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东北】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三)(赏析)

编辑推荐 【东北】现代派小说技巧例析(三)(赏析) ——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


作者:卜奎老人 布衣,15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发表时间:2024-03-01 16:30:14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在表现主义小说作家中,卡夫卡是杰出的一位,它的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下面,结合它的小说,研讨一下表现主义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创新。
   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在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的社会变革的时期。哈布斯堡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彻底解体,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确立,但旧的矛盾还未得到解决,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又层出不穷,这些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这动荡年代的各种矛盾中,在新旧观念的搏击中,在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观察、认识这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对这世界的丑陋表示了无比的愤怒。
   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观察》(1913)、《判决》(1913)、《变形记》(1915)、《在流放地》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地洞》、《一场斗争的描述》等;三是生前未发表过的三部长篇小说:《城堡》、《美国》、《诉讼》。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是在他生前发表过的。国外的文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述中经常论及《变形记》,认为它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的重要性在于,深刻而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问题,譬如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譬如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时刻都有的灾难感,譬如人与人之间不能理解、沟通的孤独感等等。
   《变形记》的情节神秘离奇,它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了一个大甲虫的经历。格里高尔是一个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养家糊口。一天早晨,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此后,他就遭受了种种冷遇,这就逼使他绝食而自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虚拟的情节,从不同侧面对人们做了无情的拷问,揭示了他们隐秘的内心状态,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首先,《变形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桎梏与摧残。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成了机器的一个附属部分,高度紧张,快速运转,这种状态下,“人”已变成“非人”。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这“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他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体力过度透支;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使他孤独而自闭。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在《变形记》中,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格里高尔担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但格里高尔一朝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在《变形记》中,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也作了展示。在冷漠、沉重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分裂了、异化了。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理性等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他们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欲望)和潜意识,因此在作品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
   《城堡》是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里,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初,他进入城堡旁边的一个小村落。第二天一早他就向城堡进发,城堡分明就在前面的小山丘上,清晰可见,但是他就是怎么也不能到达城堡。后来,城堡的长官给他派来了联络人员。接着,他做了种种努力,还是见不到城堡长官。最后,他与城堡联系的一切可能性都断绝了。这部小说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这些机构的运作体制下的无数办事处和大小官吏,而K的身份,一个普通的土地丈量员,似乎在这些官僚机构的中间有永远走不尽的路。
   《城堡》以这个虚拟的事件,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百姓的象征,也是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写照。“城堡”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面对庞大的统治、压迫的力量,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地洞》的意义也是富有哲理性的,它显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条件下,面对强大的压力,弱者避之不及的窘迫状态。
  

共 25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卡夫卡的小说与他所生的时代有着密切关系,且受尼采等人的影响,其作品大多以荒诞的形象呈现出来。无论《变形记》、《城堡》,还是《地洞》皆是如此,正如他所处的荒谬的、不合乎逻辑的社会,人们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压力和无助,困苦与迷茫。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