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云冈石窟观佛像(散文)

精品 【东篱】云冈石窟观佛像(散文)


作者:滴善斋 秀才,238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23发表时间:2024-03-07 08:57:04
摘要: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这里,千年的石刻艺术讲述着历史的沧桑,每一尊佛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静谧而庄严,云冈石窟见证了佛教艺术的辉煌,邀请您一同感受那份古老而深邃的美。

【东篱】云冈石窟观佛像(散文)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这是在小学常识课里就读过的知识。曾经不以为然,以为无非就是洞窟里一尊尊的佛像而已。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冈石窟群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云冈石窟开凿早于龙门石窟30多年。从悬空寺转到大同市西郊,再次走进石窟艺术的宝库,颇有相见旧时友的感觉。可以说在敦煌莫高窟时对北魏至元石窟已稍有了解,但规模宏大、气魄浑厚、雕刻精湛、蔚为大观的云冈石窟群依然再次强有力地冲击着视觉神经,震撼着内心深处,激发了无限的遐想和慨叹,让我感悟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追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劳苦艰辛。
  
   二
   蓝天白云下,黄土高坡弓着沉重的脊梁,托举起一条横卧千年的石山。它历经多少大浪淘沙,才磨砺成今天的河床之砥。
   云冈石窟距离太原不远,从大同出来很快就来到了云冈石窟。下了车直奔石窟景区,景区甬道入口处首先有一尊高大的和真人媲美的古代人物雕像矗立,栩栩如生,署名昙曜。尽管我有些疑惑,但是猜想他一定与云冈石窟有关。
   原来此人叫昙曜,是复兴北魏佛教的法师。时光穿越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下令废佛,佛教一片凋零。七年后,那些废佛人相继去世,昙曜法师积极致力复兴佛教事业,自此,确定了北魏时代佛教盛行的基础。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石雕佛像和石窟内雕饰之奇伟,可谓当世之冠,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生活,更是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接着依次观看了这个凿于山壁上一公里左右长度的雕塑群,五千多尊栩栩如生佛像的石窟。要了解它,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为什么开凿云冈石窟?北魏政权的初期也就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初期主要是进行战争,占领土地,巩固政权。并没有佛教信仰。北魏征服北方地区的战争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虏掠人口和财物。即使有了佛教后,也为皇权服务,为了统治需要。北魏佛教的兴盛,始于平定凉州(北凉)。在灭北凉时,把凉州的高僧、工匠虏掠到平城,这一套都是模仿中原的。
   走进云冈,走进这千古之谜,寻找着历史的答案。曾几何时,“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牧歌,已在马蹄声中断弦,红高粱的拔节之声,亦让人格外惊悸,贱如蚁蝼的百姓忍饥号寒,避难河西。
   云冈,这片桑干河润泽的绿洲,偶然的机遇,被造山运动抛进大同盆地,汉族文化,西域艺术在这里得到融合。“灭法与复法”的较量,佛在劫难中涅槃升华。一个“马识善人”的日子,神姿粲然的释迦牟尼,翻越雄伟的喜马拉雅山雪峰,与高僧握手。以救苦救难的许诺,在云冈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安营扎寨,于是,先民们满怀的乡愁,流离的痛苦受到安顿……
   这是一卷静态的胶片,开窟造像的先民们,大胆突破宗教的清规戒律,描述佛国的故事,也融进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张弓搭箭的太子,飘逸潇洒的飞天,反弹琵琶的歌女,满面红光的酒仙。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一幅世象又一幅世象,它们被坚硬的石头定格,创造了与世人对话的可能。
   它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历史的佐证,它随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兴衰而颠簸流离。在那“长夜难眠”的日子,帝国主义分子让佛自身难保,痛苦呻吟;那场八年的战乱,珠宝流失,佛也在劫难逃。时至今日,造像空洞的眼眶,仍在向游人讲述那段悲怆的爱恨情仇。
  
