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母爱在身边(散文)
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常老师打来的。
“小清,在家吗?我回老家买了饹馇,一会给你送去。”
“老师,不用了,您吃吧,心意我领了,今天在外面办事呢,抽时间我去看您。”
“买着你的呢,啥时候回来说一声,让你叔儿骑摩托车送去。”
“老师,大晚上的,天黑路滑,我可不敢烦劳我叔叔,等我办完事我自己开车过去拿吧。”
晚上八点多,我的事儿办完了。我给叔叔选了两瓶酒,给老师准备了水果和干果,开上车去了老师家。
一进门放下东西,老师就拉着我的手让我坐下来,说快一年不和我聊天了,一边问这问那,嘘寒问暖。一边帮我剥橘子,干果,放到我手里让我吃。
老师慈爱的眼光,慈祥的笑意,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般的关爱。
说来也巧。我小学毕业后上初中,常老师因为成家立业的原因就不在我们村的小学任教了,调到了县城的第二小学任教。
我调到残联工作后,负责残疾人康复工作,儿童康复工作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工作需要和区特教中心合作。当时的区特教中心就坐落在县城的第二小学院内,第二小学的校长兼任区特教中心主任。
常老师从我们小学调过来先在二小工作,区特教中心建立时,是从二小的优秀教师中选拔出几名教师参加特教培训后从事特教工作的。
有一年的教师节前夕,我代表区残联到区特教中心慰问特教教师。推开特教中心门的那一瞬,我惊喜万分,因为我见到了久违的常老师。
我赶忙跑过去,张开双臂扑过去抱着常老师,似乎在拥抱着我的妈妈。好久我才松开双臂,拉着老师的手从头看到脸,看老师那双带着笑意的明亮的大眼睛,仍然炯炯有神,这光没因岁月的磨砺减少半分,我再细看,她的眼角也有了浅浅的两道鱼尾纹,鬓角也有了几根白发。
从此,每年与特教中心一起举办聋儿诗歌大赛,一起和孩子们过“六一”儿童节,助残日搞活动,我都能见到我亲爱的常老师。
常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个不老神,娇小身材,利落精干,说话爽快,讲课示例频出,深入浅出,特别能吸引学生。后来的工作接触中我也能看出,常老师与单位领导、同事上上下下关系都非常好。
常老师虽只有高中毕业,是从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但她学历不高,水平却不低,教学和学术成果丰硕。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和区级、市级优秀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职称不到五十岁就评为了小教高级。职称荣誉有了,她没有歇歇的心,每天仍早出晚归,第一个来特教中心开门,打扫卫生,用微笑迎接着到校的孩子们。
还有更巧的事呢,我购买的第一个商品房坐落于刺猬河畔通尚苑的一单元201。我们事前没商量过,常老师居然也买的同一栋楼的三单元101,每天早晚上下班和双休日,我都能看到常老师和他爱人赵叔叔做饭的身影,也经常在周末或双休日接到常老师的电话:“小清,今天别做饭了,你叔叔休息,你们一家子到我们家吃饺子来吧。”
“好啊,饺子是我的最爱,一会儿就去!”
于是,一进常老师家,餐桌上已经摆好了豆腐丝、花生米、拍黄瓜等凉菜,有时还有焖酥鱼或者酱牛肉呢,蒜汁儿那是一定会有的。
老师煮好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来,让我们先吃,我想替她干点活儿,她一定不让我干,这和我的妈妈一样一样的。我妈妈生前能做饭的时候,每次我们回娘家,妈妈心疼我上班累,都会让我到炕上躺会儿。我想帮她摘菜,包饺子,怎么要求妈妈都不同意我帮她做的。所以,我们一家三口来到常老师家的感觉和回到自己的娘家一样。
我和孩子吃着饺子,叔叔有时还和我爱人喝两盅小酒,边吃边聊家常,那种身心的放松,让我们感觉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屋内欢声笑语,大家既吃的香,聊的也热火朝天,老的小的脸上都带着笑,感觉幸福满满......
几年前我从通尚苑小区搬到了附近的另一个小区。虽然离常老师和赵叔叔远了些,但我们的心并未因此疏远,微信、电话常常联系,一见面还是知心的话儿聊不完。
看到这厚厚一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绿豆面饹馇,我知道常老师心里惦记着我,和我远在天边的妈妈一样。
所以,对我来说,妈妈虽然已走三年,但母爱一直在身边。
202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