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乡村路(散文)
走惯柏油沥青马路,感觉相当好,平平展展,稳稳当当;再走泥结碎石公路,便讨厌硌脚;而走光滑的石板路,又生怕摔倒。可儿时的乡间土路,深一脚浅一脚,有谁还记得呢?
半个世纪前,农村大多是泥巴路,坑坑洼洼的。我家住在黄泥坪,周围阡陌纵横,犹如血管,四通八达。不过,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团糟。打赤脚时,坚硬似刀,刺得生疼,稍不留神,绊倒在地,削去指甲,鲜血直流。下雨变软,污泥稀烂,粘性十足,易打粪毒,举步维艰,难以出行。
如果没有走过当年的泥巴路,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就要改变,无法假设,我还是很现实,那些走路的感觉和经历,有时候会联系到生活的事件,并不觉得一团糟,想到泥巴路就莞尔一笑,很释然,因为生活的路,并非都是平坦的,泥巴黏住了脚,甩掉就可以,为什么跟泥巴较劲呢。
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我练就了较强本领。小小年纪,脚磨老茧,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如履平川,健步如飞。雨天路滑,并拢脚趾,特别是大拇指,紧扣在牢固处,保持平衡,行走自如。当然,先试探虚实,高高抬脚,轻轻放下,有了依靠,才转移重心。
一次穿越田埂,极为狭窄,搭满稀泥,我背着一捆柴,连人带柴,坠入水田。浑身湿透,独自坐在田野,等待帮助。可直至黄昏,也没人路过,只好强撑着,摸索着返家。父亲不问青红皂白,训斥我贪玩,天黑不落屋,拿起大扫把要打我,倒是母亲得知缘由,赶紧给我换洗衣服。
父亲的教育方式很直接,不会思考,以为揍我一顿就记住了,这就是教育。那时多么希望父亲跟我走路,他也摔倒,看看他怎么理解。多么幼稚,却也多么深刻。我始终不敢跟父亲说。
在蜿蜒土路上,的确有好玩的。不仅有人的足迹,还留下牛羊蹄印,鸡鸭鹅穿行其间,蚯蚓和蚂蚁成群结队,白妹与野兔一闪而过。荆棘丛生,花草芬芳,蛙鸣鸟叫,孩子们埋伏路旁,伺机捕捉,揪住一只,兴高采烈,小狗也欢叫不止。但蛇与老鼠出现,大家又惊恐万状。
泥巴路的风景,活泼生动,是柏油马路所不具有的。城市化不错,但把生活的情趣给弄丢了。我常常想,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那些情趣没有了,就连写作文都难。不是杞人忧天,接触的事物少,对人的生命发展,是受限的。
泥土路边,野小蒜、折耳根、野地瓜、草莓、桑葚、柑橘和桃李杏梨之类果树不少,颇饱口福。扯猪草时,这里蔓生的荠菜、蒲公英、车前草、马齿苋、鹅肠草、灰灰菜、青蒿等,亦为诱人。更不用说牧草了,我和童伴留恋不舍,玩耍后收获满满。
后来,我考学离开故乡,成为一位体面的城里人。现在,又踏着夕阳归来,乡镇和村组主干道硬化,大小车畅通无阻,过去的土路湮灭。然而,一首约翰·丹佛演唱的《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怀旧歌曲仍在手机内循环播放:
“乡村小路带我回家
到属于我的地方
……
我有一种感觉
昨天我就应该回家”
中国也有歌曲,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每当唱起,脚步就要蹦蹦跳跳,不然,那种感觉不会到来。多少人憧憬,并非讨厌城市的马路,可能反映了人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愿望吧。
在交通条件改善的今天,为什么怀念那些泥巴路?或许带给我难忘的记忆,有苦涩,也有甜蜜。人生正是这样,酸甜苦辣齐备,才叫完美。无论是何阶段,遭遇何等不幸,也勇于承受。
啊,乡村路,我自幼走过的土路,陪伴我成长,教我经风雨见世面,送我进城去。如今我已步入暮年,盼叶落归根,即使难觅往日踪迹,也不会嫌弃。我从哪里走出来,将回归何处,还是一清二楚的。
百年之后,我愿化蝶,飞抵故里消失的小路,在繁茂的花草树木间,与鸟为邻,翩翩起舞。亲密的爱人,如果有一天,你回到家乡,有精灵引路,那一定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