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红薯粉皮(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红薯粉皮(散文)


作者:琳达如菊 举人,41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97发表时间:2024-03-10 06:12:32


   不管脚步走得有多远,也无论离开故乡的时间有多长,在记忆的最深处,只有故乡的味道最熟悉、最醇厚、也最持久。自从离开故乡,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曾经无数次忆起故乡的一道风味美食——红薯粉皮,我是吃着红薯粉皮长大的,红薯粉皮的味道,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我的血液,我迷恋那种绵软柔滑的口感,想念那种醇香浓郁的味道,每每想起,就会不自觉齿颊生香,口舌生津,乡愁漫漶。
   红薯粉皮,顾名思义,是用红薯淀粉制作而成的粉皮,也是我儿时最常见的一道家乡的风味。究竟红薯粉皮是何时在我的家乡出现的?不知,究竟是谁最先发明制作的?也不知。但据史料记载,粉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在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多款菜类是用粉皮制作的,例如“假鳖羹”等。我想,因有了先祖发明的粉皮制作工艺作为基础,才有了家乡红薯粉皮的诞生,所以能品尝到红薯粉皮的美味,还要感谢先祖的聪明智慧。
   我走遍了这里大大小小的超市,没有看到红薯粉皮的倩影,在饭店或者小吃店里,亦没有寻觅到红薯粉皮的踪迹,但我的心里一直惦念着红薯粉皮,那是驻留于胃和味蕾的记忆,时间越长,越是想念。现在想来,其实,想念的并非只是一道美味,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有一次和简逛商场,在饮食区,看到香喷喷的炒河粉,我禁不住诱惑,买来品尝,总感觉不如家乡的红薯粉皮劲道、醇香,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天,简要的是炒饭,她看我要的河粉,甚是不解,因为河粉是南方的风味小吃,北方人通常吃不惯。河粉是由大米粉制做而成的,其中淀粉含量为75%左右,虽然河粉和红薯粉皮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味道和口感却迥然不同,河粉和红薯粉皮相比,少了红薯粉皮的柔韧和劲道,也少了红薯特有的醇香。
   我告诉简,我是想念家乡的红薯粉皮了,吃河粉,是想回味吃红薯粉皮的感觉,回味那段已经走远的时光。
   没想到,这次谈话,简却牢牢地记在了心里,简年前回国陪母亲过年,初八才回来,不远万里,给我带回一包塑料包装的红薯粉皮,让我一解相思之苦。我接过红薯粉皮,仔细端详,透过包装袋,看到一片片薄薄的圆形的红薯粉皮,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如水晶般泛着晶莹的光泽,感觉又欣喜又亲切,就像见到了故乡的亲人。
   记忆中,每年金秋十月,我的家乡就掀起了手工制做红薯粉皮的浪潮。每家的厨房,摇身一变,成为了小作坊,热气腾腾,烟雾缭绕,每家的院子中,晾晒的红薯粉皮都摆的满满当当,晶莹璀璨,耀眼夺目,这沸腾的烟火,是乡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体现,更是人们在苦难的岁月中萌发的生活智慧。
   我手里捧着这包红薯粉皮,仿佛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又好似捧着我儿时的影像集锦,关于红薯粉皮的那些往事,不断在我的脑海中跳跃、闪现,是那么生动,那么鲜活,又是那么深刻。
  
   二
