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冬日】陪父母赶年集(散文)
小镇年集的年味总是特别浓。今天是年前最后一个大集,天气凑趣,雪后天晴,父母要来镇上赶年集了。老年人对年集的感情远比年轻人深厚得多,这个机会当然不能错过。
“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气喘吁吁的父亲站在门口,戴着口罩,帽子捂得严严实实,手里提着一袋花生,“这是昨天在家里用铁锅炒的,炒得有点儿过了,可咱这是小角花生,肯定比街上卖的好吃。”父亲将花生袋子递给我,转身要走。“爸,急啥呢,还没进门喝口水,就要走!”我放下花生袋子,赶忙拉住父亲胳膊。
“爸,快进来吧!我妈呢?咋没有上来?饭马上好了,您和我妈一会儿在这儿吃饭。饭后咱们一起去。”正在做饭的妻子赶忙走出来说。
“不进去了,你妈已经到街上了,我和你妈一块去街上转转,多少买点年货就回去了。”父亲一只手扶着门,无论我们两个怎么说,他还是那个倔脾气。看着父亲佝偻的脊背和急匆匆的走去的背影,一种酸楚涌上我的心头。勤劳善良的父母,总舍不得离开家乡的那片热土。我和妻子多次要求他们来镇上和我们一起住,但他们说什么也不肯。甚至有时候让他们在我这里吃顿饭,他们也担心被我和妻子留在这儿。这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有时候也让我不由得感叹,难道人老了就这样恋老家吗?
此时此刻我总觉得应该对父母做点什么,可又不知该做些什么。突然间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对妻子说:“抓紧吃饭,咱们也赶集去。”其实,细算起来我有多少年没有跟着父母一起赶集了!小时候赶集凑热闹曾是我的最爱。
记得小时候赶年集,生怕父母不带我,早早起床,胡乱把脸一洗,扒拉几口饭。然后自告奋勇把赶集要用的竹篮和编织袋拿出来放在父母面前。等着父母一切收拾停当,就一路蹦蹦跳跳往集市方向赶去。去往集市的路崎岖蜿蜒,如果遇到雨雪天,地面结冰,母亲就牢牢拽着我的手,生怕我摔倒,父亲也会撑伞护着我,自己身上湿一半,而我身上则是干干的。每每想起去赶集的情景,我就打心底感激父母的呵护。走到了集市上,望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如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动时,我兴奋总想挣开妈妈的手。母亲这时紧紧攥着我的手,生怕我一时走丢。因为四面八方来这里赶年集的人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流挤散,小孩走丢的事在那个年代时有发生。
我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差,父母平时满足不了我的“馋劲”,所以赶集就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一种奢望。父母赶集最要紧的事就是买肉。那时候正月串亲戚一般都带两种礼品:点心和礼条。要是在赶集时下手迟了,买不到好礼条就糟糕了。父母也都是实诚人,串亲戚时拿出来的礼条,若是不新鲜或看相不好,总觉着不好意思,拿不出手。所以早早去赶集,就是能早排上队,能买上好礼条。至于我家自己过年吃的肉,也是吃饭穿衣量家当,能省则省。买好了肉,再买时令的蒜苗、芹菜时就要看兜里还剩多少钱。把礼条寄存到熟人家里,母亲才让我开始挑选东西,望着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心里兴奋极了。毕竟这些东西难得一见。集市上有太多我想要的东西了,威武的冲锋枪,闪亮的金箍棒,香糯的芝麻糖,绚丽的烟花……可很多东西也只能看看罢了。在所购的年货里,万不可少的是一挂一千响的鞭炮,一包八根的闪光雷,和一段甘甜的甘蔗,有时还会买十多个香甜可口的龙虾糖,但每次我都想买更多,瞅瞅这个爱不释手,看看那个留恋不舍,但父母总是说,下次再买吧。回家时,我的手依旧被母亲紧紧攥着。直到自己长大成家后,有了孩子,才理解那时作为父母的难。
我上高中的那年,突然发现父母特别爱去赶集,回来时却两手空空,后来看见他们一毛一块地数钱时,我才知道,原来他们为了给我和妹妹攒开学的学费,一连几天就在大街卖白菜。那时的白菜几分钱一斤,想想那种艰难如卖炭翁买炭的场景,我开始暗下决心去好好学习。现在想来,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尽可能让我们过得体面,而他们自己却节衣缩食,吃了很多苦。
