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有故事的石头(散文)

精品 【流年】有故事的石头(散文)


作者:虞臣 布衣,483.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3发表时间:2024-02-16 14:57:55

很难形容第一次见到赭石砚时的那份惊愕。
   那年清明节,我随研究会同仁前往虞山西簏拜谒黄公望墓,尔后瞻仰黄公望纪念馆。在那里见到了赭石,见到了赭石砚,认识了赭石砚制作大师宗洪兴。纪念馆不大的门厅,便是大师的工作室。墙边,桌底,天井,角角落落都码着大大小小的毛坯。大师说,大部分石料放在家里,开石工具在家,粗加工也是在家完成的。
   当然,只以为这些就是普通黄石,而且是不值钱的烂黄石。儿时耳闻目睹,石头主要用作造房垒宅脚(又名石脚),农家理应选购方正坚硬大小相宜的块石,都是极普通的沉积岩,坚硬是天然的,形态与开采因素相关。农家还有一些禁忌,造屋绝不能用青石(即龟纹石,又名风化石,俗称石灰岩),也不用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头。花岗岩也基本不为民用,或者说普通百姓所用。其特征明显,浅红或灰白的基质中有明显的粒状或片麻状杂斑,质地稳定坚硬,寻常所见都是条石,或由石场加工成器,如磨盘,石臼,练功用的石锁……哦,铁路道砟也是花岗岩。这种烂黄石,只能充当路基。
   大师说,石跟石差远了,你看它色泽暗红,结构细腻,软硬恰到好处,只产于虞山而非遍布虞山,只在很小区域内觅得见。大师说的是方言,赭,相当于第一声“租”,又带入声的短促感。赭石?硬邦邦的石头因沾了文雅之气而变得神奇。
   后读浦仲诚散文《巫相冈发现记》,文中记录了一段种豆得瓜的往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浦仲诚为研究地方文化,自小石洞上行寻找优质赭石,本意找石头,不料有了意外大收获——在近山顶密林深处人迹罕至的茅草荆棘间,发现了大片摩崖石刻,其中一块刻有钟鼎体“巫相冈”大字。巫咸生于商代中期,是以筮草占卜的创始人,最早的天文学家,生活年代远早于向来被认为吴文化鼻祖的泰伯。巫咸与儿子巫贤先后为商王朝宰相。由于墓葬淹没,墓址失记,至今,关于巫咸里籍及归宿地始终纷争不断。当年信息不畅,难于与人交流。后来苏州常熟两级专家来此考古,大致认为,文章古碑早在宋代被发现,官方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纪念活动,乃修墓立碑,且在石壁刻石作记。现在虞山西簏矗立的三个石像,右边这位便是巫咸。占卜与绘画艺术还沾一点边呢,或者说有些共性,它们都神秘而不可预知,是生活与世俗的人为抽离。
   今年3月,中纪委网以《赭石无声,历久弥臻》为标题,视频报道从非遗里挖掘清廉,角度倒也别致,不过我们读到的依然是宗洪兴大师与赭石砚。之前几年,还有一部微电影《赭》,讲一位台湾色彩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偶然间得知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以家乡虞山赭石创作山水画的故事,于是来常熟寻访赭石,从而获得创作灵感的故事。本质上是个寻根故事,赭石砚只是一介道具,承载乡愁的载体而已。至于它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都退到银幕后。大师反而成了配角,形象当然美化了。镜头中风景过于唯美,大师穿着过于体面,工场过于诗意。而现实,远非如此。
   我曾耐心观摩过大师加工一方真正的“虞山砚”,因为它的图案就是虞山。这只能算常规砚台,长不过二十厘米,宽约十三厘米,色泽橙黄偏粉红。石料呈长方,砚侧砚面初步打磨过,轮廓比较圆润。大师先在砚额一端用铅笔画好图案,左边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上有石有树有建筑物;右边是九层方塔,背景是虞山城墙。把剑门奇石、西城楼阁、辛峰夕照、方塔怀古、维摩旭日等景致糅合在一起,介于概括与具象,形似与神似,写实与写意之间。
   大师手边摊着一堆工具,主要是凿子,凿头大小粗细形状各各不同。榔头也大小不等,木质、橡胶质、铁质均有。大师先在外围开出一条界线,为凸显浮雕,线外部分将来要削低。接着,凿出图案的大线条,随着线条走向,他手中的凿子不时变换着角度,缓慢吃进。他解释,雕石跟雕木看似相近,实际上大不一样。木头韧性好,用力些无妨,一凿到底没事;而石头很脆,不能使蛮力,也难于一凿到底。为了掌控力度,手腕反过来将凿头转向身体,持凿的左手以腕力与指力轻轻推住,吸收一部分锤击力量,一旦爆掉一块等于前功尽弃。最后进入细节部分,大师更是全神贯注小心翼翼,使用工具更精致,用力更轻柔。每进一凿,吹去粉尘,凑眼前端详一会儿。是查看效果,还是琢磨下一凿怎么走?总之愈是细微处愈发谨慎。
