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过年的老规矩(散文)

精品 【家园】过年的老规矩(散文)


作者:潘建 布衣,14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9发表时间:2024-01-31 09:17:17
摘要:小时候,在家乡里下河一带,一进入腊月,便开始了迎过年的系列活动。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从吃腊八粥开始,就意味着春节快到了,家家都在准备过新年:蒸团、蒸包子、腌咸猪头、灌香肠、煎肉坨子……“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蒸年糕,包春卷、打灯笼、放鞭炮。”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首儿歌。那时候过年的规矩,年是年,礼是礼。这就是年味,也只有年味,过年就成了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

【家园】过年的老规矩(散文) 小时候,在家乡里下河一带,一进入腊月,便开始了迎过年的系列活动。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从吃腊八粥开始,就意味着春节快到了,家家都在准备过新年:蒸团、蒸包子、腌咸猪头、灌香肠、煎肉坨子……
   过了腊八,家乡的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到城里忙着办年货: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贴的、放的……牌楼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卖春联、年画了!”“卖日历了!”“卖年糕了!”……叫卖之声,不绝于耳。也有摆卖各种鞭炮、年画、厨房用品的,有现场写春联出售的,还有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卖面人儿、泥娃娃、布老虎等各色儿童玩具的小商贩,再加上各种饮食摊位,热气腾腾。这样热闹的集市,以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为最高潮,以后,就逐渐消停下来了。
   腊月二十四,重要仪式是敬灶神。在腊月二十四晚,因为“灶王菩萨”上天庭过年,汇报下界工作,家人会趁机向灶王讨好。那天晚上,父亲洗漱沐浴,在灶头摆上米饭、素食、瓜果、花生红枣树(松柏枝条上挂些炒熟的花生和红枣),点上香烛,放一串鞭炮,磕头作揖,口里还念念有词,大意是:请灶王菩萨把好事传上天,坏事就多包涵,为家人“言好事”,感谢上天一年来风调雨顺,祈求下界保佑平安。
   从这晚起,虔诚的父亲还会在每晚饭前,点上香烛,一直点到除夕晚——等待灶神归来。在吃年夜饭前,点上香烛,放些鞭炮,磕头作揖,再把“灶王菩萨”接回来,感谢灶王的好言付出,使得家庭兴旺平安。等灶王菩萨“享用”之后,再把瓜果、花生、红枣就分给孩子们吃。
   腊月二十四敬灶神后,就要彻底清扫房舍院落,擦窗户,清洗厨房用具,内外收拾一新。最后,全家人轮番洗澡、理发。一家老小都紧张而热烈地忙碌起来,所有人都在准备开干净净、欢欢喜喜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我母亲除了白天上班,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帮孩子们张罗着“新衣”。儿时的过年里可以穿上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多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我最喜欢母亲亲手做的黑条纹绒的布棉鞋,千层底的,鞋帮里续上白白的棉花,从不烧脚,穿上了总喜欢多走几步路。孟郊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而今回家过年的少了,还要央视要做公益广告来号召大家回家,可见漂泊的游子已经不再穿由母亲做的千层底了。
   我是家里独子,每年全身从上到下,总能穿上新做的一件褂子、一条新裤子和一双新鞋子。姐姐和妹妹只能拿大改小,经过母亲精心设计,浆洗缝补后,给姐妹们穿。她们都很乐意,因为,母亲改制的衣服十分讲究,长短对称,大小适宜,就连补丁都是五颜六色、形式多样:有的像花儿,有的像劳动工具。虽然,看上去并不鲜艳,但很得体,也很别致。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我就跟随父亲去热闹的牌楼路上买上几张红纸,带上自家蒸好的葱花卷、糕点到巷头郎中王德兴先生家中,请他写春联和福字。至今还记得那情景,王老先生不紧不慢地拿出毛笔和砚台,让我替他磨墨,用剪子把红纸裁出长条和方斗,沉思会儿,便挥毫泼墨,那淡淡的墨香和着爆竹的火药香,酵出了一天浓浓的年味,也亮堂了整个过年的心情。王老先生那几天特别地忙,父亲就让我跟着先生边帮忙边学练写字,写自己家的、写亲戚的、给邻居写,红红地摆了半个院子,和院子里晾着的馒头、葱花卷、米团一起,成为了年货中的一道文化风景。
