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大红灯笼高高挂(散文)
小时候大人们在临近春节时,都会想办法做一盏大红灯笼,挂在院子的灯杆上,照亮小院,增添春节的气氛。我呢,也觉得新奇,围在大人的身旁看热闹。这份热闹一看就是几十年,看了几十年的热闹没有看厌,倒是越来越痴迷看带有时代感的大红灯笼来。
追述七十年代后期,电灯还不能时常用来照亮,晚上多数时候还需要点煤油灯照亮,条件稍好的人家嫌弃洋油灯点起来不仅煤油气味浓太难闻,火苗也不算太亮,更多时候用白蜡烛,挂在外面的大红灯笼选择用红蜡烛照亮,屋里常年点着的煤油灯也卸下它的重任,换成红蜡烛来照亮了。
每年的大红灯笼是四叔和老叔来做,他们先选了一块见方,一二厘米厚的木板,先画一个圆,接着用小锯沿着圆的边缘锯掉多余的部分,取圆木板中心点,用没有生锈的大铁钉烧红慢慢钻进圆点钉牢,再用粗铁丝固定灯座。
最后是灯罩的制作。灯罩是由两位叔叔用粗铁丝围成的,一把铁钳子,几圈中粗铁丝,四叔和老叔凭着感觉围了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灯框,再把奶奶用红布缝制的灯罩一套,一个大红灯笼就做好了。
三十那天吃完中午那顿饭,差不多三点来钟,我们几个小的就兴致勃勃地围在两位叔叔的身旁,看着他们把铁钉尖部用蜡烛烧热,然后把红蜡烛的底部那端坐在了铁钉上固定住点燃,再套上大红的灯罩,小心翼翼地拎到外面,在事先做好的灯杆,用可以循环拉动的灯绳某处固定住,然后缓慢的将灯送到灯杆的顶端,最后把灯绳固定住。
我们几个欢跳着,拍着手为两位能干的叔叔叫好。仰着头看着大红灯笼用它那微弱的烛光,透过红布把火红的光撒在这座农家小院,从初一到正月十五,夜夜驱赶恐惧,晚上不敢出门的小孩子们,也胆大如牛,从西家串到东家,再从屋里跑到大道上撒欢似的打闹,你追我来,我追你。那火红的烛光一家连着一家,增添了春节的喜庆,壮大了小孩子们的小胆,什么妖魔鬼怪,在大红灯笼的照射下遁逃得不见踪影。家里大人,尤其是母亲和奶奶进仓房取食物也不用手电筒照亮了,借着火红的灯笼的光取东西方便多了。
等八十年代初到了边疆生活,用灯照亮的时间长了,也许是那里人烟稀少,电能供应得上。记得在那里过第一个春节,是父亲扯了一根电灯线,再拧上一个白炽灯泡,挂在将近两米高的灯杆上,就算做挂灯笼了。没有红灯罩陪衬下的灯光少了灵魂,这仅仅是出外拿东西,或者走夜路方便而已,少了新年的味道。
等大弟弟长到十二岁,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春节挂红灯笼已成了他分内的事。
大弟弟做事求好,每年临近春节,他领着小弟弟跟他搭伴穿过冻结实的河的冰面,再穿过一片白雪皑皑,孤树稀稀落落矗立的草塘,越过公路进入南山寻找高超过三米以上,碗口粗的光滑的白松树,清理掉多余的枝杈,只留树梢做装饰,两个人一前一后扛回家里先放在园子里。大弟再找来搞头挨着栅栏边刨出一个深坑,又寻来一些彩纸剪了一些小彩旗或者梅花,两个一对沾了浆糊贴在树头上做个装饰,再做了一个滑轮套进绳索固定在树头的枝杈处,等这些做好后,这才把灯笼杆粗头放进坑里埋上,为了防止灯笼杆被风吹倒,埋坑的冻土再浇上一些热水,水混合着烫化的泥土就冻在一起了,风吹不动,人晃不动。
八十年代的大红灯笼已有售卖,价格不贵,普通老百姓家家都能买得起,只不过灯罩是塑料的,灯罩下面装饰着黄色的穗子,照亮的换成红灯泡了。我家院子比较大,园子也大,为了把家角角落落都能照到,照得亮堂堂的,母亲叮嘱大弟弟买一个200瓦的大灯泡。
就这样,因为两个弟弟的参与,没有了两位叔叔做的大红灯笼,两个弟弟接上了。为了增添年的气氛,大弟弟又买了十几米长的,可以变换颜色的小彩灯装饰在方厅的窗户上。屋里屋外,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彩灯像淘气的星星眨呀眨的,高高挂在灯杆上的大红灯笼,如一位儒雅的大叔静默不动,目视着屋里的小彩灯闪来闪去,变幻莫测。
后来结婚离开了娘家,挂灯笼的活就由夫来操作了。刚结婚那几年买的平房,每年春节夫也买了大红灯笼挂。后来住楼大红灯笼不挂了,只挂小彩灯了。要想看大红灯笼,只能走出家门看机关单位、小区大门挂的大红灯笼,仿佛走回童年,走回娘家过春节时的情景。
这几年都是在大姑姐家过的春节,村庄人已经不那么多,大人和孩子已经去城里或者南方生活,剩下的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守着村庄颐养天年。但是过年大多数出外打工或者定居在某座城市的人,还是会领着孩子回到村子里陪着老人过春节。
最让人移不开眼睛的,趁着夜色沿着村路看家家户户挂在大门两侧的大红灯笼,这时候的灯笼都是成品,一个赛一个的好看,灯饰多样,有的还可以一边照明一边旋转。院子里扯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小彩灯,有的如瀑布流泻闪闪发亮。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黑科技也在迅猛发展,从大红灯笼,小彩灯上就可以看到时代的脚步步步高升。