   小时候,每年秋天,当红薯成熟的季节,我就会跟随着父母去地里刨红薯。父亲的肩上扛着一把䦆头,母亲的背上背着一个箩筐,我的手里提着一个小竹篮,我快步跟在他们身后,越过一条干枯的河床,爬过一个花草密布的山坡,绕过一片葱郁茂盛的田野,经过一个硕果累累的果园,就来到了我家的红薯地,顿觉一股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红薯地被一片绿色的锦缎覆盖着,一派清新盎然,父亲放下䦆头,弯下腰,掀开瓜蔓,拔掉根茎,土地的原始风貌便展露无遗。
   父亲从地头开始,顺着瓜垄,抡起䦆头,砰地一声,一䦆头下去,在黑色肥沃的土壤中,红薯一袭红衣,探出身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还没等红薯反应过来,就被父亲从土里抱了出来,父亲用粗糙的双手,摩挲着红薯,把红薯身上的尘土抖落,红薯立刻变得溜光水滑,娇憨可爱,父亲美滋滋地看着饱满圆润的红薯,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荡起了一圈又一圈丰收喜悦的涟漪。
   红薯的命运不尽相同,从出土的那一刻便决定了命运的走向。由于䦆头没长眼睛,有时候会伤到红薯,有的红薯只是轻伤,破了一点皮,哼唧一声便没事了,有的红薯伤势比较严重,伤筋动骨,露出了白色的瓜瓤,痛得龇牙咧嘴的,父亲每次看到受伤的红薯,就会捡起来,嘴里咕哝一句,可惜了,仿佛受伤的不是红薯,而是他的孩子,让他心里充满了怜爱和疼惜。
   这块瓜地,每年能收获大约两千斤红薯,而刨伤的红薯,至少有几十斤重,这些刨伤的红薯,不易保存,如果用来喂猪的话,又太奢侈,节俭持家的父母就用这些刨伤的红薯来做粉皮,而那些完好无损的红薯,则被储藏在红薯窖中,作为一家人一年的食粮。
   母亲将刨伤的红薯用清水清洗干净,切成一块块,放入桶中,然后,父亲用扁担挑起,挑到我家斜对面的磨米坊磨成浆液。
   记得那次,我和父亲去磨米坊磨红薯,看到门锁着,父亲放下扁担,让我守在那里看着,他去找磨米坊的主人刘叔叔,不久,就看到刘叔叔和父亲朝着磨米坊走来,刘叔叔打开锁,对磨米的机器做了一下调整和调配,就开始为父亲磨红薯。
   这台机器通常是用来磨干爽的米面和五谷杂粮的,如果磨做粉皮的红薯,或者磨做豆腐的豆子,每次磨完都需要清洗机器,机器清洗完,还需要等待干燥后才能继续磨米,费时又费力,对于坊主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但我从刘叔叔的脸上,并没有看出任何不悦的表情,看到的,是他认真细致地帮着把红薯磨完。刘叔叔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以往,他都是边忙活,边和父亲说话,滔滔不绝,谈笑风生。但那天,他看起来似乎无精打采,说话有气无力,变得沉默寡言。
   后来回家后才知,那天,刘叔叔生病发烧,父亲去找他时,他正躺在炕上,看到父亲,淳朴善良的他,强挺着病弱的身体,为父亲磨了红薯,也让父亲感到自责,父亲和母亲说,如果知道他生病发烧,就不会去找他了,等他病好了再磨也不迟,这份恩情,父母一直记着。
   不只是父母记着刘叔叔的恩情,全村人都记着他的恩情,每年的秋天,赶上做粉皮的旺季,有时候,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磨红薯做粉皮,每年的年前,也有很多乡民磨豆子做豆腐,刘叔叔都是来者不拒,热情服务。人们能吃上香香糯糯的红薯粉皮,或者吃上绵绵软软的豆腐,都离不开刘叔叔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
  
   三
   父母将红薯浆液通过纱布过滤,经过一夜的沉淀后,就变成了洁白的红薯淀粉,在光线下,滑滑的,莹莹的,润润的,亮亮的,就像一块凝脂的白玉,细腻光滑,柔婉温润。
   清晨时分,妈妈开始着手做红薯粉皮。她首先将淀粉和水按一定的比例调兑,调成不稀不厚的浓稠浆液,准备好一个平底的圆形的小铝盆,在另一个大盆里,放入半盆清水备用,将架在锅灶上的大铁锅,注满半锅清水。父亲负责烧火,厨房内,雾气蒸腾,氤氲漫漶,顺着门缝溜了出去,屋外,炊烟袅袅,雾气与烟岚相互交融,随风飘向河岸,飘向山林。