   大师说,砚额是整个砚台最出彩的部分,也最容易出差错。如果塔角缺了一块,凤凰脖子少了一羽毛,古琴断了一根弦……大师绝对不敢将就,磨平了重来。所以砚额要先做,再做其它部位,砚池、砚堂、砚底……就像模特“开相”得先画眼睛。砚是绘画与雕刻艺术的结合体,其审美与收藏价值远甚于实用价值。为了突出九层方塔的高度,砚额左边下沉,砚岗线下弯,大师别出心裁又在砚池右边加了一泓泉水,整体获得了平衡。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处理,最能体现大师的品位修养。这方虞山赭石砚曾获得苏州工艺创意大奖。
   砚是文房四宝之一,素有“以方为贵”之说,方有丁方、长方,圆有正圆、椭圆,在工艺品中更多的随形杂型。为什么?这得从选材说起。
   中国画又名水墨画,发轫之初是不用其它色彩的。为了增强表现力,画家便尝试将淡彩引入单调的水墨中,最早在唐代,盛行于元代。而作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无疑是浅绛山水的杰出代表。浅绛山水以全墨为主状物构形,略施淡彩。《芥子园画传》载:“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用赭笔钩出大概。”
   绛,本意是一种草,谓之绛草或紫草,《尔雅》述“可以染食”,大概起初用作花色食品的天然染材,后来才推广到布料染色。就字面意思,绛表示大赤,与赭有些不同。但均为暖色,属同一色系,且色彩的细微差别非有限的汉字所能精准表达。
   那时还没化工,天然颜料就地取材,黄公望选择了家乡的赭石。他不会马上想到做一方砚台吧?估计他随手找了几块石头,表面浇上水,用小石头去磨,水变成了红色泥浆,蘸上画笔。后来大概觉得这样不便也不雅,请石匠做成砚台带身边。砚是赭石,墨也是赭石,俗称赭石棒、磨棒、墨棒。开始着眼实用,比较粗粝,后来渐渐趋向精致,与画家身份匹配。台湾故宫博物院同时收藏着黄公望当年用过的赭石砚,比之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实在鲜为人知。
   赭石在某些地方又称红石,那是由于石头中富含三氧化二铁。赭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还有青蓝灰等色。即便狭义的赭也有细微差别,因为采集地点不同,内在成分不同,裸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年代不同。赭石还是一味药,性苦涩寒,有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之效,药性药效收录于李时珍《本草纲目》。
   自元代至今,虞山赭石一直是浅绛山水的用色标配,并非沾了名人名画的光,而是赭石乃虞山独有。有说,黄公望墓周边赭石最佳,似乎冥冥之间的巧合,那是杜撰。大师说,最好的赭石在小石洞附近,洞内的石头尤佳。如今,洞口封锁,地表的赭石几乎绝迹,找一块色彩、硬度、纹路、大小都合适的砚材可谓难之又难。
   宗洪兴大师出身虞山脚下西门外程家桥,十三岁随父学艺。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石匠,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终年与石头打交道,以石为材,制作桥堤护栏、石碑、石狮、石牌坊、石华表、石鼓墩、石桌凳……其中常熟烈士陵园的纪念塔就是大师当年的杰作。大师早年兼做赭石砚,名声在外,慕名求购者甚众,大多是书画家。为满足客户要求,大师还从原产地买来石料,制作端砚和歙砚。由于制作精美,客户买回去以后舍不得用,文具成了藏品。不用砚就不画了?那些加工过程中留下的边角碎屑,打磨产生的粉尘都是宝贝,成为上等的颜料。干碾,就是把赭石磨成石粉,蘸水使用;水碾,将石粉浸泡反复过滤,装入容器,可直接使用。我去采访这天,苏州国画颜料厂厂长仇庆年上门求购赭石尾料,装了两大袋子,他很兴奋,说这些能做成好多锡管颜料,够使用一阵子了。
