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楚风汉韵乡情浓(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楚风汉韵乡情浓(散文)


作者:松间明月 秀才,113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54发表时间:2024-02-28 21:20:48
摘要: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楚风汉韵,风格独特,典型的荆楚文化。

楚剧,具楚风汉韵,风格独特,典型的荆楚文化。
   相对于其它剧种,楚剧与京,豫,晋,越,秦腔,二簧,河北梆子等几十种戏曲类的剧种不一样,它的声腔主要是“迓腔”,具有一种独有的悲怆感。是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九省通衢”的荆楚之地,古老而又充满生机,楚剧就发源于此,是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楚剧腔调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旧称黄孝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擅长叙事,注重唱情。剧目《葛麻》、《穆桂英休夫》、《秦香莲》等因其生活气息浓郁,长于塑造各种“小人物”的形象,百姓喜欢。
   我出生在鄂东的一个小山村,从小能接触到的戏曲就是楚剧迓腔。只要是逢年过节,就会有戏班子来塆子或是附近的“寺庙”里唱戏。我们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小毛孩子,跟着戏班子跑上跑下,帮助搬运道具,占看戏的位置。其实,真正唱的什么,我当时听不懂。记忆深刻的是元宵节玩灯时,农村有唱“灯戏”的习俗,那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尽管我听不懂,但唱戏的人在我们眼里非常了不起,不亚于现在的明星。
   据老一辈子人讲,最早的楚剧戏班自光绪年间,是邻县黄陂一个名叫艾九爹和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一个戏班只有七八个人,唱腔很少,常演的剧目也不多。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的时候,原来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辛亥革命以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
   农忙时节,爱好楚剧的长辈们,怀揣一部收音机,走到哪里听到哪里;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收音机有多大的音量,就开多大的音量,那“哦呵”的唱腔回荡在田畈的上空,飘在田野地间。以致在劳动的田间地头,无论是割谷插秧,犁田打耙;还是挑水担柴,只要乡村有人的地方,就有楚剧的那悲怆的声音。劳动间隙,一些爱好唱戏的长辈,会模仿戏台上的人一招一式地唱一段。唱得好的,大家鼓掌助威,唱得不好也没有人嫌弃,反正是娱乐,穷开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农闲时候,安静下来的男人们,将收音机搁在堂屋“春台”之上,泡上一壶粗叶茶,拿出一把竹滕躺椅,放在堂屋“八仙桌”傍,将泡好的茶杯往桌子上一放,然后躺在那把椅子上,眯着眼睛,一边听着那永远也听不闲的楚剧曲目,一边喝着那刚刚自制的粗叶茶水,悠哉乐哉。家里的女人们,则端坐一个木凳上,缝缝补补,做衣纳鞋。夫妻二人随着收音机里飘出来的旋律,一唱一合,幸福而温暖,构成一幅画面生动而温馨的图画。直到如今,我的脑海里时常会回放那美丽和谐的画面,回响起那温婉的声音,成为了我抹不掉的乡音。
   最热闹的时候,还是黄冈县但店区溢流河公社唱大戏的日子。农闲时节,秋收之后,公社组织剧团,在溢流河街上的戏台“唱大戏”。说是大,其实舞台场景布置很简单,仅有两三件道具。全公社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能去的,都可以去。听说晚上有戏,家庭主妇们,会早早准备晚餐,让全家人吃得饱饱的,收拾利落,有的拿着小板櫈、小竹凳,有的扛起长条凳,有的没有凳子,就近搬几块石头、砖头,来到戏台前面,占着中间最佳位置。大人、小孩,坐的坐,挤的挤,站的站。一些调皮野性的孩子,为了抢占看戏的制高点,他们会抢占戏台周围的高处,樟树、枫树、柳树、槐树上,枝枝丫丫,都有人站、人坐,象猴子一样,望着戏台。他们乐而忘险,静候锣声鼓响。此时,戏场外的周围,也布满了各类小吃,花生、糖果、瓜子、烟卷、麻花等等,戏台的周围成了一个小型的食品展示会。
   戏一开场,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依次响起,我们习惯称之为打“闹台”。“闹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台下观众的多与少。只要观众不太多,锣鼓就会一直在那儿敲打,以催促观众快点到场,大幕却紧闭着。往往这个时候,台下的一些急性子就开始催喊了,还有的会用乡言土语骂道“搞么裸,还不开场”。骂的急了,就有演员把头伸到幕布外,探头往下望望。台下的人趁此机会大喊:开唱呀,这多人都等着,还不开唱?如果人太少,有时候“闹台”要得半个多小时,“闹”得台下小孩又哭又闹。戏还没有开场,有的就想回家。待到台下观众人头攒动,戏幕拉开。顿时,台上的吹,拉,弹,唱,翻,打,念,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正式上演。生、旦、丑三类楚剧角色轮番上场。
