,但你们来时也看见了,村里正在修公路,明年就会修通。现今政府在大力扶持贫因户脱贫,他家今后一定会变好起来。
又说马敬成看见邱小梅后,感到她虽然呆傻,但个子长得高高的,脸白白的,头上扎着两根黑黑的辫子,打心里喜欢。小梅妈妈听了王大婶的话,感觉言之有理,和丈夫商量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不久,马敬成选了个良辰吉日,把邱小梅娶进了家。
结婚后,小梅就像一个不懂事的顽皮孩子,经常会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一次,马敬成下地干活去了,邱小梅在家里用锄头把屋里的地面挖了几个洞,然后从水缸舀水倒在洞里,把屋里弄得湿透了,满屋都是泥土。看见丈夫回来,还坐在地上傻笑。马敬成见后,也跟着妻子笑,从不发火。一直以来,他总是小心翼翼照料着妻子。
打那之后,马敬成怕妻子一人在家,做出不安全的事,下地干活时,就把妻子带到地里,还耐心地教她做一些简单的事。久而久之,在马敬成的耐心帮助下,妻子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仅能干一些挖土、割草等简单农活,还能做一些扫地、洗碗家务事。更让人欣慰的是,小梅不需要人帮忙,自己也能洗脸、梳头、穿衣了。
两年后,邱小梅还为马敬成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乖儿子。儿子一岁后,又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两个孩子后马敬成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慢慢地家里有了一点积蓄。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打算把土墙房拆了,计划新修一栋水泥房子。
三
要修房,必须先修路。马敬成找到了县里抽派到村帮村扶贫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尉仁,请求村里把寨里到他家的那段公路修通。李尉仁告诉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了让边远的农村无房户彻底摆脱贪困,在县城最好地段修建了农民新村安置房,你家条件完全符合,村里已上报,估计这两天就会批下来,到时候我们会通知你。
几天后,村支书李尉仁来到了马敬成家,告诉他县里已经审批下来,他家作为第一批搬迁户,分得了一套九十余平米的安置房。来的路上,李书记满以为马敬成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哪知事与原违,马敬成听了后,满脸愁容,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实在舍不得离开。加之妻子呆傻,在农村居住方便些。还说上级不给他修路就算了,为啥要他家搬迁。李书记好说歹说,他死活不同意。
李尉仁回到村里,气乎乎地把去马敬成家的情况告诉了村里其他干部。一位村干部说,马敬成这人是挺诚实,可就是一根筋,脾气倔犟。我听别人说,他最听岳父母的话。李尉仁一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了,心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下有办法了。于是,李尉仁立马和这位村干部一道去见马敬成岳父母。恰好他岳母在家,李书记把情况一五一十对她作了介绍。
马敬成岳母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一边热情招呼客人,一边说:“这小子怕是吃错药了,这么好的事,还不同意。我们寨里李开福一家和我女婿家情况差不多,也被确定为搬迁户,一家人正准备着搬迁呢。说实话,这段时间,我老伴生病住院了,我们好长时间没去女儿家了,我还正准备去女婿家,叫他去找你们上级领导呢。”随后,她答应立马去给女婿做工作。
李书记他们一走,岳母就马不停蹄来到女婿家。一见面,岳母就劈头盖脸数落了马敬成一通:“敬成呀,你看,你住的这地方,山高路远,条件艰苦。这么多年了,住的还是土墙房,遇到刮风下雨,一点也不安全,让人提心吊胆。一到冬天,一家人冷得直打哆嗦。这苦头你还没吃够吗?眼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还想让他们跟着你在这里永远吃苦受累吗?”
听了岳母一席话后,马敬成终于想通了,同意搬进县城农民新村安置房。他家分得的那套房子位于一楼,门前十多平米的水泥坝子比老家门前的坝子大多了。进屋一看,墙壁雪白,客厅里有崭新的沙发、电视、电炉子,卫生间有洗衣机,卧室里有床、衣柜等,家里的土墙房与这里相比,简直是飞机上钓鱼——差远了。
接着,为解决他家生活困难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安排马敬成在邻近的“烽城花园”小区当保安,给他妻子办了低保,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两个小孩儿分别在小区里的小学和幼儿班上学。马敬成看到这个新家,看到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想起自己之前的固执守旧,心感惭愧。
那个冬天,马敬成一家子不再挨冷受冻,坐在暖烘烘的炉子旁看着电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这是他几十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也是他们一家子迈向美好明天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