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咵媳妇(小说)

精品 【流年】咵媳妇(小说)


作者:秀针河 童生,771.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9发表时间:2024-02-24 16:13:32

【流年】咵媳妇(小说)
   秀水河畔的常各庄解放前是这一带有名的富裕村庄,土改时候,被划为地主富农成分的人家几十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地富村”。成分不好的人家多,光棍自然就多,尽管这些人家也有日子过得去的家庭。
   村里的“老哈”就是其中之一。
   老哈姓蒋,和当过中国几十年老大,后来逃到台湾的那位同姓。按照习惯,人们互相称呼的时候,把姓氏前面加一个字,年轻的加一个“小”字,年纪大点的加一个“老”字,“小张、小王”或者“老张、老王”。蒋姓人家的人不喜欢被人叫成“老蒋”,除非生产队记工分,村里人没有直呼大名的习惯,不喜欢被人称为“老蒋”,大家就一直叫他乳名“老哈”。
   说起老哈这个乳名也有些来历。首先这个“老”字并不是年老的意思,当地人习惯把最末生的孩子称为“老”,比如“老胖”“老石头”“老疙瘩”等等。生老哈的时候,正赶上寒冬腊月,接生婆一面接生一面埋怨:“你们家太冷了,弄得我一个劲地哈手。”他爸听接生婆这样说,顺势就给孩子起名“老哈”。后来村里人知道人家不愿意被称为“老蒋”,就总是喊他的乳名“老哈”,一直被叫到死。
   长大后,老哈长得虎背熊腰,一副健壮的体魄,干农活各方面都是一把好手。不过他相貌有些丑陋,一副赤红脸,和关老爷一样,却没有关老爷的卧蚕眉丹凤眼。他长了个蒜头鼻子,眼睛有点凹陷,几缕黄头发。尽管其貌不扬,他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却是数一数二。他父亲早逝,只有老母亲和他一块生活。他有哥哥、姐姐,年龄都比他大好些,早年他哥哥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后来姐姐也嫁到了北京。母亲年龄大了之后,被哥哥、姐姐接到北京养老,家里只剩下他独自一人。他们家是富农成分,土改时房子没有被没收,家里依然住着祖上留下的五间大瓦房里。房子前有一亩多大的院落,老哈勤奋,把一亩多院子都种上小麦,收下的麦子足够他吃上一年。他几乎天天吃白面,这在家家户户离不开瓜菜代的年代,村里几乎绝无仅有。没有现金收入,哥哥、姐姐时常接济他,花钱也不用紧打算盘。
   尽管各方面都好,只因为他背了个“富农成分”,到了三十岁左右,依然是光棍一人。他自己有个解嘲的口头语:“不愁吃不愁喝,只愁没人焐被窝。”
  
   二
   若说出来打工,应该是山东人最早。山东人自古能吃苦耐劳,什么苦重活都不在话下。70年代中期,还没有现在这样多的建筑工地,山东人出来干活,给村里人推土垫地基。常各庄也来了一群推土的山东老客,为了解决住宿,村里就让这些推土的民工住在只有一个人的老哈家里。老哈生性厚道,他见这些山东民工每天顶星星披月亮地受苦受累,吃的饭只有窝头咸菜,他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有时候他就拿出白面,给大家改善一顿伙食。
   山东人最讲义气,从来都是知恩图报。大家看老哈这样照顾他们,也想帮帮他。别的忙帮不上,老哈最缺的是老婆,于是大家开始给他张罗对象。当年京津一带算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山东还相对贫困,他们从山东潍坊给老哈介绍了一个对象,让村里人第一次听说了山东“潍坊”这个地区。
   给老哈介绍的对象名叫陶淑荣,比老哈小十来岁,只有二十多岁年龄。两个人见面,了解了老哈家里的情况后,陶淑荣毫不犹疑地答应下来。两个人领证结婚,老哈终于结束了光棍一人的日子。
   京津一带人习惯称山东人为“山东咵子”,老哈的媳妇被村里人称为“咵媳妇”。咵媳妇和老哈结婚后,立刻显出山东人的吃苦耐劳和会过日子。
   当时还在吃生产队大锅饭,粮食由生产队统一分配,吃菜生产队却解决不了。为了让村民们能有口菜拌着掺了糠麸的主食下咽,村里不顾上级一再要求“割资本主义尾巴”,依然给大家留了个“尾巴根”,每家分了几个菜畦,让大家自种自吃。当年还没有塑料大棚,春夏期间,大家种些应季蔬菜,到了初秋,都统一种上大白菜。当时有句俗话“白菜半年粮”。大白菜是最容易丰收的蔬菜,每年各家各户都挖上菜窖,把大白菜储存在里面,当作整个过冬的蔬菜。白菜多了,大家也就不再珍惜,砍白菜的时候,把那些老帮老叶都遗弃在菜畦里。
   咵媳妇陶淑荣却和大家不一样,砍菜的时候,她怕白菜掉叶,找来红薯藤先把白菜捆上几道,然后再砍白菜。村里人笑话她,是过穷日子穷怕了。然而等到春天,就看出陶淑荣做法的好处了。春季是蔬菜最短缺的时候,这时候长在地里能吃的只有小葱,大家只好每天啃咸菜。陶淑荣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却能让大白菜吃到麦收,直到各种青菜都上市了才把白菜吃完。
   陶淑荣不但会过日子,去生产队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全国各地农活各有各的干法,潍坊干农活肯定和本地不一样,但是陶淑荣很快适应了本地的农活路数,把各种农活干得又快又好。到评工分的时候,全生产队的社员一致同意,给她妇女劳力的最高工分。
  