九十年代初我是来过我现在居住的小县城,那时候老叔一家在这里居住,赶上正月十五,在老叔家吃完晚饭,老叔找朋友玩,老婶带着我和她家的小弟弟去步行街看灯展。
步行街挂满了大红灯笼,人山人海,吵吵闹闹的,老婶怕我走丢了,我和老婶每人扯着小弟一只手,从人缝里向西逛去,那一年只感觉大红灯笼多,人更多。没有啥太多记忆,只记得我们跟着人流簇拥着才能向前走。
这些年习惯了住楼的多数人家挂小彩灯(也有人家买了大红灯笼挂在凉台里),住在农村的,尽情发挥,想怎么热闹就怎么挂灯笼了,除了大红灯笼,还有小彩灯,屋里的,屋外的,求个喜庆求个热闹。
没有想到每到春节寂静了多年的步行街,今年临近春节也轰轰烈烈地挂起了大红灯笼。灯架是由铝合金焊接的500米长,高约三米的长方形框架。每隔四米焊接一根铝合金方柱子,再用厚实的大红色的油漆布包裹。东西门,还有临近三百胡同处也设了进出门,门帘两侧的方柱子各盘着一条即将腾飞的,金黄色的长龙。门脸上方还卧着一条大龙头,祥云绕身,古扇护驾,龙头下面书写着“花灯辉驿马”这五个金黄的字。
灯篷顶是由椭圆的大红灯笼一字排开,大约用了7x8x62x18=62496盏大红灯笼铺满。侧面用的也是大红色的灯笼垂挂,只不过灯型类似于圆柱形的,带有古典风格的大红灯笼,与东西两侧随风摇动叮当作响的,很有年代感的牌坊遥相呼应,诉说着苏城几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侧面我也细数了一下,大约用了7X8x31x9=15624盏大红灯笼,两处加在一起竟然用了78120盏大红灯笼,为市民打造了一个,三年疫情后第一个没有疫情干扰的春节,那份劫后余生,再加上春节的喜悦气氛,让全县人民又迎来疫情前的好日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具体来说:
象征幸福和吉祥:在中国文化中,大红灯笼被视为幸福和吉祥的标志,常在春节、喜庆活动等场合使用,以祈求家庭平安和新年吉祥。
烘托节日气氛: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红灯笼,以烘托春节的喜庆气氛,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具有美好寓意:红灯笼不仅具有照明功能,还寓意着祈求生子、烘托节日欢乐气氛等,其上的正红色在风水学上被认为具有去邪降煞的作用。
商业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商业营销中,大红灯笼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被用于推广;在城市建设中,它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增添人文气息。
使用LED光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红灯笼不再使用带明火的灯笼,而是采用LED等安全光源,既方便又安全。
一句话,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以上信息来自网络)
这挂起的大红灯笼顿时掀起了市民的热望,虽然每年的春节路灯也会亮起备用多年的,很有洋味的红色的街灯,看的年头多了,难免产生疲累感,感觉不到新鲜。
这不,每年正月初几这几天,很多人选择留在老家与家人聚会聊天,打打麻将,喝喝小酒吹点小牛皮,证明自己这一年的收获。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我到步行街锻炼,所有的店铺关门,没有一个挂灯的,稀稀落落的一些人逗留在步行街,旁边仅有一个开着三轮车站街叫卖糖葫芦的大汉。春节是步行街一年四季最清净的几天,年的气氛仿佛被关在了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商品楼里。
今年有了近十万盏的大红灯笼,年的气氛被步行街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点燃,只见三五成群,老的少的,还有成群的少男少女,叽叽喳喳行走在灯棚里,拍照,录视频,或摆成各种姿势留影,还有一位年近六十岁的大妈舞起了彩条龙欢悦在灯篷里。
八点不到,大红灯笼挂起的灯篷里挤满了人,多年不见的人山人海又回来了,是近十万盏的大红灯笼把这些人从乡村,从每个人的老家召唤回来了,还把老人带了来,县里躲在楼里尽情玩手机的,也放下了手机走出家门,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胜景。近十万盏大红灯笼与人交汇在一起,书写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幸福生活写在每个人笑意盈盈的脸上,抹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