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女人这辈子有两个妈(散文)
女人这辈子有两个妈:一个是娘家妈,一个是婆家妈。娘家妈虽然亲,但是女儿对妈妈的孝顺和陪伴却很少,许多关于母爱的记忆都来自童年或少年时代。女人出嫁举行婚礼的时候,做了一天婆婆的客人,接下来一辈子婆婆都是女人的客人,女人一辈子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婆婆,敬爱有加。可是在我心目中,娘家妈妈和婆家妈妈一样,都是会做美食的,滋润我胃的好妈妈。
1 母亲的粗瓷大碗
我的少年时代,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有一个粗瓷大碗,那是我们家唯一一个青花大碗,碗口上有一个豁口,是母亲从娘家带来的。这个粗瓷大碗和我们的胃口有密切的关系。至于母亲为什么要从娘家带来这样一个并不美观的大碗,我无从得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有很多美食是装在这个大碗里端上桌来的。
那时候,很多食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不仅仅是肉类和蛋类,就连豆腐也是凭票供应的,我们家八口人,每月有八张豆腐票,可以买四块豆腐。就是说全月八口人才能吃四块豆腐。即使这样父亲的工资也不允许买四块豆腐。我母亲总是把其中的两块豆腐票给了邻居崔大妈家。而我们只有在父亲休息大礼拜的时候,才能吃得上口蘑炖豆腐。那种美食的味道直到如今我也还能从睡梦中笑醒了。
那时候,父亲在一个小火车站工作,铁路沿途有很多蘑菇圈,父亲利用休息时间采蘑菇,并将蘑菇晾干。休大礼拜的时候带回来给我们的母亲。母亲就会买一块豆腐,将蘑菇泡发好,豆腐切成四方块,放上葱、姜、蒜后在锅里炖着吃,有时候还放几个大白菜叶子。当母亲用粗瓷大碗盛满蘑菇炖豆腐的时候,我们六个孩子的心情都非常激动,高兴得哼着小曲凑到桌子边上,等待着享受半个月一次的大餐。那一刻我们的心里幸福感满满的。
特别是除夕的年夜饭,母亲的粗瓷大碗就更加叫我们喜欢啦,母亲会做一碗粉条炖猪肘子给我们解馋。那是一年到头只能吃到一次的美食,我们姊妹六个就好像狼崽子一样,吃相非常难看,头都不敢抬,生怕自己吃的不够多,一心一意地低头猛吃。不多一会儿,一碗粉条炖猪肘子就吃光了,汤也喝光了,碗也舔干净了。真实风扫残云啊!
这个粗瓷大碗不仅过年过节用得着,就是隔三差五的小做改善,母亲也是喜欢用这个粗瓷大碗上桌。比如过端午节吃的茶叶蛋,过中秋节吃的饺子等等。
那年过腊八节,母亲煮了腊八粥,先盛了一大碗放在供桌上,让先祖们尝一尝,这只是仪式。上供完毕,还是拿下来给我们吃的。但是三妹妹等不及了,她站在小板凳上,伸长脖子往大碗里看,一不小心就把桌子弄翻了,粗瓷碗掉在地上,甩了两半。腊八粥洒了一地。吓得三妹妹赶紧跪在地上哭,母亲一巴掌打在她脸上,说:“就你嘴馋吗?就你喜欢吃腊八粥吗?我打死你这个馋嘴孩子。”
我赶紧拉起三妹妹,把她藏在放白菜的地窖里。一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才把她弄回来。经过这件事,我们以为,没有了粗瓷碗,就不能有美食吃了。没想到过来几天,来了一个锯盆锯碗锯大缸的工匠,妈妈花了五毛钱把粗瓷碗锯好了。从此我们更加珍惜粗瓷大碗了,每次我刷碗的时候,总是仔细的洗好几遍,然后将粗瓷大碗扣在碗橱的最里面。
我上大学那一年,母亲买了一个搪瓷盆,母亲说:现在生活好了,你们也长大了,一个粗瓷大碗已经不够用了,以后改善生活就用搪瓷盆盛吧。于是母亲的粗瓷大碗退出历史舞台,成了母亲的水仙花盆。
一眨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家的美食多的数不胜数,各种的瓷碗和搪瓷盆,不锈钢餐具多起来了,他们有的实用结实,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古朴典雅。但是我感觉,他们都没有母亲的粗瓷大碗更加亲切。少年时代我母亲的那粗瓷大碗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它成为我成长记忆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每每想起那只难忘的粗瓷大碗,我的心底里就会涌出对母亲悠悠的思念……
2 母亲的胶东大馄饨
我是一个远嫁的姑娘,自从嫁到烟台以后,就随着爱人叫婆婆“妈”,实际上也将其看做自己的母亲。在娘家的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没有吃过馄饨这种上讲究的食物,只是听说过饭馆里有卖的,菜谱上写着“云吞”,我每次看见这两个字,总是联想起无与伦比的美味,好想亲口尝一尝,可总是没有机会品尝。