   待水烧开,妈妈左手持勺把,右手握盆沿,用勺取少许淀粉浆液,置于铝盆中,先晃动两下,然后快速放在热水上,同时,用手不断旋转铝盆,那转动的铝盆,宛若一个跳芭蕾的舞蹈演员,轻盈曼妙,柔美多姿,给视觉以惊艳的美感,一两分钟后,淀粉浆液变成了一张薄薄的圆饼,颜色由洁白逐渐变深,妈妈将铝盆一倾,热水即刻进入铝盆,片刻功夫,这张薄饼,发生了神奇的转变,蝶变成一张莹莹透亮的红薯粉皮,妈妈将铝盆提起,放入冷水盆中,用筷子沿着盆沿轻轻一挑,一张薄薄的晶莹剔透的红薯粉皮像一条灵动的鱼儿一样,轻盈地滑入到了冷水中,一张红薯粉皮就做好了。
   这一系列动作,妈妈做的如行云流水,娴熟麻利,曼妙而优雅,我看的呆了。妈妈紧接着,做第二张、第三张……直到做完所有的红薯粉皮。通过妈妈做红薯粉皮,我领略到熟能生巧的道理,后来上学时学习欧阳修的《卖油翁》,感悟更为深刻,我在学习上非常出色,也有妈妈做红薯粉皮的启迪,让我懂得,只有勤奋学习,才会精通学业,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接下来,就是晾晒,我家的院子里,摆满了盖帘,大的,小的,圆的,方的,上面铺满了红薯粉皮,在明媚的艳阳下,流光溢彩,就像一朵朵盛放的雪莲花,而在院子中来回穿梭的妈妈,才是最美的花。
   红薯粉皮半干之时,妈妈将这些薄薄的粉皮卷成一张张卷筒,我和哥哥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粉皮卷起,不大功夫,我家的院子里堆满了万花筒,就像士兵列队,等待着将军检阅。
   红薯粉皮在阳光的激情拥吻下,在秋风温柔的抚摸下,情绪高涨,激情澎湃,告别了过去的软弱,变得越来越坚强,有了卓然的风骨,这是阳光和煦风赋给红薯粉皮内在的能量。
   傍晚时分,妈妈将晒干的红薯粉皮收到一个篮筐里,上面蒙上一块蓝色的花布遮挡灰尘,等到了冬天,做成一道道风味美食,弥补漫长的冬季缺少蔬菜的不足。
   从父母栽种红薯,到收获红薯,再到做成红薯粉皮,我见证了红薯华丽蜕变成红薯粉皮的整个过程,每一张红薯粉皮都来之不易,每一张红薯粉皮中,都融进了父母辛勤的汗水。因此,我对红薯粉皮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的情感。
  
   四
   到了冬天,当青黄不接的时候,红薯粉皮开始闪亮登场。妈妈从篮筐里取出几张红薯粉皮,喀喀喀,用手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嘎嘣溜脆的一阵响声在空中飘荡、流窜,就像过年放小鞭炮一样欢快喜庆,妈妈将这些块状的红薯粉皮泡在温水里,干爽坚硬的红薯粉皮,经过温水的浸泡后,变得饱满润泽,片片晶莹,片片动人。
   红薯粉皮是百搭食品,可以和各种肉类、鱼类、蔬菜搭配,也可以单独炖煮,抑或煲汤,无论怎么搭配,做出的菜肴,都很美味,因有了红薯粉皮的存在,多了一份绵软与柔滑,多了一份美妙与香馨。
   最难忘的是除夕夜,妈妈做的小鸡炖红薯粉皮,真是好吃,当妈妈把这道佳肴端上来时,色香味俱全,艳压群芳,全家人都把筷子频频伸向这盘菜,也让其它的菜肴备受冷落,神色黯然。
   红薯粉皮有强大的吸附功能,在鸡汤的浸润下,变得丰盈曼妙,妩媚多姿,既吸收了鸡汤的鲜,又融合了鸡肉的香,还有红薯的醇香,各种香味融合在一起,在舌尖上缭绕,回旋,跌宕,吃在嘴里,又柔韧又爽滑,又鲜美又醇香,劲道又不失绵柔。爷爷奶奶吃了赞不绝口,父亲吃完,眼睛笑得眯成了缝,我和哥哥吃的停不下筷子,除夕年夜饭,妈妈做的一桌子菜,唯有红薯粉皮没有剩下,被我们一扫而光,每个人都吃的心满意足,吃得酣畅淋漓。
   红薯粉皮,是我家乡的一道名菜,无论谁家婚丧嫁娶,红薯粉皮都会粉墨登场,独领风骚。婚礼的宴席通常八盘八碗,红薯粉皮就是那八碗之一,有着极其显赫的位置。不管男女老少,都爱吃红薯粉皮,通常婚宴结束后,其它的菜都剩下了,只有红薯粉皮这碗菜所剩无几。