   赭石砚的使用跟普通砚台不一样,因为砚台与墨棒都是颜料。置水于砚堂,用赭石棒碾磨,在石与石的摩挲间,水变成了颜料。日久,砚堂也被磨损磨穿,为了延长使用期,大师选用质地偏硬的赭石做砚,偏软的做墨棒。赭石是沉积岩,天然纹路成片状。制作砚台需顺横纹,而魔棒用竖纹,否则不耐磨且容易断裂。大师反复强调纹路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物理性。他还做过大小不同的赭石狮子,我见过其中一对做桌面摆件的狮子踩绣球,大小形态高度对称,彼此就像镜子里的影像。大师说,最难的地方在哪里?獠牙,须得竖纹,断了再粘上去是艺术的重大缺憾。
   柜台里摆的陈列品比较普通,珍稀品藏在里屋,尤其是随形杂型的孤品。大师每寻得一块石头,并不急于动手,随随便便把它剪裁成或方或圆的普通式样。他反复琢磨,巧妙构思,既充分发挥原材本身的价值,又在平凡中找到非凡。这跟玉雕、根雕、核雕等以自然形态加人为雕琢的艺术有相通之处,不过根雕比较抽象夸张,玉雕、核雕比较繁复,而赭石砚兼顾实用性,在简与繁之间达到平衡。
   所谓杂形,就是很难说清什么形状,有的像茶壶,有的像葫芦,有的似腰果,有的似古琴……
   布袋和尚造型砚,上窄下宽。头部是砚额,左手持法器,右手提着布袋,双腿盘坐,构成封闭的砚边。而硕大的肚子,恰好是砚堂。抵近细观,头部尤为精致,耳朵长而厚实,眉眼笑眯眯,嘴角上翘,憨态可掬,脸部表情生动。
   再说那方琴砚,整个砚面呈古琴状。砚额正中排七根琴弦,两边对称饰以祥云,七点弦脚在底边,中间砚堂部分虚空。神奇的是,七根弦不是并列的,略呈辐射状,从一侧透视,暗中似有气数隔空衔接。虞山琴派历来誉为“古音正宗”,看着这一方琴砚,似有清冷之音从旷远处隐隐飘来。
   这大半辈子,大师做过多少赭石砚?他说不怎么多,一方小砚动辄三五天。慢工出细活,他做得最多的是动物与花草图案,有凤凰、生肖动物,有牡丹、荷花……图案都是他自己创作的。常规尺寸在二十至三十厘米,偶有握不盈寸的迷你型把玩之物。大师曾寻得一块百斤巨石,品相好硬度足,石质致密细腻,呈深咖啡色。大师将它制作成一方“双龙抢珠”巨砚,龙头在砚额,身子在两边,龙尾在底边。龙头不惜工本精雕细琢,身尾化繁为简,虚实相间。为了增加表现力,砚边比一般砚宽大,砚堂小而浅,整体感厚重。此乃砚中重器,可遇而不可求,成品八十多斤,最终为一收藏家所收藏。
   大师年过古稀,满头白发,精气神依然很足。从举手投足到言谈交流,他由内而外沉淀的大师气质,非普通工匠所具。是否想过,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居然来自一双粗糙无比的大手?在这一行,如果宗洪兴说第二,谁人敢说第一?赭石是有故事的石头,赭石砚是有故事的工艺,宗洪兴是有故事的大师。
   艺术需要传人,大师带了许多徒弟,其中有两位徒弟颇有建树,一位是亲生儿子宗永忠,正当职业外兼职制砚。另一位是我们黄公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剑锋,这家伙有些鬼才,既是书画家,又是从事装潢的能工巧匠,他十五岁便拜宗洪兴为师做赭石砚。接下来,我将专门采写这位大师的高足。

共 4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介绍了赭石砚和赭石砚的制作。赭石砚是名砚之一,它所用的原料石材产于虞山黄公望墓附近。虞山最早人文记载可追溯的商朝,宋代就发现了“商相巫咸冢”古碑。虞山赭石砚的特色是,用同样的赭石棒研磨,磨损下来的砚台就是赭石颜料。山文章详细记录了制砚大师宗洪兴的制砚过程,制砚不但要有一定的技艺,还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制砚师是不用笔墨作画的艺术家,虽然一双粗糙大手使用的是铁制工具,做出来是不亚于名画家的艺术品。砚台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用品,发展至今已经成了可收藏的宝贵艺术品,愿这门中国独有的传统工艺继续发扬广大。【编辑:秀针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2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2-16 15:07:44
  老师介绍的虞山赭石砚让人长知识了。以前只见过赭石砚,原来赭石砚通过研磨还可以当做颜料使用。老师的文章一贯谈古论今,令人眼界大开,好文章,值得拜读!祝新春愉快!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2-22 22:10:5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