嫁给芝罘人做儿媳,是我自己对爱情的选择,当时我并不了解芝罘区的生活习惯,第一次到婆婆家“认门”,婆婆一家人还在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那时候呼和浩特人管这个厂区叫“山东大院”,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烟台机床附件厂支援边疆建设许多职工去了呼和浩特。
当我跟着恋爱了两年的男朋友来到未来的婆婆家的时候,婆婆对我说:“今天中午我给你包胶东大馄饨吃吧。”我想,那一定是和饭馆里的“云吞”一样好吃又好看的食物,于是就说:“那太好了。”
婆婆切了一斤前腿猪肉,用高密的菜刀剁成馅儿,然后将大葱和鲜姜剁碎了放在里面,放上适量的食盐、料酒、莲花牌味精和小磨香油。后将白菜心剁碎了,用纱布去掉水分,黄瓜切丝后剁碎了也去掉水分,依次搅拌在肉馅儿之中,备用。
接着就是和面,将和好的面用大擀面杖擀成皮,一张超级大的面皮,然后用菜刀划成三寸宽的长条,在切成梯形的面皮,这就是馄饨皮了。
婆婆对我说:“儿媳妇,来和我一起包馄饨吧。”
我难为情地说:“对不起,我不会包。”
婆婆说:“不难,不难,我来教给你包馄饨。”
说着,拿起一个馄饨皮,用筷子挑上一点拌好的肉馅儿,放在梯形面皮的小头,然后向着大头卷起来,最后将两面的尾巴捏在一起,像个跃跃欲飞的小燕子。她说:“这就是胶东大馄饨了。它区别于南方的小馄饨,个头比较大,像山东人的脾气一样。”是的,它和内蒙古的云吞不一样,云吞的皮比较大,只有一点点肉,煮在锅里像一片云似的。胶东大馄饨就好像跃跃欲飞的燕子一样,摆在盖帘上就是一个燕子阵,各个展翅欲飞;煮在锅里就好像大饺子一样,令人垂涎欲滴。
等馄饨都漂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婆婆将其用笊篱捞起来,放在盘子里。另外的锅里是刚刚做好的紫菜鸡蛋汤,每个人吃的时候,拨出来几个馄饨,浇上紫菜鸡蛋汤,就是一碗香喷喷的馄饨了,有时候还会滴几滴虾油,那味道只有在芝罘街才能品尝的到。那是我第一次品尝到胶东大馄饨的味道,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包馄饨、吃馄饨。从此我也学会了手工制作馄饨,如今想起来,这要感激我的婆婆,感激她对我这个书呆子儿媳妇的传、帮、带。
自从嫁到芝罘人家,我跟着婆婆学会了许多胶东特有的美食制作技巧,有熏鲅鱼、炸刀鱼、红焖黄花鱼;还有猪肉海虾水饺、酸菜水饺、荠菜水饺;也有槐树花包子、韭菜盒子等等。婆婆对我总是很有耐心,手把手地给我讲解各种美食的制作要领、现身说法,还毫无保留地把一些小窍门教给我。
岁月如梭,转眼就是三十多年,如今婆婆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每每遇到周末家里改善伙食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婆婆,想起婆婆对我的言传身教。我十分想念婆婆,感激婆婆,感激她培养了一个那么纯真的大男孩给我做老公,感谢婆婆在和我相处三十多年中显现出的优良品德,感谢婆婆对我的影响——我之所以能够被所在的单位评为好媳妇,都是应该婆婆的教育和榜样作用。现在我已经从一个笨媳妇成长为讲究生活质量的好婆婆了。我也把包馄饨、包饺子和做鲅鱼的技巧传给了下一代。看着孩子们和和美美的生活,我心里想,总有一天我会追随婆婆的脚步离开这个世界,但是馄饨的手工制作方法会随着子孙万代的传承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婆婆的胶东大馄饨会像其他一些传统的地方文化一样,成为我们芝罘人家的生活印记,我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最美的外来媳妇,让我的后代把胶东大馄饨传承下去吧!这是一个70岁老奶奶我的心愿,也是已故的婆婆的心愿。烟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胶东大馄饨是我们的最爱。婆婆也是我出嫁以后最尊敬的母亲。
无论是娘家妈妈还是婆家妈妈,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们对我的爱永远铭记在心……

是的。
多谢!
多谢。
多谢!
老师:
学习啦!
多谢!
祝贺您!
其实,还有一个妈——
您的女儿也!
多谢!
(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