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饭票(散文)
提起饭票,也许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认识或不知道了。而在我上学的时候,却正是实行用饭票的鼎盛时期。
那是个贫穷落后的饥饿年代。因为粮食短缺,各地的粮票、饭票如雨后春芛般流行开来。隐隐约约还记得,我上高中那年,学校离家比较远,报到时坐着同学的自行车刚到,老师就安排:“都先回去吧!明天再来。来时带着学费、粮食,然后到食堂换成饭票。离家远的必须住校,两个星期放假一天,中途无特殊原因不可请假。”同学一听,也不问个青红皂白,带着我骑上车子就走。因为要带粮食不方便,分手时我们约定:明天走时各自分头行事不再结伴同行。
回到家,就把学校的要求跟父亲说了。“学费倒提前给你准备了,咱家剪的绵羊毛刚卖。就是粮食,不知道带啥粮?”父亲一脸愁容,声音急促而沙哑,“小麦?玉米?或是想交啥粮交啥粮?”
我一脸茫然,脑子里空荡荡的。在那个没有电子通迅的年代,一个疏忽就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多变。没办法,我只能实话实说:“我没问,老师也没说交啥粮。”
“玉米中不?要是玉米中你带袋玉米去吧!咱家就剩下一把小麦,反正也不够。”父亲顿了顿,点支烟狠狠地抽了一口,略微显得迟疑而无耐。
“要不给人借袋小麦吧!路这么远,万一不要了,还要带回来。”母亲站在一边轻声细语地看着父亲说。
“谁知道人家要啥呢?自行车要借,粮食再借……”父亲有些犹豫,低着头和母亲小声商量。
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的难处:父亲要面子,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求人。最终,我答应父亲去试试。母亲硬着头皮低声下气给我借了辆破自行车。因为不会骑,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帮我往车子后座上抬袋玉米,然后拿绳子捆结实了,才让我小心翼翼地推着,一步一步往学校的方向走。
那时候,也不知自己从哪来的劲头,瘦小的我一路上满身大汗连人带车不知摔了多少跤。腿上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皮肉伤疼痛难忍也就算了,好在车子的主人没看见,否则非心疼得骂死我不可。所以,每一次摔倒,我都来不及擦下身上的土,就赶忙小心地重新慢慢趴起来。我竭尽全力去扶车子,可百十斤的玉米加上车子我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好在热心的路人谁见了都会停下来帮忙,二十多里的土路,我咬紧牙关走一程歇一会。就这样艰难地走了大约一半路程,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我就停下来慢慢地将车小心靠在路边一棵大杨树上,准备喘口气继续再走。
“吁——”突然,一个看上去和父亲一般大的中年大叔赶着马车缓缓停了下来,“车子没法骑或是咋回事?”车子还没停稳,他就朝着我大声问。“不是,我不会骑,推不动了。”见他问,我一时不好意思起来,低着头小声应付着却觉得脸火热般发烫。
“正好顺道,我捎你一程吧!”
大叔下了车子,走近我,问明情况后痛痛快快地说:“这离学校还有八九里路呢!我拉你到附近吧!那里到校大约里把地,多少可以省些劲。”说完,不由分说就帮我把车上的绳子解了。他先把玉米搬上驾车,再把自行车轻轻放在上面,然后又笑呵呵地催我:“上车吧,你往前坐点,扶着车子。”那亲切的语气,跟父亲平时说话一模一样。我心里暖暖的,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被动地听他安排赶紧爬上了驾车。
大叔重新坐到驾车的前面,回头见我坐稳了。驾绳轻轻往后一撩,随着一声:“驾!”那马便迈开步子,拉着驾车缓缓向前。
因为彼此坐得近,我这时才看清了这位陌生的大叔,黝黑的脸庞,遍是岁月沧桑。胡子拉碴,蓬松的头发上落满了桔杆碎屑。一身满是尘土的衣服,让人一看就是个憨厚老实的庄稼人。一路上,他边赶马车边和我说东说西。不知不觉,很快到了镇上。
大叔找片有树的空地停稳了车,把马拴在树上,又帮我卸下车子,重新把粮食装上捆好:“实在不能往里去了,那人太多。这离学校近,你慢点推啊!”他不停地安排。我赶紧掏出些钱来,还未开口,大叔看见就急了:“快走吧,给啥钱哩?俺才不要这没良心钱呢!好好念书就好了。”说完,解开马缰绳,赶起马车头也不回就走。留下我,一直目送他走了好远才回过神来。
忘了问大叔姓甚名谁,住在哪里。可即便问了,又能如何?顾及不了太多,只能续续赶路。好在路已剩下不远,坚持了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学校到了食堂。天,早已过了午饭时刻,可食堂门口仍然排着了长长的队伍。疲惫不堪的我早已忘了湿透的衣服,也忘了跟认识的同学打招呼,我只想赶紧排队交了粮食回班报到——也许见我瘦小,又大汗淋离的狼狈样,大伙不约而同地闪开一条道。收粮食的师傅也不含糊,过来帮我卸了车子一看就笑了:“唉呀!这位同学。你咋带玉米呀?我们这不收玉米!”