   楚剧不同于其它剧种,以哭腔居多,以歌唱为主。她的歌唱,如泣如诉,千回百折,缠绵幽怨,泣诉如歌,是真正的长歌当哭。除迓腔外,还有悲腔、仙腔、成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出迓腔、西皮迓腔四种。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楚剧的悲腔,特别是悲迓,让她悲情起来,悲剧起来……。演员凭借唱腔、动作、面部表情等,模拟出非常丰富的戏曲内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唱楚剧,与唱歌不同,楚剧唱的很慢,有时几乎是一字一拖。象《四下河南》《乔麦馍赶寿》《秦香莲》这样的戏,十分精彩,表演者一句一个动作,很吸人眼睛;类似《葛麻》《百日缘》这样的剧目,热火朝天,十分给力。而有的戏却是一个人在那里不停地唱,没有明显的高潮,有时候也让人昏昏欲睡。
   有意思的是,无论你在台下是同学、师徒,还是父子、兄弟、哥嫂,亦或是夫妻、公公儿媳,只要是同台,到了戏台之上,楚剧面前一律平等。公公可拜儿媳为将帅,哥嫂可绑老父于台前。台下的尊卑长幼,到了台上就全然无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公社成立了楚剧团,我的一些爱好文艺的同学招进了戏剧团里。平时,大家都是一起玩的小伙伴,到了台上成了父子、母女、夫妻。他们唱着唱着,自我感觉不好意思,化妆后的红色脸蛋羞得更红。而台下的同学,常常借着剧情起哄,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我的一位美女同学,圆圆的脸,似银盆般;大大的眼睛,似水葡萄;白白的皮肤,脸上总是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与活力。与我们一起高中毕业后,就被选进了公社的楚剧团。是当时公社楚剧团的当家花旦,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无论是演哪本戏,演得最接近原著。她用那凄婉动情的声音,娴熟的表演技艺,演绎着戏曲中的故事。动情处,唱得让人愁肠百结;深情处,让观众感到痛彻心扉。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倾倒了一方百姓。至今,只要碰到她,我就会想起她在戏台上演绎的情景。
   楚剧之所以受老一辈子家乡人的欢迎,主要还是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很有包容性。它吸收了京、汉大戏的剧目,既能演生活小戏、现代戏,又能演宫廷大戏和武戏,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常演剧目有两百多个。我们那里唱得较多的是《秦雪梅吊孝》《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葛麻》《百日缘》《哑女告状》《白扇记》《董永卖身》《四下河南》《寻儿记》《乔麦馍赶寿》《狸猫换太子》《九件衣》《白扇记(乌金记)》《秦香莲》等。
   最动人的代表剧目《四下河南》。宋仁宗时,巴州赵炳南为谋夺家产,将其弟赵炳贵杀害。是一个贪婪的叔父杀父夺取财产,又勾结贪官逼死娘亲的故事。河南,在戏里是包青天居开封的地方,是青天有太阳的方向。戏中唱道:娘啊,见孤坟不由我泪洒衣襟,哭一声我的娘苦冤之人……。唱着唱着,一些岁数较大的观众,就开始掉泪,形成了台上台下交流互动,演员与观众同哭的情景。也正是这样的时候,老板们开始打彩,戏班主讨彩,此时的哭、此时的唱,越发显示出唱戏人的哭功和唱功,也是一个戏班讨彩的资本。
   《荞麦馍赶寿》也是楚剧传统剧目,故事流传上百年。它演绎着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世俗故事:三女儿王翠花嫁了个穷书生,母亲六十大寿,家里太穷,只能做几个荞麦馍馍当寿礼;大女儿金花、二女儿银花嫁入富贵人家,送的是豪华寿礼。母亲看了看金花、银花的寿礼,又看看翠花的寿礼,很气愤地将三女儿赶了出去;母亲家道中落后,投靠金花、银花,都被拒之门外,改投已考取功名的三女婿家时,受到翠花和三女婿热情接待;前后巨大差异,给嫌贫爱富的母亲上了一课。荞麦馍赶寿,类似的周遭,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切中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所以百唱不衰。
   在“草台”这样的地方唱戏,无论是环境气氛,还是乡里观众,楚剧的吸引力在老一辈子心里是超强的,它的艺术享受,与拥挤并存,与执着相关,与热爱相伴。深秋或冬天日的戏场,四周没有遮挡。阵阵寒风吹来,无论台上还是台下,冷得瑟瑟发抖。但只要台上在唱,台下永远都有观众。有吸着烟袋的老者,有抱着婴儿的妇人;有搂腰搭背的恋人,也有快乐的单身汉。有时唱到半夜三更,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大人们叫起睡意朦胧的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热闹的地方。
   如今,从山丘地带的大别山麓,从扬子江畔到江汉平原,楚剧剧团锐减,唱戏的人员老化,剧团的经济也困难,缺乏后人,年轻一代的观众也不怎么喜欢看,乡村再很难听到悲怆的迓腔楚剧。尤其是对楚剧的一些珍贵资料,与老一辈艺人技艺的抢救,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心扶持。
   楚风汉韵,我的乡恋,我的乡音,我美丽的乡愁。它所带来的那份美好回忆,令人难以忘怀!

共 38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楚剧,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南、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文章娓娓道来来,给我们讲述了作者家乡的地方的文化民俗活动,以及在这种楚风汉韵熏陶下的热闹景象。文章表达了故乡的情,以及对故乡唱楚剧时的怀念之情。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2-28 21:21:0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松间明月        2024-03-04 13:23:32
  谢谢陌小雨精彩编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