   到了除夕,就要正式过年了。一大早就忙着贴春联,门上贴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口贴着“出门见喜”。大门、房门上贴着门神,取看门守户、驱逐邪魔之意。门楣上贴的“忠厚传家”“向阳门第”,横批的下面还要贴三五张吊钱,红色花纹图案的剪纸,中间刻有“四季平安”之类的吉语。要搞得红光一片,喜气洋洋。除了要贴对联,贴“福”大字,贴杨柳青“年年有余”的年画,听着此起彼落的鞭炮声,感受着这种过年才有的浓烈的气氛之外,最让人期待的,还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年夜饭。
   已经有很多了,我家的年夜饭都是一个菜谱:红烧芋头,红烧鲢鱼,红烧肉,烧陈汤。红烧芋头寓意来年能遇上好人,不管事业、外出、个人结交等都会有好人相助,万事如意;红烧鲢鱼寓意连年有余,幸福美满;不管哪个人家有大事,红烧肉是最大的一道菜,平时狠难吃到红烧肉,那年夜饭也就“自己看得起自己了”;陈汤里的豆腐在家乡读“偷富”,来年在不经意间就能偷偷地富了。
   等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坐在一起,父亲会从箱子里取出给我们的礼物,这才是最让人激动的“年”。瓜子、花生、柿饼、糖果、鞭炮,都是由父亲按人头分的。我们拿到这些宝贝之后,都会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轻易舍不得用。特别是大白兔糖,给了我们最初也是一世关于“甜”的全部理解,至今仍顽固地主导着我的味觉,好像除糖外,其余的甜都不正宗似的。
   快到子夜十二点的前几分钟,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地点燃事先绑在竹竿上的大红卷鞭,一时间内大街小巷鞭炮齐鸣,焰火冲天。紧接着,每家每户由一个掌家的人端着祭品,虔诚地走出大门,在门外开始“出方接神”——财神、福神、喜神。这一夜,一家人通常一夜不睡,欢欢乐乐,一起守岁。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就开始兴奋了,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一个上午跟着父母去七大姨八大姑亲戚家拜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长辈拜年,因为一定会有压岁钱可以拿,小手接过红彤彤的小红包,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平时不爱跟大人打招呼的我们,现在见了谁都不怕,因为总会有压岁钱塞进口袋。几天下来,俨然成了个小富翁。
   从正月初一下午,我们在家里连面都不闪一下,早就跑到大街上热闹的地方去了。大街上,到处是人影,到处是人声。大街上路边总会有一个卖鞭炮的小摊子,我们几个孩子凑凑身上的钱,买些小鞭炮和花炮,就足够我们玩上一下午了……放炮仗时一个人是没什么意思的,要和小伙伴们一起,走一路放一路,直到现在,还能在梦中听到那伴随着炮仗炸响而传遍大街小巷的“咯咯”的笑声……
   从正月初一直到初五,按老习俗,主妇们不动刀剪、不切菜、不动针线,菜肴都要在年前预备好,即使衣衫不小心刮破了,也只能待以后再缝补。待到初六扫地,也必从外向里扫,意思是“向里送,不向外拿”。大小商铺都不开业,敲锣打鼓地娱乐升平。也是到初六,才挂红结彩,鸣放鞭炮,开门做生意。有的门面,赶早就摆起摊子开始卖元宵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彩灯节。这时,将过年的气氛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满街彩灯闪烁,有用竹和纸扎制的生肖灯,也有荷花灯、梅花灯、扇灯等。还有人工用篾条彩纸制作成马尾一扯一拉能牵动的走马灯,外围画着象征吉庆的“榴开百子”“鱼龙变化”等等。广场上放烟花,冲天直上,那场景真是火树银花、人山人海,一串串笑声在广场回荡。一队队的秧歌队也已走上街头,鸣锣奏乐,舞蹈表演,一直闹到二月二——龙抬头。一般来说,过了元宵以后,春节活动就算结束了。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蒸年糕,包春卷、打灯笼、放鞭炮。”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首儿歌。那时候过年的规矩,年是年,礼是礼。这就是年味,也只有年味,过年就成了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
  

共 28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详实的叙述,感人至深的内容,回忆故乡过年的老规矩,再见了那些童年时代过年的往事,浓浓的乡情、民间风情和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更有浓浓的亲情。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0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4-01-31 09:18:37
  生动详实的叙述,感人至深的内容,回忆故乡过年的老规矩,再见了那些童年时代过年的往事,浓浓的乡情、民间风情和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更有浓浓的亲情。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