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见证爱情的寺院(散文)
北魏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臣叫王肃。原来和他父亲王奂都是南齐的大臣,《魏书•王肃传》记载:“父奂及兄弟并为齐武帝所杀,太和十七年,肃自建业来奔。”是说王肃是太和十七年(493年),在父亲和兄弟被齐武帝杀害之后,为了躲避齐武帝的追杀并报仇雪恨,抛妻别子从南齐的首都建业(南京)逃到北魏,投奔了孝文帝。
这个王肃很有才华,来到北魏后很快就在都城洛阳立住了脚,并受到了孝文帝的赏识,在任命他为辅国将军,赋予他讨伐南朝重大职责的同时,还把自己的六妹陈留长公主嫁给王肃为妻,以为笼络。王肃也不负帝望,不仅为孝文帝开疆拓土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为父兄复仇的目的。
《洛阳伽蓝记•正觉寺》记载,王肃在江南的时候,娶谢家女为妻,逃到北魏后,又娶了公主。留在江南的前妻谢家女得知丈夫在北魏迎娶了公主,心中很不是滋味,给王肃写了一首诗:“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本来是竹箔上养的蚕,摇身一变却成了织机上的丝了。追求志向是人的本能啊,但我还是不能忘记在一起缠绵的时刻。这诗让人读得心酸,也能够感受到这谢家女的才华、痴情和善良温柔,越发的让人怜爱,并对王肃的遭际感到痛心。
不过做了新媳妇儿的陈留长公主,不但显出了女人的醋意,而且还显出了公主的霸气,她以王肃的名义也作了一首诗寄给了江南的谢家女,希望用诗来斩断谢家女的缠绵情丝:“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满满的王肃的口气,针是缝线用的,针眼是穿线用的,好针好线就要缝制新衣服,能再去缝补旧衣服!不能不说这长公主虽然酸苛,倒也是一位才女,这针线针眼,新衣旧衣的比喻,通俗形象,确实有一种如针刺人的艺术效果。
海可枯石可烂,唯有情思难斩断。王肃是从南朝逃难到北朝的,并怀有替父兄报仇雪恨的大志,对前妻自然十分牵挂,不会因为逃避追杀而忘却了与妻子的真情实意。与公主结婚是另有所图,迫不得已的事情。看完这首诗王肃的心境如何,书中没有记载,但书中说:“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王肃对谢女感到很羞愧,于是为前妻建造了一座寺院,并起名“正觉寺”,使其屹立在了洛阳城里,也屹立在了长公主的眼皮子低下,以此来安宁自己思念前妻的心绪。
这屹立的那里是一座寺院,屹立的分明是一种爱情精神!虽然不能长相守,但能为前妻建一座寺院,来安放自己相思的心灵,纪念两人刻骨铭心的相亲相爱,可见王肃对爱情的态度,这份爱情故事一点也不逊色梁祝,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因为梁祝的爱情是虚构的,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爱情史诗。
孝文帝去世后,儿子宣武帝即位,因为王肃平定南齐有功,进王肃开府仪同三司,封开国侯,并任命王肃为扬州刺史。王肃不但封侯拜相,报了仇雪了恨,而且还兼任了家乡的父母官。可惜,他寿无天祚,38岁时在寿春去世。《魏书•王肃传》记载:“子绍,肃前妻谢生也。肃临薨,谢始携二女及绍至寿春。”在临死前,谢家女带着他们的儿女,来到了王肃的身边,守候着他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为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20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