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既往】外婆(散文)
一
外婆,是温暖和慈爱的化身,是生命中永恒的存在。在我上高三那年,我的外婆不辞而别,去了遥远的天国,从此,我和外婆之间,隔着天上人间的距离,任凭我千般相思,万般思念,再也无缘相见,正所谓,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思念无尽处。每每想起外婆,我的心里就会涌起一股股暖意,关于外婆的那些生活片段,伴随着外婆的音容笑貌,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潮水般向我涌来,那些已经走远的时光,又被重新从岁月之河中打捞了上来,恍如昨日。
记忆中的外婆,梳着一个高高的蓬松的发髻,就像头上泊着一片小小的飘逸的云朵,月亮一样的脸庞上,杏目漾春风,秀口吐莲花。外婆的眼睛很美也很温暖,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冬天的旷野里,蓦然看到一株盛开的腊梅,灿灿的色彩,让人感到惊艳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温暖。我记事的时候,外婆就已经很老了,我虽然没有见过她年轻时的容颜,但从她老年的样貌,依然可以窥见她当年的风采。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去外婆家,感觉没有什么比去外婆家更让我感到开心的事了。从我家到外婆家,有三十多里的路程,妈妈经常骑着自行车载着我去。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一路上,繁花似锦,蝶舞蜂飞,清风徐徐,鸟语啁啾,蝉鸣阵阵,林荫蔽日,感觉舒爽又惬意。妈妈一边蹬着自行车,一边给我讲诉关于外婆的生动而感人的故事。
外婆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天生丽质,乖巧懂事,深得父母的喜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亲是开杂货铺的,生活衣食无忧,每天的零食不是糖果和饼干,而是仙瓜和仙果。外婆自小住在繁华的古城中,邻居不是富商,就是官宦,家附近就有一个戏台,经常有剧团来此演出,耳濡目染中,外婆从小就喜欢戏剧,小小的年纪就会唱戏,唱得字正腔圆,像模像样,有板有眼,更讨得父母的欢心。
然而,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发动侵华战争,日本人的铁蹄踏进了我国东北三省,踏入了我的家乡熊岳城,打破了人们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日本人烧杀抢夺,无恶不作,罪恶滔天,熊岳城在一夜之间,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变得暗无天日。
外婆随着父母,开始逃难,从城里逃到了乡下,来到了十几公里外的陈屯村。外曾祖父用所有的积蓄,盖了五间古朴雅致的房屋,购置了几亩肥沃的良田,他由一个杂货店的小老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外婆也由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家碧玉,变成了一个勤于农事的村姑。
解放战争时期,外曾祖父去城里帮着抬担架,把那些受伤的解放军战士从战场送到医院救治,和我曾外祖父搭伴抬担架的,就是我的外公,那时候的外公仪表堂堂,玉树临风,通过几天在一起抬担架的接触,外曾祖父慢慢了解了外公的家庭背景,得知外公出身于书香世家,爷爷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是当地有名的举人,父亲是高等学府的教授,三个哥哥中有两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高中教师,外公当时在科研所工作,也是满腹才华,我的外曾祖父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温文尔雅的小伙子。
我的外曾祖父对外公是满心满眼地喜欢,于是暗地里聘请媒人,去周家大院给自己的女儿提亲,凭借媒婆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外婆貌美如花,外公的父母欣然应允,就这样,在外曾祖父的红丝暗线的撮合下,外公和外婆喜结连理。
婚后的外婆孝敬公婆,与妯娌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她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与人为善,人缘极好。外婆见多识广,她很会说话,口吐莲花,不管谁家夫妻吵架了,还是邻里之间闹矛盾了,只要外婆出面,三言两语,遂化干戈为玉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冰释,所有的怨恨都随风而逝,外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乐意跑去帮忙,因此,外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乡民们的一致尊重,在村子里很有威望。
二
