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家乡人喝酒爱吆喝(随笔)
一部中国史,千年酒文化。
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魏,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开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直至现在,“东风吹;战鼓擂,酒桌上面谁怕谁”“市场经济要竞争,咱俩喝个中不中?”酒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彩。老家河南,准确地说豫北卫辉,历史厚重,民风纯朴,农业大县,地道的河南缩小版。笔者感同身受,家乡人聚会,绝不喝闷酒,爱吆喝,即划拳猜枚,“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要让客人喝好,主家先得喝倒”……席上气氛活跃,妙趣横生,中华民族酒文化弘扬得淋漓酣畅,不亦乐乎。
我国幅员辽阔,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由于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就形成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性。比如东北的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了孩子吊起来,原因在于东北天气寒冷,且漫长,窗户纸糊在外,一免被屋内的水蒸气熏湿,二免被缝隙钻进风吹坏;再则一年近乎半年天寒地冻的窝在家里,男人女人都无聊,因此大姑娘叼烟袋也是常态,当然在我的家乡大姑娘叼烟袋不可思议;东北为保暖,房子低,孩子摇篮吊在房梁上,不占地方同样方便,人家何乐而不为?不过,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流传甚广的东北民俗三大怪,已经渐行渐远。
笔者根在河南,深爱生我养我的河南,深爱河南的风俗民情,但是,个别外地人近似抹黑的说河南三大怪:有板凳不坐股锥(蹲)着;有衣服不穿披着;有酒不喝吆喝着,对这些人除了不屑一顾之外,还认为,此三怪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河南人的勤劳俭朴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过去,生活贫困物资匮乏,一般人家,板凳少于屁股,人们没凳可坐,坐地起身做事又不快捷,蹲就成了智慧的选择。习惯成自然,成为了河南人的标配,即使有凳,宁愿蹲在凳上而不坐者,屡见不鲜。时光荏苒,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沙发、靠椅、餐桌一应俱全走进千家万户,有凳不坐之怪早已是明日黄花,但河南乡村饭场“股锥”着,边吃边“喷”的津津有味,仍保存在老年人的记忆里。
有衣服不穿披着。河南妇女三从四德,没有披衣服的,可是男人们,鸡叫下地,天黑收工,一年四季,衣服穿穿脱脱,脱裤子放屁,啰嗦,为防老天爷变脸,出门还得带衣服,披着下地成为常态。现在,春种秋收逐步实现了现代化,新一代农民再不会有衣服不穿披着的了。和东北的风俗民情一样,随着社会发展物资丰富,河南早已经悄然改变。
不过,有酒不喝吆喝着,非但没有变,相反却被发扬光大,何故?诚如本文开宗明义,家乡人喝酒爱吆喝,是一种文化,酒文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酒是宴请宾客,亲友聚会,洗尘饯行必备佳酿,俗话无酒不成席是也。河南人热情好客,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一块坐坐,即喝酒。亲朋好友,知恩图报也如此。过去,人穷,酒是好东西,记得家乡人比喻什么东西贵,往往是“小磨香油”,殊不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州最廉价的“邙山酒”,俗称“一毛烧”,一毛钱一两,一块一斤,但那时候小磨油才八毛五一斤。因此杯中物乃待客珍品,主人舍不得喝,为此敬酒是礼仪,今非昔比,物资丰富,敬酒演变成罚酒,咱另当别论。
据记载,古人敬酒或让对方喝酒的方式是游戏,如猜谜、吟诗、抽签等,众所周知曲水流觞的典故,红楼梦中的“怡红群芳开夜宴,众人行酒猜花名”的描述,阅读经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性情豪爽嗜酒如命的李逵、张飞等人物喝酒也没有猜枚行令吆喝的,那么喝酒猜拳起源什么时候呢?有一种说法是,十九世纪日本流行“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以后传到了中国,逐渐演绎成为现在的猜枚,并有日本国立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佐证,是否如此,没必要考证,不过,可以说明,有酒不喝吆喝着,是近现代才形成的民俗风情无疑。
酒是好东西,但和任何事物一样,有利也有弊。清醒自约的酒友趋利避害,坚持做到喝酒不过量,面对“铁不铁?铁,那就别怕胃出血!”“亲不亲?亲,那就别怕打吊针!”的盛情,婉言相拒:“只要感情有,茶水也是酒;只要感情深,不喝也是亲”“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
对于开车的朋友,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应该成为酒桌上的口诀,牢记:“开车如碰杯,美酒也是敌敌畏!”
当前,反腐形势严峻复杂,“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喝得老婆掉眼泪,老婆告到纪检会,书记说,能喝不喝也不对,不喝倒掉更浪费。”“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提,啥都可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严格遵守党的八项规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酒的面前,千万不可迷失自我,否则悔之晚矣。
最后,请允许笔者提议,为阅读拙文的网民酒友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生活幸福,——干杯!
本文中应为:淋漓酣畅,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