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清风坪村的老杨(散文)
老杨是我四十年前在山区中学刚参加工作时的忘年交,家住在一个叫清风坪的村子里。
据说,他家祖上不远千里从开封府一路南迁到这江南小山村,已经很有些年头了。要说具体多少年,那得搬出他们家那本,早已发黄的蓝布包皮家谱来细细算一算。
闲散了老杨总喜欢逢人就炫耀一番祖上的荣光,生怕放久了担心发霉似的,必须要时时拿出来晒晒。说什么我家本是将相门第,要不是时运不济,遇上个昏君聩主,何至于此呀。说到激动时老杨便愤愤然,满口的不平之气,甚而对听众一脸的不屑神色。
最让老杨念念不忘的是常对人讲自己刚成家时,一天在山坡上干活干累了,便合衣躺在这清风坪上小憩,大白天里居然做了个很奇怪的梦。梦见自家门前,突然冒出五棵从东到西依次排列金丝楠木树苗,不一会工夫竟长成了参天大树。树干笔直,姿态优美。尤其是最东边的那两棵树,足足比周边的树都高出了一大截。屋后是一大片枝繁叶茂香气四溢的桂花树,屋东侧是几株腊梅,浓香沁人心脾。西侧是几株石榴,火红喜庆。老杨一时间心里十分纳闷,这金丝楠木寓意栋梁之材好理解,但这桂花腊梅石榴咋就同时间开花呢?
倏忽之间,老杨想起在焦枝铁路工地上的事。他曾经听一个风水先生说过:桂花树寓意出门遇贵人,家中出贵子。石榴代表红红火火和平安。而腊梅则是吉祥之花,又承高傲高洁之意。这百祥千瑞相会于旺宅,难道是天意有所指?于是他深信,在儿女这一辈一定能将祖上荣耀发扬光大。虽然那个年代人们并不崇尚读书,但老杨却坚信只有读书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底气。
每年在那么几个特殊的日子,他总是会把祖上留传下来的上朝时用过的笏板,拿出来抚摸端详,仿佛是一种信念的寄托。在那个最为困难的年代,哪怕是砸锅卖铁,自己忍饥挨饿,他都异常坚定地让每个孩子读书上学。就算是生产队超支十年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他也未曾有过一丝半毫的动摇。为了度日,冬天里冻得瑟瑟发抖,他也会咬紧牙到山谷和野塘里去找些能充饥的东西。凡是能借的地方都被他借遍了,也都被人嘲笑遍了。人们从来不相信,借给他家的东西还有还回来的可能。他家富裕的只有孩子,五个孩子分别取名为:兴国、兴华、兴夏、兴中、兴民。每个名字都寄予了他的梦想与追求,都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这常常让连饥寒都解决不了的老杨,成了在周边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笑柄。
杨家在当地属于大姓,沿着山东头的龙王咀到山西边的槐花沟。这段长近两公里,蜿蜒绵亘在大洪山谷中的都是杨氏子嗣。偶尔夹杂着几户异姓人家,大多是建国之初,国家在兴修大型水库时的库区移民。六十多年了婚姻互通,也基本上和杨民氏一族融为一体了。
要说这清风坪还真是个风水宝地,为了选个合适的地方建祠堂,老杨的祖上曾专门到老家河南开封,请来了一位精通周易的本家风水先生。他们在这大洪山周边转了好些时日,最后,看中了这个清风坪。这是块山谷边极为罕见的平缓之地,从地质层板块挤压上来的板石坡度极缓,坐北向南。有两股细细的泉流,从大洪山的群峰潺潺而下。顺着清风坪的东西。两侧直达山谷民居门前的玉带河。也不知哪朝哪代、哪年哪月,一场巨大的山洪挟着泥石,自西而东把这玉带河堵了够呛。山洪退去后,便在这清风坪河段,留下了一个面积近60亩地的清风湖,湖边满是红莲。每到夏季,整个清风坪都氤氲着醉人的荷香。杨氏祖先就在这清风坪旁边安了家,日夜守护着这块天赐的风水宝地。
你还真别说,老杨的这个梦还真不是白日梦。读过高小的他在村子里可是有名的秀才,起先在清风坪小学当民办教师,虽然薪酬可怜巴巴,但却方便五个娃娃读书。后来当校长,再后来民转工,也算得上功德圆满。
最初人们总把他的话当笑话,后来,人们似乎忘记了这茬。老大复读了三年也没有考上大学,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托关系超龄去当兵。那时部队战士文化水平低,老大卧薪尝胆,一年后竟然考上了空军炮兵学院。后来更是越干越好步步高升,直接招考进入了中央国家行政机构,在家谱上最能代表族内荣耀。
老二先于老大考上中国地质大学,一直勤奋好学,读研读博,直到留校。这次村里的硒产业生态园,便是老二靠专业能力引进的。为了老二的八年大学,老杨可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克扣了再克扣。恰巧临到老三读高中,那时农村的女孩子大多是读个初中便下学了,只有城里镇上的女孩才有上高中的可能。可老杨一点都没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老三虽然成绩一般,但经过努力也考上了一所金融中专,进入了县里的农业银行工作,还嫁了个好人家。老四脑袋瓜子灵活,胆大好折腾,但读书不入心,老杨硬是逼着他读完了高中才南下深圳。老幺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兼照顾父母。几年下来,清风坪农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办得红红火火。
杨氏几代后人很久以来就想众筹把祠堂建起来,好有个缅怀纪念祖先的场所。可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能如愿。直到杨家老四兴中,在南方一带打工开厂攒下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才联络杨氏南迁散落于附近的族人。祠堂村部小学预算近八百万,杨家老四大笔一挥,只半年工夫,古色古秀富丽堂皇的“贵冑世家”宗祠便巍然于清风坪东边。西边便是三层气派的清风坪村委会办公楼,和清风坪小学新校舍,后来又出资修了一条三公里的玉带河路。
人们都说老杨的子女个个都成才,又充满正气。老杨却说:这得益清风坪!看看,凡是我们清风坪走出去的孩子没有一个犯事的。自咱杨氏祖先迁到这清风坪以来百多年,从没有过作奸犯科之徒。清风坪多亏了历年考出去的这些后生,才有了今天的好景象好生活!
从前总被当着笑话的老杨,终于成了这方圆几十里最励志的故事主人公。如今的清风坪,崇尚读书、崇尚清廉、崇尚勤劳致富,业已成为多家报刊争相报导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