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过年说吃(随笔)
新年来到了,传统习俗中,处处离不开一个“吃”字。
从腊月初一开始,似乎就进入了过年序列。过去我们这一带的农村旧俗,腊月初一这天要“炒花子”。“炒花子”就是炒玉米花。小时候还没有“崩爆米花”这种工艺,到了腊月初一这天,家家都要炒爆米花。一口大铁锅,把细沙土在锅里烧热,倒进玉米粒,一会功夫,锅里就会响起“噼噼啪啪”玉米粒的爆响。馋嘴的孩子们围在大锅周围,数落起传统的歌谣:“腊月初一蹦一蹦,又没灾又没病”。第二天上学,每个同学的口袋里都装满玉米花。上课时候,课堂上经常响起“咯嘣咯嘣”的咀嚼声,气得老师把同学们叫到讲桌前,依次掏出口袋里的爆米花。后来大家悄悄说:“老师腊月初一这天不用炒玉米花,没收的就够他吃到过年了。”
吃腊八粥是第二个节目。把五谷杂粮煮成粥,预祝来年丰收。腊八粥要起大早吃,据传,谁家吃的早谁家的庄稼成熟得早,这对秋收前饥肠辘辘的农人来说,无疑是最美好的企盼。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更有了准备吃的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等等,大部分还是离不开“吃”。除夕晚上,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尤其是北方人吃的饺子,再穷困也要争取吃上。《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哪怕借钱也要买上二斤白面包饺子。
不但过年讲究吃,其他节日也同样讲究吃。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是一些小节日也有吃的节目,比如立冬吃饺子等等。
难道我们的老祖宗都是吃货吗,过什么节日都要吃上相对应的食品?
吃,是为了生存。我们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依靠土地上的收获繁衍生存下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种庄稼全凭老天爷赏口饭吃,风雨虫旱,一点小灾害就让你颗粒无收。没有收成就只能饿肚皮。翻开史书,很多章节都有“大灾,人相食”的记载。到了“人相食”的程度,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繁衍到今天的不易。
过年过节的时候,老祖宗留下吃的传统也就可以理解了。
改革开放以后,卫星上天,高铁遍地,中国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若问改革开放的最大成绩是什么,我认为,五千年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最大成绩是解决了全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切勿论贫富,现在最贫困的人家也是大米白面随便吃饱,这在以前,别说做梦,就是把梦做偏了也梦不到的景象!
过年前,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像以前一样准备年货,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奚落:“你们不想别的,就光知道吃。”他们想的是假期期间如何去旅游,去娱乐,他们哪能理解到老年人的心境。我曾经对他们说过:“在共产党领导下,五千年来第一次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如果稍一疏忽,五十天就会让你挨饿!”
习近平总书记敦敦教导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民以食为天”。俄罗斯敢于顶住西方的制裁和乌克兰开仗,就是他们有的是粮食和石油,这是他们不怕制裁的根本原因。
为了保障吃饭问题,除了依靠现代科技增产增收之外,保护好耕地是最重要的措施。作为一个普通的城市居民,我们不能为增产增收做出直接贡献,可以从节俭方面入手,不要浪费一口食品。
笔者是区里的少先队“五老”辅导员,我们曾组织少先队员们翻检过马路上的垃圾桶。每人戴上塑料手套,把垃圾桶里的食品都挑拣出来,一会功夫就是一大堆。我们告诫孩子们,这些被遗弃的食物,当年能够救活多少饥肠辘辘的灾民。
除夕晚上吃饺子,有的年轻人说:“饺子有什么吃头,油腻腻的,不如去吃汉堡。”孩子们啊,记住吧,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挨饿,美国人是不会把汉堡送到我们手里的!
今年寒假组织学生们课外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除夕晚上在家里和大人们一块包饺子。开学前还要进行考核,同学们在一块包一次饺子,让孩子们学会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技能。
生活在这个生活富足、前所未有的时代,应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住老祖宗们的艰苦奋斗,记住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把我们祖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过年时候更不能忘记,除夕晚上全家一块吃饺子。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