   每年正月,我的舅舅、阿姨、姑姑等来我家串门,妈妈都会做红薯粉皮招待他们,每次,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由于姑姑家和小姨家不栽种红薯,每次她们走的时候,我妈都会给她们带上一包干的红薯粉皮,姑姑和小姨像宝贝一样捧在怀里,和我妈说,就喜欢吃这一口。红薯粉皮还是亲戚间传递情感的媒介呢。
  
   五
   那是腊月的一天,妈妈带我去红叶阿姨家,求红叶阿姨帮着做过年时穿的新衣服,妈妈在学裁剪之前,都是红叶阿姨帮着我们全家做新衣服。我像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欢天喜地地跟在妈妈身后,我特别喜欢去红叶阿姨家,她没有儿女,把我当作她的亲生女儿一样看待,对我特别亲热,有时候会给我买漂亮的花裙子,有时候会给我买飘逸的红纱巾,每次去她家,还会给我好多糖果和点心吃。当她看到我和妈妈,满脸笑意,待我们坐下后,忙不迭地取来糖果、冻梨、酥饼给我们吃。当她给我和妈妈测量好衣服的尺寸后,就坐下来和妈妈聊天,正当妈妈和红叶阿姨聊得热火朝天时,天上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红叶阿姨看着漫天的飞雪,热心地挽留我们,让我们吃完晚餐,等雪停了再走。那天,红叶阿姨为我和妈妈做的是红薯粉皮炖酸菜,对我和妈妈来说,还是第一次吃红薯粉皮炖酸菜,红薯粉皮吸收了酸菜的酸,既有粉皮的柔滑绵软,又融合了酸菜的鲜美酸香,那种酸酸糯糯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又温情又热烈,让人迷恋,也让人欣悦,颠覆了我和妈妈以前对红薯粉皮的认知。酸菜和红薯粉皮,在红叶阿姨的巧手下,碰创出了奇妙的浪花。那天,我和妈妈吃的津津有味,心满意足。多年之后,妈妈和我提起红叶阿姨时,还在怀想红叶阿姨为我们做的这道菜的绝佳味道。
   红叶阿姨去年因病离世,让我心痛不已。一想起红叶阿姨,我就会想起她为我和妈妈做的这道美味佳肴。亲爱的红叶阿姨,您在天堂还好吗?您做的酸菜炖红薯粉皮,至今都让我念念不忘,更难忘您如慈母一样对我的关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红薯粉皮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苦涩的生活,变得活色生香。
   上次回国时,看到磨米坊已经消失匿迹,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踪影,让我感到莫名的惆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秋天做红薯粉皮的热闹场景已不复存在,只有上了年纪的一些父老乡亲会偶尔做一些红薯粉皮,等过年全家团聚时,做给自己,也做给儿女吃。
   妈妈在电话中说,她在楼下的超市,看到有红薯粉皮的出售,等我下次回国时,她将为我做她的拿手菜———鸡肉炖红薯粉皮,让我心里充满了期待。红薯粉皮,不仅承载了我儿时的记忆,也寄托了我的情感和乡愁。
   无论品过多少山珍海味,无论尝过多少美味佳肴,最难忘也最令人回味的,是故乡红薯粉皮的味道,因为那是故乡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也是妈妈的味道。
  

共 53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会让读者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家乡的一些美食,想起母亲的厨房,想起家乡的味道。红薯粉皮,北方家喻户晓的风味小吃,也是百搭食品,在如菊老师的笔下熠熠生辉。作者长期在国外工作,家乡的美食很难见到。“我”找遍大小超市也不曾见到红薯粉皮的踪影。一次与简逛商场买来南方的炒河粉来解“我”对红薯粉皮的馋意。没想到用心的简今年回国过春节后,专门给“我”带来红薯粉皮。一下子将“我”的记忆大门打开。