参加工作后,我在镇上中学上班。我在镇上的小房子里有暖气,也宽敞。我和妻子多次要求他们和我们一起住,可他们总是有托辞,说什么村里不冷,地里的活需要打理,总之就是不愿意上我这儿住,有时让我也是闹心不已。在去年,父亲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瞒着我在家吃药,等到我知道后带他去医院检查,发现他已经有些白肺,情况非常严重,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有所好转,出院后我不顾他们的反对,坚持把他们接到镇上的小房子里住,可过完年没几天他们就非要回去。说什么,地里要施肥,要排红薯埂等等。我以为他们怕和我们在一起住不惯,毕竟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年轻人有些不一样。后来才知道他们主要还是离不开劳动,离不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小院。尽管如此,父母对我们的牵挂还是一直不变。隔三差五,不怕路远,给我们捎些青菜,送点面粉或自己蒸的馒头。尽管我和妻子也是每隔几天就买点儿水果和点心开车回村去看望二老,但我付出的远不及他们对我们的挚爱。
每次我们回去,他们都会说:“家里啥都不缺,你们费那钱干啥,你们还要供孩子上学,花销大。”等等。说得我们内心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今年冬天,天气奇寒,雨雪天是一波挨着一波。我多次打电话给父母:“需要什么,我买了送回去。不要多出门,路滑不安全。”可他们的脾气依然倔得很,能自己做的事情,谁也不想麻烦,就连对我这个儿子也一样。
前几天雨雪缠绵,直到昨天下午出了太阳。路上的积雪,被车辆碾压之后特别滑溜。听说好几个人被摔骨折,我和妻子立马买了大肉,青椒、豆角、蒜薹之类送了回去,可父母非说不喜欢吃这东西,让我退了。我知道他们舍不得让我花钱,只好说,东西退不了。真吃不了就让他们把东西扔了算了。最终父母不得不接受。
年集大街上,人来人往,水泄不通。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我和妻子忽然看见父母站在菜摊前,正在询问价格。这里的蔬菜比较新鲜,可价格较前几天价格涨了不少。我刚要出钱买,母亲不愿意。其实在来的路上,我和妻子已经商量好,这次赶年集,我们陪着父母,只要是他们相中又嫌贵,不愿意买的,妻子就会打着掩护,在他们走后悄悄买下。
母亲说你们转吧,我们自己随便转转,我知道母亲想支走我们,不想让我们掏钱。他们仔细惯了,不想买太贵的东西。母亲突然脚底下一滑,冰滑的路面让母亲站立不稳,我赶忙搀扶住母亲。“还是我俩陪着你和我爸转吧,你看地面多光滑,万一有个闪失,过年都过不好。”听我这么一说,母亲也没再说什么,我搀扶着她向前走。集市上还是像当年一样,人头攒动,卖水果的,卖鱼的,卖肉的,卖春联鞭炮的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但岁月已让父母开始变得苍老和柔弱。
我们一起走在集市上,父母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父母一边走,一边询问着商品的价格,时而摇头时而点头。在一个卖糕点的摊位前。母亲的目光突然被那些精致的糕点吸引住了,她拿起一块点心,仔细地端详着。
“妈,你喜欢吃这个吗?我给你买点尝尝。”我说。
母亲转头看了看我,微笑着说:“这不一定好吃,再转转吧。”
我知道,这是母亲又舍不得让我花钱。我看了一眼妻子,妻子心领神会,停下脚步。我对母亲说:“那咱们再转转。”我知道,以前母亲最爱吃这个,但由于以前条件不允许,所以很少买来吃。可现在条件好了,她还是改不掉那种宁可委屈自己,也不乱花钱的习惯。
就这样我陪父母在街道慢慢转着,穿过拥挤的人群,如同穿过一幕幕感人的峥嵘岁月。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小时候和父母一起赶年集的情景,原来集市规模小,只有一个东西街道,而且道路狭窄。现在街道加宽了,而且新建了南北街道,集市范围也得以延伸。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现在集市规模越来越大,商品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妻子手上提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的心得到一丝安慰。虽然岁月沧桑了父母的容颜,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我的关心却从未改变。恍惚间时光穿梭,我又变回到了曾经的那个少年,和母亲手牵手,在喧闹的集市上一直走着。
直到回到了家,父母才明白妻子手里提的一袋袋东西是怎么回事儿。母亲这次没有再埋怨,父亲也满带笑容打圆场:“买就买了吧,孩子们的心意我们不能辜负!”父亲的话让我很受感动,也让我愧疚万分,感觉自己亏欠父母很多。前些年,母亲说不要买啥,我就不买,貌似很听话,其实挺自私,老想着自己的小家。莫言说过:“有时候背着父母的话走,才算是真正的孝顺。”这句让我如梦方醒。看着父母苍老的面容,蹒跚的脚步,我才意识到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尽孝要趁早,莫要等。
“妈,这种糕点真好吃,这件衣服也挺好看……”我正说着,母亲看到妻子一个人在厨房做饭,就笑着说:“快去厨房帮忙做饭吧!别让她累着了。”我忽然反应过来,像小时候一样,起身对母亲回答说得令,然后转身奔向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