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 张灯结彩闹元宵(散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我们华夏大地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家乡闹元宵已是人们一年来最红火的节日活动。我的家乡就是古都邯郸东部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县城,被誉为邯郸的东方明珠。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形成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关于其起源主要有:其一为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其二为佛教起源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 。其三为道教“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闹”,是元宵节主题,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传统民俗表演,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汤圆”也称“元宵”,是节令食物,寓意团圆美满的美好期许。祈福,是节日重要的文化主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元宵节,已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的凸显与正月初一“岁首”有密切关系 ;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 。2008年6月,元宵节这一中国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在外奔波,都无缘观赏元宵节。为此今年(2023年)我如约而来。
还不到下午五点钟,我就赶到了县城中心的“世纪文化广场”。广场上早已聚积了许多观赏的人。阴天蔽日,北风嗖嗖……虽已到了春季,但仍有残冬的寒冷。北风打在脸上,顿觉一阵阵微疼。看,那些放风筝的孩子、中年人和老翁,情趣是那样高涨。那些黑的、白的、红的、绿的,各种各样的风筝,或高或低在空中飞舞着。
这时,一个巨大的黑布把天空严严实实地罩住。那空中的风筝变得模糊了,那周围的楼群也变得模糊了。
那块黑布遮住了十五的月亮,我猜想那黑布中的月亮一定是那样圆、那样亮。
广场南端的广电大楼的墙式巨型电视开始播放了,人群似潮水般的向这边涌来。紧接着县城街道和广场的彩灯都亮了,那无数盏灯光把广场照得如同白昼。举目仰望那黑灰色的天空中,不时有烟花怒放,那些“天女散花”、“吉庆有余”的烟花使空中忽明忽暗,那阵阵节日的礼炮也不时地爆响在空中。望此情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火树银花不夜天”。
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着。有穿着漂亮衣服的顽童,有怀抱婴儿的少妇,也有西装革履的小伙,还有拄着拐杖的老者。他们个个脸上带着节日的微笑,用欢乐传播着人间的情感。
广场的西边便是凤凰山,民间传说我们这个小县城就是凤凰城,城中有个凤凰山,那美丽的金凤凰就在此山安营扎寨繁殖后代,从此凤城就出了好几个官居一品的大官。
也有的说,中国农大的金凤凰飞到这个小县城,为我们治贫治碱。为了纪念他们的业绩,特在世纪文化广场西侧,支漳河东岸边修建了凤凰山。
我登到了凤凰山顶,居高俯视着广场。那黑压压一片片人群在汇聚着,飘动着,若大的一个广场,此时已变得窄小了,拥挤了。一阵阵锣鼓声从广场北面传来,广场上的人流又哗的一下涌到了北边。这里的交通局秧歌队伴着锣鼓声扭得正欢,一个个优美的造型、一个个队形变换,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广场的东边也热闹起来,这便是老干部局的老年秧歌队正在表演着。四周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在音乐的感召下,尽情地扭呀跳呀,那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脸上笑得像朵花。她们是在追寻昔日失去的岁月,是在重温年轻时的梦幻?
我再也经不住这热闹的诱惑,便从凤凰山上冲了下来,加入了广场上那庞大的人流中。
南边又响起了那诱人的锣鼓声,我随着人流向南奔去。走近一看,这是最爱看的玩艺,那“跑驴儿”、“划旱船”、“抬花轿”的人们扮演的维妙维肖。“跑驴儿”的真是演活了,一会儿驴失前蹄卧在地上不能站起,急得赶驴的老汉满头是汗,手中的鞭子直往他身上抽,一会儿又撒脚奔跑,把老汉远远地丢在身后……“划旱船”、“抬花轿”的人们表演得更是精彩,那掌声和喝彩声在广场上空飘荡着。
这时,一阵高亢的锣鼓声在广场东边的街道上响起。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声:玩龙灯的来了。人们听到喊声哗地一下涌到街道上,踩得这柏油路面直晃荡。四条龙在舞龙人的上空翻飞着,一会儿是“龙归海”,一会儿是“龙腾空”,那龙舞得是那么逼真,仿佛是四条真龙腾飞在空中。
我猛然顿悟:这四条龙不就象征着凤城的四个龙头企业,在新的一年富强昌盛,充满生机。
看,那个骑在父亲脖子上的顽童,一脸的微笑。但他还不满足,嘴里不停地说:“爸,再高些。”年轻的父亲只得掂起了脚尖。“儿子,不能再高了,再高咱爷俩就上天啦!”
这热闹的元宵节,让我倍感家乡的“乡愁”和“乡情”。望着一张张春风满面、笑容可掬的脸庞,使我想起了解小东的“咱们老百姓,今个是真高兴”的歌曲。是啊!在这充满欢乐的节日里,全县四十五万人民笑了,哺育我们的这片热土笑了,就连主宰万物的上苍也笑了,一切都陶醉在欢笑之中。
几多常识知根苗。
烟火人间观烟火,
妖娆无处不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