想到曾经艰苦的日子里父母挖红薯,用残缺的红薯制作红薯粉皮;想起打红薯浆时,生病的刘叔叔坚持给磨浆;想起除夕夜妈妈给做的小鸡炖红薯粉皮;想起“我”和妈到红叶阿姨家做过年的新衣服,恰遇大雪,红叶阿姨留“我们”吃红薯粉皮炖酸菜,等等画面在眼前浮现。文章结构自然流畅,条理清晰,制作红薯粉皮的过程详实生动。语言如话,娓娓叙来,亲切而熟悉,悠悠思乡之情、款款念母之恩充盈在字里行间,让人动容。文章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染力。美文佳作,力荐各文友欣赏,祝福如菊老师!【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3-10 06:18:47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结构自然,制作红薯粉皮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浓浓的思乡之情充盈在字里行间,美文佳作,超赞,点赞学习,祝如菊老师工作愉快,万事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0:20:08
  深谢红花草老师精彩的编按和美评!红花草老师编辑辛苦了,给老师敬茶,献花。红薯粉皮,是我儿时的味道,那种绵软柔滑的口感,总是让我念念不忘。再次感谢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红花草老师,遥祝春琪!吉祥如意!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0 09:32:00
  我也吃过红薯粉皮,而且和地瓜粉条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快感,可以有过瘾的吃的体验。尤其是掰碎,做炒鸡,风味十分的好。如菊老师的文章,充满了故事性,粉皮纪事,亲情乡愁,一并推出,读着就闻到了粉皮的薯香。简给你带的粉皮,那真的是可以记一辈子,红叶阿姨的粉皮炖酸菜,未必就是最好吃的,但大雪中的温暖却是不散的。怀才抱器拜读。问候春祺,谨祝编创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0:45:47
  深谢怀才老师精彩的雅评!简不远万里,给我带回一包红薯粉皮,真的让我感动,真情无价!红叶阿姨做的红薯粉皮虽然最好吃的,但融进了情感,味道就变得格外厚重了。红薯粉皮那种柔软润滑的口感,让我迷恋,那是儿时熟悉的一种味道,人真是奇怪,总是怀恋曾经的味道,也许是味蕾的记忆吧。现在回想妈妈做粉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如今,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再次感谢怀才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1:40:11
  上条留言回复中,把红叶阿姨那句话改为:“红叶阿姨做的酸菜炖粉皮虽然不是最好吃的。”提交后,才发现少了两个字。我写的是红薯粉皮,怀才老师写的是红薯粉条,红薯粉皮和红薯粉条皆来自红薯,多么美妙的巧合!是心有灵犀吗?哈哈!怀才老师的大美之作真醉人!再次问好怀才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春琪!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岚亮        2024-03-10 10:11:37
  因为腰份复发,近来很少看文。今见红薯粉皮,忍不住一睹为快。红薯,是我儿时的主粮,由红薯粉炊制而成的粉丝和粉皮,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从小吃到大,至今今仍在吃。琳达妹子的这篇文章,细腻,淳朴,隽永,厚重,于风物、亲情和乡愁于一体,甚是耐读。欣赏佳作.,大赞特赞!
