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惊蛰之变(散文)
《夏小正》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以后,自然界出现诸多变化。
一是天气变,天气变暖,气温上升,春雷始鸣,雨水增多。
二是动植物变。小虫子开始出来,“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惊蛰前后听到响雷,应当是在我国的南方,北方响雷还要过一段时间;北方即使没有响雷惊醒,天气变暖,气温逐渐上升,虫子们感受到了,也自然会开始活动,在人类眼前出现。有的花木枝上长出幼小的斑点,那是春花的胚胎,幼小的蓓蕾。
三是农民变。此前雨水少,天气寒冷,土地冻结,不便耕种。过了惊蛰,妨碍耕种的不利因素消失,耕种条件具备了,于是开始农忙春耕。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这三个变化,其实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是因,第二、第三是果。说白了,天气暖和了,随之一切都变。所谓惊蛰之变,不仅是自然界变化和人的变化,惊蛰本身就是变化的,惊蛰本身也有三变。
名称上的变化,汉景帝刘启以前,惊蛰名为启蛰,为了避讳汉景帝的“启”字,改为惊蛰。
对自然界的影响,在变化。过去人们生水平低取暖条件差,房间气温低,冬天虫子们处于隐藏或者冬眠状态,房间不会看到昆虫。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冬天取暖条件改善,房间温度高,虫子会感知到的。所以冬天无论在家里还是办公室,经常看到有虫子、蝇子出没。所以细微的、不明显的,惊蛰节令显得不那么准确了。
对人们生产生活的的影响在变小。节令的影响主要在农业。我国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国人主要以农耕为生,节令准确的严格的起作用。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受节令影响较小。农业变成基础地位,不再是主要地位,从事农耕人员人数大大缩减。现在机械化作业,为农业节约了大量劳动力。由此受惊蛰影响的行业、人数大大下降。不过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粮食的亩产量、总产量却是数倍的提高了。
万物皆变,变与不变如火车之双轨,鸟儿之双翼,不变中蕴含着变化,变化中又包含着不变。变是遵循客观规律,适时而变。惊蛰,这个节令名称足够惊醒。看惊蛰之变,如观历史长河,看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如看国家的发展道路,得到民族必将复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