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平遥古城——中国的华尔街(散文)
一
说起平遥,都知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有两座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座是平遥,另一座是丽江。所以,平遥也被称为是无水的丽江。这座古老的城市始建于西周周宣王时期。距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而围城的城墙始建于明朝初期,后来经过许多朝代不断的修葺和补修,到康熙四十三年的时候,又修筑了壮观的城楼,增设了敌台。
整个城墙全周长6.4公里,高十二米,把现在的平遥城分成了现代与古代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我们有幸能亲眼目睹今天的平遥古城,不得不感谢一个人,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是他,在八十年代,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奋力奔走呼号,才从改革的大刀下救下了这座古城。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这里非常穷,根本没钱拆,才保留下来。我们才有机会漫游在历经了数百年沧桑的石板路上,去寻找先人生活留下的印记。
离城墙十几米有一条护城河,这条河有十几米宽,现在水没有了,成了密密的爬山虎的天地,猛然看去像是一条绿色的河流,围绕着沉默了六百多年的城墙。城墙上有三千个垛口,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而七十二堞楼代表七十二贤人。仅从这点来说,这座古城是崇尚儒文化的,每过一段都有一个炮楼敌台,作防卫用的。在这个城外,在你未睹城内的真颜已感觉到古城的风韵,护城河外有围栏,围栏外是一条精致的人行路,路面干净整洁,路外就是一围长长的公园,走在城外刚下过雨感觉不到焱日,很好的绿化令我们神清气爽。
进入城内,北街街道并不宽,两边是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就没个喘息的余地。旧时的街道只有三四米宽,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古玩店、小吃铺拥挤地陈列在街道两边。我感觉平遥古城是中国民间工艺品的集大成者,任何城市都与这里的民间工艺的丰富性无法比拟,这座城市的居民就是把制作和买卖这些工艺品当成一种主导的产业,五一、国庆、过年、元宵这几个重要的节日,从全国各地来古城旅游的人特别多,当地居民的收入就这几天就可把一年可观的积蓄挣够,其他时间就是挣点零化钱,这也是靠山吃山,靠城吃城了。
北街上人很多,两边的店铺招牌多数是古时的风格,许多小铺没有门牌都是插的黄色的旗子上写的大大的招牌字号:有酒坊,有醋,有客栈,有冠云牛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夜暮降临下各种店铺挂在古屋檐下的一串串大红灯笼,就像秋天在城市街道花园生长的一簇簇串串红,非常的吸引人眼球。
我们徜徉古城街道上,仿佛样样所见都给你惊奇,这边看看,那边摸摸,有时间或从卖鼓的店铺处传出噼噼啪啪的鼓声,像非洲的街鼓,夹着人流声,叫卖声,让我想到《清明上河图》名画一定有声音,而且就是这种声音。从街道两边露出的一排排整齐雅致的绿瓦飞檐,雕梁画柱,我们可以想见这条街曾在历史的某一段时间的商业繁荣景象。
二
当我们来到“日升昌记”时,大家停下脚步,大掌柜自豪的一字一句的给我们解说,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可以说曾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就在这,他指着说:是中国银行的总部。日升昌票号,创立于道光四年,其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朝的经济命脉。日升昌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金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被余秋雨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后介休、太谷、祁县效仿。
在历史上大清国共有51家票号,山西有43家,平遥就有票号22家。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票号,使这座古城街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的美称,是这些票号使中国的银行有了雏形;是这些山西票号使中国的货币流通有了历史性的改革,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新型金融业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商业和金融业机体中生成。我们听着解说,默默的对这个票号的山西人充满敬意,历史上总有一些人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他们的超凡睿智就和大江流的头水,引领的不只是人民了而是历史了。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在历史转折时的某个重要的人的作用,就跟这古城的票号一样,正因为有更多的追随者和竞争者,才形成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今天的平遥古城如果只有一两家是形不成规模的,好奇的是当时中国富人好多都集中于此,所以才使这些街道形成的富商建筑群产生对人的震撼,在当时对国家的经济形成支配,在今天又通过旅游资源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北街的东面有东街,比较冷清,同学说那里是过去镖局一条街的地盘,镖局其实是民间的公安局,所以有点森严,平遥当时最有名的镖局是王正清创办的位于平遥古城南大街61号的同兴镖局。