   三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
   我站在云冈石窟的山门中,仰望黄土色的佛山静静地卧在我们的面前。云冈石窟是宏伟的,其宏伟就在于它是无边的救赎生灵的天界,它是高耸入云的精神家园,它是无数善男信女的天国之路。
   这里是富丽堂皇的第六窟,窟中央有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塔柱,塔柱雕刻四面佛,上面四角再有一个小塔,托于大象背上。堪称:精美绝伦。窟四壁,满是大佛,菩萨,罗汉,飞天仙女等神话想象世界的人物。这些都引发我们更多的神秘的想象力。佛陀的故事,流传千年,魅力依旧。神奇的佛的世界,每一个人物,都是足踏祥云,口吐莲花,衣冠楚楚,风韵绰约。神仙,梅花鹿,神蛇,美女所组成的花花大世界,无尽的神奇想象,丰富的艺术构思,美妙的大工匠技艺,在这里融会贯通发扬光大。
   云冈石窟保存完好,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首先是它的所在地“武周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条通道恰在内外长城之间,自汉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往来交往的必经通道。还有其独特的气候干燥,少雨别处不能比拟的先天条件。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在此建立了北魏,定都大同。从公元398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前后近百年时间才造就了世界名窟,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
  
   四
   随后往西观览了一些洞窟,大都是中小的洞窟,有些风化严重,也不乏刻划细腻、生动感人的造像。木鱼不是佛家子弟,又不入美术和古建筑之行,没有专业的研究鉴赏能力,再加上时间所限,浮光掠影,点到为止,恐怕只能见到石窟艺术的冰山一角,但无疑见证了云冈石窟这千年史迹的辉煌和沧桑。
   由于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及人为的破环,云冈石窟的毁损是颇为严重的,有些造像已面目全非。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就达1400多个。在一个窟龛前,导游指着三个空洞告诉我们:原来这里的3座佛像,现在一座在美国、一座在英国,还有一座下落不明。悲哉!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失落了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炎黄子孙心头永远的痛!
   往事越千年,云冈石窟终于熬到现代,用卓越的魅力,让世界注目。石窟门前一群游客,顶礼膜拜这颗东方文化艺术的瑰宝。走出山门,我一遍又一遍地凝视那片石山,那条石龙。相信那就是民族的尊严。
   云冈石窟之所以能创建出如此大型的、辉煌的、气势赫赫的大供佛窟,既有“石室”遗风,又有万世长存之意。至于那种大气派、大窟、大佛,以及粗犷、豪放、顶天立地、不可一世等风格,正是鲜卑人那种豪气万丈、扩地千里的气势的表现。云冈石窟,在北魏其后的六十年中,一直在继续开凿,直至迁都洛阳。
   “塞上云中古迹多,华严石窟美殊科,回车暂住留一日,走马观花未揣摩。”这是董必武先生留在云冈石窟的诗作。遗憾我来去匆匆,也来不及暂住几日,去细细地揣摩、去品读云冈石窟这部绝美的石画,但云冈石窟这首千古绝唱却会在久久地萦绕耳际。
  

共 31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云冈石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雕佛像和石窟内雕饰之奇绝,可谓当世之冠,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生活,更是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而这些佛像,也是一卷静态的胶片,他们突破宗教的清规戒律,描述佛国的故事,也融进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用石头定格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一幅世象又一副世象,同时也是历史的佐证。本文铺陈细腻,行文如流水,读罢全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妙感。在文中,我们不仅仅领略到佛像开凿者的智慧与精湛的手艺,更让我了我们能很好地了解到云冈佛像的来历与出处,有着渊源的历史沿革,以及佛像存在给社会带来的意义。文章大气脱俗,内蕴丰富,洋溢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见识独到而深刻,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可见,作者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厚的写作功底。文章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有着大爱情怀。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31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3-07 09:02:07
  读罢老师佳作,忍不住心生向往之情!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好文,湘莉拜读点赞,遥握问候,谨祝春祺,编创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3-09 22:46:42
  谢谢湘莉老师的精心编按,谢谢鼓励!祝湘莉老师越来越美丽,一切顺利!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3-07 11:20:05
  这四大石窟,我只去过龙门石窟,其雄伟壮观,令人震撼。通过老师的描述,让我了解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前世今生,令我更加神往。文章的语言,厚重不凡,感悟新颖别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拜读学习老师雅作,顺祝新年一切都好,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3-09 22:47:21
  谢谢韩格老师的欣赏和鼓励!祝老师一切顺利!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07 16:13:36
  石窟,是中国光大佛教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者所见所写石窟,本真生动,向我们传达了石窟的多方面知识,感性的,历史的,都有。令人惊叹的石窟艺术,是永不消逝的画作,时光呵护,人们保护,但愿时光也不会奈何它。文章具有专业性,读之自豪。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3-09 22:48:17
  谢谢社长的欣赏和鼓励,祝社长一切顺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