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既往】十三香(散文)
一
“小小的纸儿,四四方方,东汉蔡伦他造的是纸张,你若问着纸儿,有什么用,听我慢慢地说呀端详……”这首十三香小调由赵本山、巩汉林二位老师在1988年辽宁春晚的节目里演出,一炮而红。至今很多人,都能哼唱几句。可很少人知道,这个十三香小调起源于我的家乡——滦州、滦南、乐亭一带的乡间市井。
十三香小调具体形成年代已无从考证,我在相声老艺人郭启儒早年录音里曾听到这么一句“……卖十三香的哪里人多,京东滦州人多……”还有一位相声老艺人赵文心老人也在一次采访里面有一句话,说他小时候在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大雄宝殿前听到了滦州人叫卖十三香,还即兴演唱了一段。还有那唱腔“……远传州近传县,水路码头传的宽……锦州锦西紧相连,沟帮子拐了个小弯儿就到了大佛山……沥沥拉拉就到了奉天……”种种传闻和唱词再加上本地老人们的讲述都表明,解放前至少成千上万的冀东“老呔”(昌滦乐一带因口音独特,被东北人称呼为“老呔”,可能是乐亭一词的转音),就背井离乡游走于东北、华北等地区,赶集上店,以卖十三香为生了。所以我推测,十三香小调形成最晚也在清末。它是冀东艺苑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之外的另一支奇葩!
二
我最早接触十三香是大概六七岁上跟父亲年前赶滦县老站大集。我从小喜欢热闹,见到集上围了一圈人,以为不是变戏法就是耍猴的,就赶紧往人群缝隙里钻。钻进去一看,原来是叫卖十三香的。只见地上铺了一块儿长方形的白布,三面起了一扎高的红布围子,白布上成半包围形状,放着许多敞着口的白布口袋,里面放着各种颜色的调料粉末。卖十三香的大概四十多岁,盘腿坐在蒲团上,穿着厚厚的半截子棉大衣,戴着棉帽子,帽子耳朵一个耷拉着,一个半撅着,脸瘦瘦的,胡子拉碴,但眼睛很亮,透着精明。他此时正左手拿着一张纸,右手拿着一个勺子,边唱边逐个口袋用勺子往纸上轻快地添加各种调料。嘴里还在唱着“花椒好,花椒香,花椒的味道特别的长……”我一下子就被这拉着长音的唱腔吸引到了,任凭大人叫,就是不动窝。父亲只好站在圈外等着我。
一段唱完,围观的就有人问,多少钱一包。卖十三香一边拖着长音的回答,三毛一包,五毛两。见那人有意掏钱,就又开始动手拿着勺子往纸上逐个添加,接着念白道:“我往南添到了三门峡,往北又加到了山海关,添的加的不要钱,这包包起来赛过了喜马拉雅山,超过了珠穆朗玛峰……”也有人好戏谑地说,听说十三香里都是中药渣滓,锯末子,你这里不会有吧?卖十三香的不慌又不忙地说,中药渣滓是肯定有的,大家一愣。他接着说,药食同源,这很多的调料都记载在《本草纲目》里面,打成了碎末不就是“中药渣滓”吗?锯末子没有,你要要,我们庄有打家具的,下个集我给你带来。大家哄笑,又有不少掏钱的。人群散了又聚,卖者又开始唱新的小调:“夏天热,冬天凉,冬夏离不了我的十三香,十三香真正香,香味飘到了王兰庄……起名就叫做一年忙。”
那时候几乎每家也就是有个收音机,全靠这个听小说和歌曲。听歌就得知道歌词,所以那时候还有抄歌词一说。待到某个时段某个歌曲开始播唱,几个人同时记不同的段落,往往要好几天才能记下来。歌词还有可能记不准。例如《鲁冰花》到底是“爷爷”想起妈妈的话还是“夜夜”想起妈妈买的话,我们小孩子就曾争论不休。还有,鲁冰花,酒干倘卖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搞不懂,都是跟着瞎唱。对十三香就不一样了,唱的人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唱腔抑扬顿挫的方式也和说话方式接近,类似于顺口溜,只有个别的词听不懂,个别的意思不太理解,听了几遍都能跟着瞎哼哼几句。
以后每逢跟着大人赶集,我也总爱寻着声音,钻进人群,听上一段十三香小调。那诙谐幽默的唱词,拖着长音,合辙押韵的调门,总能让我快乐上好几天。最喜欢的是一段历史唱段是:“……自从那三皇五帝开帝业,汤尧禹舜立家邦……别看他秦始皇兵吞六国功劳大,没吃过80年代的十三香……”把历史人物按顺序和主要是事迹都一一列举出来,简直比后来学历史背的朝代歌还好用。我上学时候历史课成绩一直不错,高中还上的文科班,到现在也一直喜欢看有关历史的著作和小说,关心国家大事,想想应该是跟从小时候听十三香小调有关,在幼小的心里早就被种上了“家国情怀”的种子。
最早的莲花落,后来演变出来的冀东三枝花,还有这十三香小调,演出多有“帝王将相,忠君报国,才子佳人”的桥段,使这里的人民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的浪漫主义情怀。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就出生在这片沃土。抗日时期这里走出了无数抗日先烈!