当我们走出古城时,仿佛一身轻松,古城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古城走到今天太累了,我多么希望夜色再来的快一些让沉重的古城早早的安息,或许历史的沉重只有夜和那一弯明月才是古城的知己,而古城的繁华只能是不停地打扰古城的清休,扰乱它的安宁而已。整体看古城墙建筑就是一个大大的龟形,这也体现一种思路:龟既是沉睡的象征,说明山西人是重视内敛,不张扬,正合“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儒文化的儒商的理想;又是长寿的象征,说明富人希望子孙富贵绵长之意。
走出平遥古城,我的感慨良多,它太丰富了,我们的走马观花只能窥见其皮毛,略知一二,但这样已足以令我们震撼了,所以其成为联合国批准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平遥古城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是由完整的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完整的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这里曾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古城虽不同于紫禁城的庄严、钟鼓楼的肃穆、姑苏城的柔媚。但它的气质风韵从每一座瓮城、从每一条街道、从每一扇旧窗、从每一道雕纹彰显而出。走在明清一条街:那在街中心雄姿壮观、飞檐翘角的市楼、街道两旁那点亮的红灯笼、历史气息浓重的字号和传统风格的建筑,皆让我们的时空感仿佛穿越在辉煌的晋商时代。
三
离老屋500米的地方,就是最著名的景点——平遥县衙,导游跟我们刷卡进去参观。平遥县衙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县衙,里边设有吏、户、礼、兵、刑、工房,还有赞政厅、銮驾库等。
平遥古县衙在县城内西南政府街(旧称衙门等)西段路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两万六千余平方米。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大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等,并直延伸到南横街上。
进入衙门,看见楹联非常醒目。
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下联是“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大堂之上悬挂着“亲民堂”三个大字,也有楹联——
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下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平遥县衙这种地方我不是很感兴趣的。牢狱里有供犯人睡觉的火炕。里面阴森森的。孩子还说,这里有股阴气。最可怕是那些刑具展览,看得人触目惊心。木驴知道吗?我从莫言的小说里看到过好多清代的刑罚。比如凌迟,腰斩,头脚钉钉等等,简直惨无人道。就是不让人好好死,非要一点一点折磨,逼供。那样惨烈的刑罚得逼出多少的冤假错案啊!
平遥古城是历经了无数的风雨,然又得以幸存的历史印记。如果想和古人来个邂逅,就到平遥去吧。
这些院落仍基本保存了明清衙门的特征,气势庄严。其中大堂也叫公堂、正堂,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它是整个县衙中的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二尺余的台基地上,显得雄伟壮观。二堂在明代叫退思堂,也叫思补堂,主要是处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县办公中间临时小憩或与幕僚商议政事的地方。内堂亦称内宅,知县不但在此宿居、读书、办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开案件也在此审理。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有机的整体。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堪称皇宫缩影。
当我在迷宫似的县衙署内转了一圈后,除赞叹建筑的宏大、庄严外,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诸如“天理国法人情”“除暴安良”等牌匾上的大字了,而整个衙署透射出的是法制的健全、司法的威严,署内候庙,为祭拜两汉丞相萧河之处,这里的一幅对联倒是对人很有启发:“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四