后面的同学听了哄堂大笑。“那咋办?”我一听傻了眼,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这次能不能先收了?下次俺带小麦来。”我带着哭腔近似哀求的语气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大家窃窃私语,队伍里开始有人帮着我说好话。
“那哪行?不是我不收,是收了我也换不来面呀!我看你还是带回去吧!换袋小麦再过来。”师傅的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听起来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正迟疑,已有同学把老师喊了过来。了解情况之后,老师把师傅远远地叫到一边,商量了许久才过来跟我说:“粮食放这,你先回班吧,一会儿我换好饭票给你送过去。”
我一阵感激,从此记住了初次相识的,我的班主任郑老师。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收粮师傅好说话,而是郑老师拿自己微薄的工资替我买了一百斤的饭票!两个星期没到,父亲就拉袋不知从哪借的小麦送到了学校。我换成了饭票还给老师,可他说什么也不承认。还能说什么呢?除了深深铭记加倍努力,那时真的无以为报。
但无论如何,我终于手里有了几沓饭票。看着这些来之不易的票票,我愈发珍惜并开始喜欢上这些印制并不精美的纸片来。而其实,学校里的饭票多种多样,色彩和面值也名有不同。最大的有伍斤的,最小的是壹两的。中间有贰斤、壹斤、半斤、贰两和贰两半的。半斤两个大馒头,壹两一碗稀饭。菜票多是钱买的,面值和钱差不多,没钱买,饭票一样当钱用。反正都是根据市场行情大致算好的,吃亏赚便宜也只能在本校用,出了校门或到了别校也就不行了。刚开始因为纸张低廉,印刷粗糙,有几个聪明的同学便开始动了歪心思。还记得那时我们班有一个叫刘程的,美术好。比葫芦画瓢看着画了几张,到领饭时厨房里的师傅竟丝毫没觉察!于是乎,其它同学也偷偷跟着画。一时间,假饭票变得越来越多。正当我蠢蠢欲动也想画几张省些饭票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也不知是哪位“大神”技术差,画得不认真或是根本不会画,全指望人多师傅忙:拿一样色的纸剪成票样以为就可以蒙混过关的,被一下子逮了个正着。这下好了,所有的事情很快败露:消息不胫而走,顿时在学校炸开了锅。通过“揭发检举,投案自首”,十多个始作俑者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校警示学习大会:在操场临时搭起的高高讲台上,先是厨房师傳讲述事发原因,经过;再由当事人低着头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悔过发言;接着各班班主任做了责任保证,最后才是校长语重心长的总结发言:“同学们,你和你的父母生在这穷乡僻壤,没啥丢人也没啥罪过。咱一不偷二不抢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顶天立地!人穷志不短嘛!咱有困难想办法解决,咋能为张小小饭票低头、折腰呢?……今后,不论你长成小草或是参天大树,咱都不能忘了爹娘忘了养你的故土!‘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咱得学会知恩报恩,小则报答你含辛茹苦的父母,大则报效我们的国家!要不然,起早贪黑上学即便上好了也是个垃圾是个废物……现在不学好,长大犯了事可不是悔过了,而是喀嚓:进监狱!或是呯呯两声:枪毙!”下面的同学听了,胆战心惊,深受感动。紧接着,掌声雷动,个个觉得得受益匪浅。
我自然感同身受,更能深深体会到贫穷时的孤独、无耐、挣扎与贪婪。所以很庆幸自己关健时刻没有迈出那一步,否则,后果真的无法想象。我不知道别人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了错如何想如何去做,但我肯定知道如果我做错父母知道了,一定会面临极其苛刻的惩戒。虽然事情很快过去并渐渐变得风平浪静无人提及,可校长那段恨铁不成钢,痛心疾首的讲话,却一直言犹在耳。如长鸣的钟声一般,在我的领空、心里,久久地回响不停。
岁月如梭,晃然如梦。不知不觉,饭票已渐渐在岁月的变迁中烟消云散,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那时的日子,那时辛酸,那时的故事,依然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忘不掉,挥之不去。每每提起,总让人战战兢兢,如梦方醒,它好像一支无形的鞭子,时不时地鞭䈚着我:
莫要蹉跎时光,辜负光阴。要心无旁骛,奋发努力,不断地砥砺前行;要心怀善良,守一副宁静博大的胸怀,努力活成一道光——时时刻刻燃烧自己,驱散黑暗,照亮他人,温暖世界……
2024,2,18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