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风岭村的橘子红了(随笔)
一
中国的版图如此辽阔,之前,我从不知道,在成都金堂广兴镇,还有个叫风岭村的地方。知晓风岭村,源于秋水翁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编辑他的《孤独的守夜人——被遗忘的橘子》,我逐字逐句读着,在那一行行朴实的文字里,随着那个孤独的守夜少年同呼吸,共感受。
我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更没有独自在夜里守护一片橘树林。秋水翁独特的生命体验,诗意的叙述风格,都让我感到新奇;更使我惊叹的,是文中的意境,如一幅黑白水墨画,那么意味深长,隽永耐品。他似乎什么都没说,就轻而易举地涵盖了生活的所有:寓哲思于幽微,抒见解于万物。
当我读到文章结尾处“突然看见一棵高大的橘子树上,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高高地挂在树端……”我就预测,这个内心孤傲的少年,绝非池中之物。他将自己的生命之树,牢牢扎根于风岭村的土地里,在时光中,不断地深耕自己,他自我修炼的品格,淡泊名利的操守,质朴恬淡的文风,就是树端那又红又大的橘子,永不坠于世俗,永远独树一帜,永远散发着清冽的芬芳。
我说,你这个橘子作为一种精神的意象而存在,可以是信仰,可以是灯塔,可以是梦,总之,在精神的领域,总要有那么一个制高点,用来供养灵魂,放牧心灵。
他欣喜,如遇知音。有人能读懂自己的文章,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也就是那一刻,我记住了风岭村,记住了风岭村的橘子。
时光荏苒,在秋水翁的文字里,我一路见证了一个来自风岭村的少年,是如何从一棵小橘苗,长成一棵大橘树的过程。橘子是树上的果实,文章则是精神的果实,这些年来,秋水翁积累的精神之果也可谓是硕果累累。
二
日子平稳有序,风岭村的橘树林也安静地生长着,每天吸纳阳光雨露,在花开花落中夯实生命的年轮。
如果不是细读秋水翁的文章,我不会知道他有如此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那个十二岁起,就在风岭村的土地上守橘树林的少年,在十七岁那年,穿着一双镶有白边的布鞋,背着一个花纹的蛇皮口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风岭村。他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要去看外面的琉璃世界,他不能老是守着那一片橘树林,活得像同村的王四一样。
也就是这段话,无数次出现在他回忆故乡的文章里。我问他,你怎么总是重复这个场景?他说:因为我记忆深刻。一个少年,满怀憧憬与期望,走向外面未知的世界,这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是一道分水岭,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时刻。
投身社会的洪流之中,秋水翁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做过搬运工,给人擦过皮鞋,后又辗转到了北京一家外企工作,从普通员工一直做到管理层。有时在交谈中,秋水翁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惊诧不已,这还是风岭村的那个守夜少年吗?已经不是了,他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历练,在一路摔打中成长。
相较于那些有背景的人,我更佩服从底层一步一步打拼上来的人,他们靠的是自己奋发向上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毅力。秋水翁最终选择在成都这样的省会城市立业安家,一是因为他所在的公司浸透着他拼搏的汗水,凝结着他青春的烙印。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做到公司副总,这其中付出的心血不是文字所能丈量,也不是数语所能概括;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成都离风岭村很近,每逢节假日,只要有空闲,秋水翁必回风岭村。风岭村有他的父老乡亲,有他从小守护的橘树林,有可爱的小侄女子玉,还有他种在故乡土地上的梦。
三
有故乡的人,心是踏实的,因为他的根扎在泥土里。秋水翁很乐于和我分享风岭村的点点滴滴,我从未去过风岭村,但我知道那里有条小河,他小时候常在河里游泳,捉鱼。春天,河里的青蛙多得像天上的繁星,呱呱的叫声沸腾了一河星光。
夏天,他带着小侄女为橘树捉虫、套袋。我说,怎么不打农药呢?不打,自家吃的水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我又说,捉虫应该是纤细灵巧的手才会捉,你那粗笨的手,捉得到么?捉得到捉得到,你看,好多肥肥的小虫虫。
拿去油炸着吃,富含蛋白质。才不呢,给鸡吃,收集的鸡粪再肥橘树。一点都不浪费呀,真好。
我羡慕有故乡的人,尤其羡慕一个把平凡的日子活得富有诗意的人。在他的快乐里,我也感受到了土地带给人的活力与滋养。
到了秋天,山上到处盛开着芦苇花、野菊花、狗尾巴草,橘子也在时光里慢慢长大变红。不过,此时还不要急着采摘,得耐心等待一场霜的降临,打过霜的橘子更加甘甜馥郁。
四