一路上,妈妈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也为自己有这样德高望重的外婆感到幸福和自豪。
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熊岳古城,穿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牌坊,走过一条喧嚣热闹的古街,路过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地,就来到了外婆居住的村庄了。
外婆家的院落是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古朴中透着气派,这是一座百年老宅,四周围着高高的院墙,门口矗立着两扇雕花的紫红色油漆木门,木门斑斑驳驳,尽显岁月的沧桑。“吱呀”一声,推开大门走进去,七间白墙青瓦的正房,坐北朝南,一溜排开,东西两面各有五间厢房,外婆家住在东面的四间正房,三姥家住在西面的三间正房。东厢房的五间,住着大舅一家,西厢房的五间,住着二舅一家。从大门到屋门的一条宽敞莹亮的土路,将菜地分割成东西两块菜畦,春夏秋都有应季的蔬菜,院墙的角落,栽种有桃、梨、李、杏等果树,春天时,桃红李白杏花艳,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夏天时,树上挂满了黄杏红李白桃,蔬果飘香,沁人心脾。
记得那是仲夏的一天,我和妈妈来到外婆家,刚走进院子,就看到外婆从屋里迎了出来,满脸笑意,满面春风,一只大黄狗跟在外婆身后,欢快地摇着尾巴,和外婆一起迎接我们的到来。外婆摸摸我的头,说道,小明明又长高了。转过头,对我妈说,孩子太瘦了,你要多给她做些有营养的食物。我妈说,她有些挑食,不喜欢喝稀粥,我不想过分宠溺她,她不喜欢吃,那就饿着。妈妈的这句话,让心疼我的外婆不高兴了,外婆说道,孩子不喜欢喝粥,你就给她做一些干饭,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再让她饿着,外婆的话,对妈妈来说就是圣旨,让妈妈瞬间无语,也为我争得了无上的权利,我在心里暗暗窃喜。
我们进屋坐下之后,外婆转身走进院子,从菜地里摘下了几个红红的如灯笼一样的西红柿,从树上摘下一些黄灿灿的杏和紫红色的李子,清洗干净,放入果盘,将西红柿切成块,撒上白糖,就像给西红柿涂上了一层白霜,外婆将果盘放在我和妈妈中间,让我和妈妈吃,我拿起一块西红柿,咬一口,酸甜可口,西红柿味道浓郁,好吃极了!那时候的西红柿,不用化肥,用的是有机肥料,非常鲜美,我好怀念那种味道,因为那西红柿里有外婆的味道。
外婆家门前有一条清清的河,清澈见底,能看到色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游弋,还有河虾和河蟹在水中游来游去。外婆经常带着我和二舅家的颖妹一起来河边洗衣服。为了让我们玩得尽兴,外婆还为我们做了一个颇有创意的捕鱼工具,她首先炒一些米饭加韭菜,取一点香喷喷的炒饭放到一个大碗中,然后,在大碗的上面蒙上一层塑料布,用线穿过边缘,收紧碗口,用剪子在塑料布的中间剪下一个圆孔,一个精巧简洁的捕鱼工具就制作好了。
外婆将捕鱼碗放入水中,用石头固定好,我和颖妹就在水里捉鱼摸虾,同时看着碗里是否有鱼儿进去,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外婆做的捕鱼碗很神奇,通常会有鱼儿钻入碗里,有鲤鱼,有黄鳝,还有小虾和螃蟹,有时候,会看到一条乌溜溜的泥鳅突然钻入沙子里,外婆见了,赶忙拿着盆子去扣,捉到活蹦乱跳的泥鳅给我们两个玩。如果捉的泥鳅很多,外婆会用塑料袋拿回家,用泥鳅做豆腐,吃饭时,外婆通常将泥鳅夹到我的碗里,让我多吃,告诉我,泥鳅营养丰富,吃了会变得聪明伶俐。我心里暗暗思忖,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可能和吃泥鳅有密切关系。
外婆是一个戏迷,每次有来唱戏的,外婆都会欣然前往。如果我去外婆家赶上有戏剧团来村里演出,外婆就会带着我一起去,唱戏的女演员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是那么光彩照人,我听不懂她们唱什么,但我喜欢看她们的衣服和头饰,喜欢看她们的动作和神情,演娘娘演皇妃的,凤冠霞帔,翘着兰花指,走着莲花步,婀娜妩媚,仪态万方,看起来是那么美艳,让我自小就有了审美的体验。再看外婆,听得如醉如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听得忘了时间,从早晨一直听到晚上,吃饭时也不回去,直到听到我说“外婆我饿了”,她才猛然惊醒,赶忙从衣兜里摸出五角钱,为我买一张糖饼,而她自己却舍不得买,等着大舅给她送饭来。
还有一次和外婆去看皮影戏,表演别具特色,声情并茂,动人心魄,影人或走或坐,或跳或跃,上下翻腾,飞天入地,变形隐身,吐火喷烟,热闹非凡,让我入迷,也让我充满了好奇,到底这些小人是怎么动起来的呢?外婆坐在那里看戏时,我就跑到后台偷看,看到艺人们,一边操纵影人的动作,一边在唱,唱腔优美动听,或激昂或沉郁,或欢喜或忧伤,余音绕梁,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娴熟精湛的操作动作,让我目瞪口呆,赞叹连连。皮影戏,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元,在中国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流光溢彩的艺术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戏曲不仅让外婆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外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认知和了解。