   三
   老哈搞了个又勤快又会过日子的咵媳妇,让全村人都十分羡慕。村里的光棍儿众多,都想找个媳妇,于是纷纷找到老哈家里,让陶淑荣从老家给介绍对象。
   蒋家在常各庄是个小姓,全村只有三四户人家,常各庄最大的姓氏是“常”姓。常万来家里成分也不好,和老哈同一个生产队,他自然也搞不上媳妇打光棍。看到老哈说上了咵媳妇,常万来就经常往老哈家里跑,目的不言而喻,想让陶淑荣从老家给介绍个对象。
   常万来可不像老哈这般相貌,他长得仪表堂堂,是村里的“美男子”,就是因为成分不好才娶不上媳妇。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拨乱反正,成分已经不再是问题,只是常万来年龄也到了三十来岁,这个年龄找对象,在农村已经是挑水的回头——过了井(景)了。陶淑荣见他挺诚恳的,相貌又好,就把自己的堂妹介绍给他。堂妹比常万来也小十来岁。
   陶淑荣嫁给老哈,进门后无公无婆,老哈处处听她的,日子自然过得舒心。常万来家里父母俱在,又是老户人家,娶来媳妇总是按老礼法要求。比如说“站门板”。公婆在屋子里,媳妇要靠门板站着,决不能坐下。公婆想抽烟媳妇要给装烟袋、点火,公婆想喝水要马上倒水。吃饭的时候,公婆坐在炕里头,吃一碗媳妇给盛一碗。公婆吃完了,不管媳妇是否吃饱,要马上收拾饭桌,若是媳妇先吃饱也决不能放下碗筷,要等到公婆吃完。公婆讲老礼也就罢了,常万来在这方面还特别“孝顺”,只要公婆不满意,他马上呵斥媳妇。开始时是呵斥,后来发展到拳脚相加。堂妹经常来陶淑荣这里哭诉,陶淑荣找到常万来,常万来一改以前恭顺的态度:“我的老婆,想怎样管教就怎样管教,别人干涉不着!”
   后来堂妹生了个女儿。当时计划生育只让生一个孩子,这更触了常家的逆鳞,让堂妹在婆家倍加受气。毕竟已经不是封建时代,堂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只好跑回娘家,并且写信提出离婚。
   堂妹提出离婚,常家却找到陶淑荣这位介绍人,说离婚可以,但是要退回结婚时给的八百块彩礼钱。这真是天下奇闻,结婚后已经生了孩子,离婚时却要讨回结婚时的彩礼钱。堂妹的娘家自然不会退钱。
   堂妹家不肯退还彩礼,常家就找陶淑玲这个介绍人来讨要。
   这天,常万来正好在街上遇到陶淑荣,开口就讨要彩礼钱,陶淑荣和他争执起来。没争执几句,常万来上前揪住陶淑荣的头发拳脚相加。打架陶淑荣自然不是常万来的对手,她拼命喊叫,把老哈喊了出来。老哈自小没和人打过架,来了也不敢和常万来动手,只好死死护住老婆。躲避殴打时两个人同时摔倒在地上,老哈趴在老婆身上,替老婆抵挡常万来的殴打。这时候常万来的老妈也出来了,她见儿子和陶淑荣两口子打架,立刻回家拿来一把剪刀,揪住陶淑荣的头发,几下就给陶淑荣剪了个“黑帮头”。后来出来很多村民,才把两家人拉扯开。
   蒋家在常各庄是小门小户,挨了欺负也只能忍下一口气。
   常家人把老哈两口子打了一顿不算,还把一岁多的女儿送到老哈家里,说是常万来带着个孩子,将来不好再找对象,让他们把女孩儿给堂妹送去。
   陶淑荣自己已经生了儿子。她知道堂妹带着一个孩子,同样难找婆家。她没有听常家的话,和老哈商量后,把小外甥女养在自己家里,一直养大成人。
  