出了县衙我们又去看了城隍庙和文庙,这两个地方的大殿、牌楼、影壁、书院、砖雕、财神像、儒家鼻祖孔子圣像简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进入平遥文庙,驻足,回首,前行,探寻,巍峨雄伟、气宇轩昂的大成殿进入眼帘,往昔的记忆也似乎离我越来越近。推开大成殿的大门,进入殿中,这里已是焕然一新。当年,这里是平遥中学的仓库,堆放着图书和杂物。而今,新塑的孔子、“四配”、“十哲”和“七十二贤人”塑像群端坐殿中,与他们目光相接,恍惚中竟觉有讲经论道之声传来,再加上杞木梁和木渣柱的传说绕耳,使得这座殿宇散发出了无比神秘的气息!文圣人孔子的君子之道、儒家之风,还在播种布施,随着时间的雨露,它将会与人类的诗意生存融为一体。
文庙以大成殿为核心,大成殿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大成”取孔子学说“集大成”之意。只有集大成,才能成为大师,所以后人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中国汉民族人中的读书者,过去以祭拜先师孔子为传统。
平遥文庙中的大成殿,历史悠久、气势恢宏、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还有着众多的民间传说。
据史书记载,大成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于金代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修,是目前全国罕见的、最早的文庙建筑。
文庙最南段是棂星门,门的左右竖下马碑,两旁俱有围墙,有“广大”、“高明”二门。棂星门外分别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形成庙前广场的氛围。
进得棂星门为文庙第一进院落,院落以泮池为主体,还有大成门5间,更衣厅在门左,斋宿所在门右,名宦祠3间在东,乡贤祠三间在西。名宦祠为古代供奉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之场所,乡贤祠为古代供奉对儒学和乡里做出重大贡献的乡绅之场所。院中为泮池,池上有拱桥。
在过去的中国社会中,由于有科举考试制度,考试可改变人生命运,所以尚文是一条理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许多人把读书放在首位,渴盼有一天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
读书,要有书院,文庙就是前庙后学,大成殿”“明伦堂”之后就是超山书院和尊经阁,左右还配有学宫。在商风浓郁的古城中,众乡贤筹措经费办起了清静有为的超山书院。
要办书院,需请名师,超山书院十数位山长都是进士出身,均为德高望重,名声在外的才俊。
首位山长梁学海为山西汾阳人士,《汾阳县志》记:“梁学海,字汇川,东陈家庄人。年少能文,横绝时辈,未弱冠即名噪远迩。道光甲午副车(副榜贡生),乙未恩科领解(解元,山西省状元)”……
名气最大的应该是第六任山长山西五台县人徐继畬。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达人,曾主持编撰《灜环志略》一书,介绍世界地理风情。他任福建巡抚,因处理一件涉外事纠纷,而被保守派弹劾,先贬职后罢官。他革职回乡,即有书院来聘请,而他没接受太原晋阳学府的邀请,自愿来平遥书院就职,说明他与平遥书院“相看两不厌”,有缘在一起。徐具有民主思想,主张“东西兼容”办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位大学校长。清华、北大是以他的教学思想起家的。
平遥超山书院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平遥中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出了不少饱学之士。如历史学家侯外庐,文学史家王瑶,都是从平遥中学走出去的。
如今文庙中还有“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着科举考试展览。古中国从隋朝以来开始以科举用人,为民间人才进入上流社会,开辟了途径,有如鯉鱼跃过龙门。龙是中华民族的崇拜,是民族的图腾,变虎成龙后会有更大的作为。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以来,为好学之士提供了进身之阶,世界上的用人考试制度也由此而来,科举是文庙纪念的一项内容,是中国古人对教育制度的一大贡献。
文庙前还有奎星楼、文昌阁,还有一道“云路天坊”,天坊两旁各有一眼井,称为外泮池。据说可让状元及第者登奎星楼,走云路,然后过泮桥祭孔,隆重而热烈。如今的游人可从云路登临南城墙观景。
文庙两旁的东西学宫现已演变为平遥会馆和“平遥大戏堂”,很是热闹。若到平遥,不妨到文庙去看看,沾一点文气,感受和思考一下古城中中国汉民族生活的文化追求。
早听说山西平遥古城,来到这里发现有这么美的古城,一个古城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集古老的文化、艺术、古玩和现代的各色酒吧咖啡屋等风情小店为一身,有机会我一定再来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