外婆经常给我讲戏曲故事,有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比如《霸王别姬》《花为媒》《红楼梦》《女驸马》《白蛇传》等,让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熏陶,也培养了我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要感谢我的外婆,让我很小就领略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在我心里种下了热爱戏曲艺术的种子,以至于现在我对中国的戏曲情有独钟。
三
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彩霞满天,璀璨夺目,树上的鸟语蝉鸣此起彼伏,清脆悦耳,我和哥哥正在院子里捉蜻蜓,远远看到一个人,腰弯的像一张拉满弦的弓,背上驮着一个圆鼓鼓的大包袱,正吃力地朝我家的方向走来。哥哥搭帘一望,说道,小妹,是外婆来了。我定睛瞧了瞧,还真是外婆。我和哥哥放下手里用来捂蜻蜓的扫帚,我俩就像两只欢快的小鸟,飞快地跑了过去,嘴里喊着“姥姥!姥姥!”外婆看到我们俩,笑意盈盈,嘴角上扬,脸上的皱纹绽放成了一朵灿烂的花。
妈妈听闻外婆来了,走出屋子,迎了过去,接过包袱,她的胳膊立刻被拉成了一条直线,问外婆,包袱装的啥东西?怎么这么沉重?
外婆用手擦了一把汗,说道,你妹夫的姐姐秀真夫妇工作的制衣厂前些日子倒闭了,厂子在倒闭之前,好几个月都开不出工资了,倒闭之后,用衬衣来顶替工资,他们夫妻两人双双失业,没有任何收入,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我看他们怪可怜的,就想帮一把。
我妈听完外婆的一番话,立刻明白了外婆的意思,外婆是想让妈妈帮着卖这些衬衣。
到家后,外婆打开包袱,一堆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衬衣立刻映入我的眼帘,就像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看得我眼花缭乱。妈妈为爷爷、奶奶、爸爸、哥哥和我,各选了两件衬衣,并把钱交给外婆后,提着包袱和外婆去乡邻家了,她们一家一家兜售,直到天黑,她们才踏着月色,带着一身疲惫归来。
乡亲们淳朴善良厚道,再加上这些衬衣都是本钱出售,不到两天的工夫,外婆带来的所有的衬衣全卖光了。妈妈让外婆多住几天再走,外婆却急着回去,第三天清晨天还没亮,外婆就离开了,她临走时对妈妈说,把卖的衬衣钱给秀真后,她还要背一包衬衣去二姨住的村子卖,她要帮忙帮到底。
外婆助人为乐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在以后的人生中,看到有困难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这也许就是爱的传递吧
多年之后,外婆背着包袱的身影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沐浴在霞光中的外婆是那么美,那么动人。
四
据妈妈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最难熬的日子,全家人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当时四五岁的小姨,骨廋如材,脸色蜡黄,妈妈问她,你咋不上炕呢?小姨说,姐,我饿得没有力气上炕。我妈听完小姨的话,感到心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痛,她自己也是一个孩子,也饿得头脑发昏,体弱无力,外婆听到小姨的话,又心痛又心酸,眼里泛着晶莹的泪花。
为了能让全家人活下去,外婆去生产队的大地里捡拾菜叶,当时是严寒的冬季,收割后的甘蓝地里,遗落下了一些菜叶,但是这些曾经绿莹莹的菜叶,经过阳光的暴晒,经过风霜雨雪的洗礼之后,变得干燥枯黄,黯淡无光,没有一丝水分,外婆将这些干叶子放在水里浸泡后,清洗干净,切碎,混合少的可怜的米一起熬煮,勉强度日。
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严峻,饥饿就像一张黑色的大网,笼罩着一个个村子,一户户人家。饥饿又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怪兽,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外公饿的皮包骨头,躺在炕上,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二舅妈的嫂子和弟妹相继在一天内因饥饿而离开人世。邻居李宝一家五口人全部饿死,甚是凄惨……
为了不让全家人活活饿死,外婆来到了大队书记的办公室,请求大队长给一些米来救命。当时大队也没有多少米,从来也没有额外发放米给乡民的特例,外婆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就差给大队长跪下了,硬是把大队长感动得老泪纵横,他破例给了外婆二十斤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