   四
   80年代初期,全国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老哈又有一身种地的好本事,再加上有个能干的媳妇,立刻把分到手的几亩土地整理得花园一样,产量比任何一家都高。
   陶淑荣却把目光从土地上移了开来。
   她算计,靠着几亩土地,全家吃个肚圆没问题,要想发家,就要去做生意。做什么生意呢?她没有经验手里又没本钱,想来想去,她想起村里人都说她蒸的馒头好吃,对,就去卖馒头。
   他让老哈把家里的小麦磨成面粉,蒸出大锅的馒头拿到集市上去卖。当然,做生意不可能一帆风顺,第一个集日,他们只卖出去三个馒头,惹得村里人一片嘲笑,说他们想钱想疯了。
   陶淑荣并不气馁,她让老哈在集市上售卖,自己拿着馒头去机关、学校食堂联系,让大家先尝尝山东馒头的味道。山东的戗面馒头非常有名,大家品尝后纷纷叫好。那些食堂每天蒸馒头费时费力,现在有送上门的现成馒头,口感又非常好,大家纷纷订货。从此后,他们蒸出来的馒头不用在街头零售,直接送到各个食堂。
   他们第一个生意成功了。
   手里有了本钱,陶淑荣不满意低利润的卖馒头生意,她准备向餐饮业进军。
   她在镇上租了几间门脸房,花钱整理出后厨和餐厅,又回老家请来厨师,起名“老哈饭店”,开始正式营业。京津一带饭店原来经营的都是“鲁菜”,山东菜特别符合本地老百姓的口味。饭店开业后,立刻顾客盈门,不几年时间,饭店越开越大。陶淑荣不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小镇上,她在县城又开了一家更大的饭店。
   凭着陶淑荣的勤奋和精细的管理,她的饭店越开越大,不但在县城里,在大城市也建立分店。后来她成立了“老哈餐饮集团”,自己成了一个集团公司的大老板。
   一辈子窝囊的老哈娶了个能干的“咵媳妇”,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村里人人羡慕。不过有一句古话“人的命,天注定”,就在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老哈却得了不治之症。陶淑荣不怕花钱,把老哈送到大城市最好的医院,无奈再好的医院也是“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他只能撒手归西。临死前,他拉住陶淑荣的手,只说了一句话:“这辈子有你这样的老婆,活值了。”
  
   五
   常万来的女儿一直由陶淑荣夫妇俩给抚养大,常家从不过问。陶淑荣夫妇俩供应她上小学、中学直到考上大学,后来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常万来离婚后,大家都清楚他们家和如何和老哈夫妇闹矛盾。尽管平时没人评论是非,老百姓的心里却都有一杆秤,谁是谁非自有定论,再也没人给常万来介绍对象。他爹妈死后,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过日子。眼看他逐渐老去,想作为贫困户让国家给养起来,他又不够条件,因为他还有个亲生女儿。女儿和他碰面从不搭理他,自小只管老哈和陶淑荣叫爸叫妈。
   陶淑荣等女儿参加工作后,就慢慢劝解女儿,无论如何常万来也是她的亲生父亲,赡养父亲是应该的。在陶淑荣的劝解下,女儿答应每月给常万来一些生活费,不过让别人给送去,她不愿和他直接见面。常万来的生活费用这才有了着落。
   陶淑荣再回常各庄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她竟是如此美貌的女人。以前在村里拼搏的时候,不用说化妆打扮,她连整齐点的衣服都很少穿。现在事业成功了,她的衣着打扮自然会上档次。走在常各庄的街道上,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再也不是原来邋邋遢遢是咵媳妇。
  
   六
   陶淑荣卧室的床头,摆着一幅老哈的遗像,她经常看着遗像发呆。儿子似乎想探知她的心意,劝解她说:“老妈,我爸已经死去这些年,您不必再这样孤独下去,给我找个后爹吧,我绝不反对。”
   陶淑荣苦笑了一下说:“你爸爸这辈子虽然窝窝囊囊,但是对我却是百般呵护、百依百顺。我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辈子绝不另嫁,这才是山东人、潍坊人的性格!”
  

共 4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咵,是山东方言,咵媳妇在文中被赋予一层特殊的含义。出身不好的老哈娶了潍坊女人陶淑荣为妻,在陶淑荣地扶持与努力下,最后发家致富。讲述了贫贱夫妻摆脱命运束缚,忍辱负重、努力奋斗的逆袭故事。小说着重塑造了陶淑荣这个人物形象,她带着山东人特有的品性出现在老哈的生命中。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陶淑荣不仅帮老哈传递了香火,还让其原本暗淡的生活变得红红火火。陶淑荣勤劳节俭,更会精打细算,并且不按于现状,具有商业头脑,一步步发展成为连锁店,让家庭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励志的一篇小说,解读婚姻的秘诀和生活的真相,非常振奋人心,陶淑荣让我们看到希望,升腾起奋斗的希望。小说取材不落俗套,构架合理,主旨向上,一篇佳作,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2-24 18:27:08
  感谢青鸟老师的编辑和点评。人生有各种活法,就看你是否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敢于拼搏闯荡,当代中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看那些出名的大款企业家,都是从小人物开始,一点点奋斗出来的。再次感谢,祝新正愉快!握手!
2 楼        文友:清鸟        2024-02-25 00:26:17
  作为土生土长的潍坊人,我深感荣幸先睹为快这篇好文,不得不说陶淑荣给潍坊人争脸了,她是潍坊人的骄傲,定当以她为榜样,好好生活。这篇文读来亲切且有共鸣感,感谢付大哥分享,祝元宵节快乐!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2-26 16:59: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