读书,对于秋水翁来说,就是一个打霜的过程。我从未见过如此酷爱读书的人,秋水翁不仅爱读书,更爱藏书。一本书,或有趣有味,或有思想有深度,只要具备其中一点,他都会毫不犹豫买回家。我有时候提到看过的某本书,只要他没看,就立马网上下单购买。
秋水翁所在的公司要创书香企业,他就把家里的藏书拉了一车,去壮声势,可见他的藏书之盛。
成都茶馆多,二三十元钱一壶茶,就可以消磨大半日时光。秋水翁喜欢在茶楼读书写作,他常说,有闲暇读书是最大的快乐。他读书喜欢做笔记,跨时空与作者交流,深挖作者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在书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心得感受。
秋水翁涉猎面极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比如近期阅读的《二十四史》《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世界文明史》《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等等。当然,四大名著之类的基础书籍必不可少,早就烂熟于心了。
他在读《达尔文》《航海日记》时,每读到其中有地理位置的地方,都要参照地球仪,在相对应的地理坐标用笔做记号。如此这般,像跟着达尔文游历了一番,对世界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这个具体,只是粗略知道了达尔文游历的方位,把书上的游历变为实地游历,该是多少人的梦想哦。
正是这种读书近于痴迷的韧劲,让他每读一本书,都能很好地吸收其中的精髓,化为自己的养分,在不知不觉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了自我生命的根基。
最令人欣慰的是,秋水翁历时十年阅评《红楼梦》,写出了五十多万字的《红楼梦赏析》,即将付梓。这是他生命之树上最为耀眼的橘子,认识他的朋友都为他高兴,期待着他的新书问世。
五
临近春节,意外地收到了秋水翁从风岭村寄来的一箱柑橘。风岭村的柑橘长什么样子呢?怀着好奇与激动,打开了箱子,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饱经风霜的橘子,凹凸不平的橘皮上,还带着风岭村的尘土。
我说,这橘子没有超市的漂亮,超市的橘子颜色鲜润,闪闪发亮。
我们的橘子没有经过上色打蜡抛光防腐处理,是原汁原味,你快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
哦,就是原生态、没有化妆的。我拿起一只橘子,用手掂量了一下,很沉,说明水分足;细细端详,嗅其味道,缕缕清冽的幽香直入鼻息,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所有的香味中,我最喜欢柑橘的气息。许多年前,我只要一坐汽车就晕车,每次坐车前,我都要准备一个柑橘,闻着柑橘的味道,就不晕车了。
我切开一个橘子,尝了一瓣,如甘泉般的清甜,和以往在超市买的那种甜得发苦的浓郁不同。
秋水翁说,我们的橘子没有打甜蜜素,纯天然的。像你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淡而回甘。我随口一说,又扯到文章上来了。本来如此,我们因为文章了解对方。生活与文章,互为参照,互相渗透,文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提炼与缩影,也铭刻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六
文字的简练来源于内心的真诚,文章的深度来源于阅读与思考的积累。看着手中的柑橘,我在想,世间,无论是人还是物,一旦浓妆艳抹,刻意矫饰,就失去了原本的滋味。
我们种地,是为了喂养身体;我们阅读写作,是为了安顿心灵。人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物质的延伸;物质若缺少了人,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价值与温度。精神与物质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如秋水翁笔下的风岭村,因为他诗意的描绘,才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因为少年时代的守夜经历,让他过早地领略了孤独的滋味,根也因此扎得更深。
了解世界的发展规律,洞察人性的善恶美丑,培育自我生命之树的果实,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一只柑橘的大小、水分、甜度、光泽,除了自身基因外,还受制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气温、日照、降雨、肥料、冰雪、鸟啄、虫咬等等因素。一棵有思想有目标的橘树,却可以超越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精心培育着自己的生命之树。
风岭村的橘子红了,总有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高高地挂在树端,等着那个守夜的少年前来认取。
2024年2月1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