三
上初三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滦南的学生,名叫孟庆旺。他皮肤黝黑,脸上有几颗浅白麻子,小眼不大,但炯炯有神,他还会在课下偷偷地去角落里抽烟,整个人比起我们多了一股油滑世故的气质。后来才知道他是退学两年,又回来补习准备参加中考的。
在那年元旦晚会上,老孟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十三香,就是那段熟悉的唱腔“小小的纸儿,四四方方……”一下子震惊了全班。我们班是三个乡镇拔尖选上来的优等生,大部分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很多人可能是头一次听到这种唱腔,大家从兴奋到震惊,随后就是掌声如雷,晚会的气氛一下子就被拉到了高潮。我觉得社会上第一股风就是老孟的十三香带给我的,原来象牙塔和市井可以这么近,一下子拉近了我和社会的距离。到后来我摊煎饼、摆套圈摊位,到后来往北京闯荡,敢于面对形形色色的任何事儿,最初的勇气应该就是老孟大庭广众唱的十三香。同学聚会在即,一定让老孟再来上一段。
事后,孟同学也得了一个十三香的绰号,我们明着暗着都这么叫,他也不恼。后来他和我们交了底,他辍学的那两年就是跟着师傅四处流浪去卖十三香。最北到过哈尔滨,最南到了南京城。外地人走南闯北,摆摊撂地,住店打间儿,碰到的难处,说也说不完。有地痞流氓要摊位费,保护费的,有住店被偷被抢的,有突遇恶劣天气,被大风吹跑,被大雨淋湿产品的。
老孟跟我说过这么离奇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和师傅在某地大集摆摊,师傅恰巧唱了一段“……潘金莲买砒霜,毒死了丈夫叫武大郎,潘金莲为什么狠心把丈夫害,因为她不买我的——十三香……”本来是一段插诨打科的普通唱腔,本意就是逗大家哈哈一笑。哪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圈外正好站着一位“小矬子”,他和乡亲们一起来赶集。唱到这里,乡亲们忍不住瞅向他,哄然大笑,矬子的脸一下子就绿了。这位“矬爷”从小就是侏儒症,平时看惯了别人的白眼,受够了不少窝囊气,也是个三脚踹不出个屁的主。可今天他也是该着倒霉,感觉无端地被人嘲笑一番。俗话说“矬子肚里有三把刀,再鬼鬼不过水蛇腰”,面对一老一少两个外乡人,矬爷泥人这三分土性爆发了,他掀起摊位白布的一角,一抖一扬,大小口袋就都翻了筋斗,红红白白绿绿各色的调料撒得纷纷扬扬,掉了一地,也撒了他们爷俩一身,四周弥漫着都是呛人的混合香气。老孟一看急了眼,撸起袖子冲上去就要和矬爷论论拳脚。好在师傅一把就揪住了他,还一边给矬爷道歉,说对不住,我们不是有意的,我们马上走,马上走。老孟后来问师傅,师傅答道,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就算打得过矬子,他的乡亲们会袖手旁观吗?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咱们爷俩。老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师傅又说:“要想不被人欺负,还是要读书,考中专,考大学,转户口,端铁饭碗当城里人。你年龄还小,跟着我风风雨雨,吃苦受罪也赚不了几个钱,还是回去读书是正路。”再后来,老孟就真的回来复读了。
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驻马店有了一个“王守义十三香”的品牌,火遍了大江南北,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前身是一个调料厂。我们这里很多人说他是得到了唐山某个说唱十三香艺人的启发才创立的这个品牌,事情到底如何,估计也只有创始人自己说得清。90年代末期往后的十多年间,赶集卖十三香的少了很多,很多人都转了行。有些卖调料的,在摊位旁支一个电磨,买什么,搭配好,现场可以直接粉碎,也流行了一段时间。
前天,腊月二十七,我赶安各庄大集,倒是遇到了一位卖十三香的,他耳朵上戴着麦克,身边放个喇叭,边说边唱边卖,唱得累了,就直接用喇叭放上一段录音。攀谈间,我知道他是滦县老里庄的,80年代跟着滦南的师傅专门学过十三香,可以从日出唱到日落,十三香小段不带重样的。已经有20多年不卖十三香了,段子也忘了小一半了。我问他,那为什么现在60多岁了又重出江湖?他笑吟吟地答道,这两年随着咱中华文化自信的提升,很多人又开始追捧传统文化,这十三香小调又有很多人开始喜欢听了,还成了滦南县县级非物质遗产。前两年唐山电视台还专门找他做了一期节目,咱们得传承下去不是吗!我赶集上店,多赚点少赚点无所谓,倒是也能穷开心。对了,他说到穷开心,我想到了,原来大张伟的歌曲《穷开心》,就是借鉴了十三香的唱腔“小小的人呀,风生水起呀,天天就爱穷开心呐……”十三香小调在德云社里面更是被很多演员无数次演绎过。
我最后忍不住买了一包,他给我包成了“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我说,没准我给你写到文章里,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过年了,谁家厨房里还不得准备几包十三香。放上它,那就是“十三香真正香,熬鱼炖肉最相当,包饺子,拌馅子,味道美,煎烤烹炸味儿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