回复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1:11:29
  深谢亮哥到访和精彩的雅评!亮哥的美评如春风般煦暖,似诗词一样芬芳,非常喜欢。没想到亮哥也是吃着红薯粉皮长大的,亮哥对红薯粉皮的情感可能和我有些相似。红薯粉皮虽然不能和山珍海味相比,但那是我们儿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再次感谢亮哥的美评和鼓励!问好亮哥,给亮哥敬茶,遥祝幸福快乐!祝亮哥的腰痛早日康复,多保重身体。
4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3-10 10:27:42
  红薯粉皮我在北方读书吃过,搭配肉类酸菜,一锅大乱炖,一桌人围坐吃的是有声有色,停不下来。老师回忆的场景清晰,描写细腻感人,亲情与乡愁融合在一碗粉皮里,温情满满、滋味饱满、口感劲道,唇齿留香!好文拜读学习了,遥握问好老师,欣然祝老师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4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1:23:17
  深谢欣然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红薯粉皮炖肉和酸菜真的好吃极了,红薯粉皮和很多菜搭配都很美味,单独炖也很好吃,小时候参加婚礼,最喜欢的两道菜,炸红薯块和红薯粉皮,总让我念念不忘。再次感谢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花开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4-03-10 14:09:35
  番薯粉皮我也吃过在东北菜馆才有的吃,他们用来凉拌葱花,那个颜色乌黑乌黑的嚼劲软软味道不错。看到文章不想吃这个番薯粉了,嗯感觉要流口水了,写得不错,学习欣赏,祝好老师写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4:26:56
  深谢蓝色创想老师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红薯粉皮是我家乡的一道风味美食,可以炖吃,也可以凉拌,怎么做都很美味,我迷恋红薯粉皮柔软润滑的口感。再次感谢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蓝色创想老师,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4-03-10 16:02:14
  此文写得非常精彩!琳达笔下的红薯粉皮味道特别浓郁,因为它承载着亲情、友情、故乡情,凝聚着儿时的甜美时光。坚持磨浆的刘叔叔,为人真诚,坚强。用小鸡炖红薯粉皮的妈妈,心灵手巧,将简朴的生活打理出了幸福的味道。留作者和妈妈吃红薯粉皮炖酸菜的红叶阿姨,热情善良。回国后专程为作者带去红薯粉皮的好朋友简,心思细腻,与作者姐妹情深。故事一桩桩,一件件,紧扣主题,温暖而美好,馨香而绵长。那美食的味道在口腔奔涌,直达五脏六腑,令人唇齿生津,回味无穷。该文文采斐然,乡愁漫漶,构思精巧,故事典型,情韵流淌,感人至深。盛赞妙笔,问候琳达创作愉快,春祺大吉!
回复6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1 00:50:14
  深谢香香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美评如玉,如诗,如美酒,让我喜欢,也让我沉醉!满满的溢美之词,让我读了又读,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感恩缘分,感恩有你!红薯粉皮,是我儿时最熟悉的味道,想想父母做红薯粉皮,也真不容易,在困苦的日子里,因有了红薯粉皮,平淡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那种绵软柔滑的口感,总是让我念念不忘,不知香香老师是否吃过红薯粉皮?再次感谢香香老师的美评和鼓励!给香香老师敬茶,献花,抱抱,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本来昨天已经回复,但由于网络不稳定,我在登陆状态时,并未发觉没有提交成功,直到退出,才发现给香香老师的回复丢失了,心里甚感不安,于是再次回复,回复有些迟缓,还请香香老师见谅!)
7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3-10 16:52:15
  山东多红薯粉皮,没想到老师家乡也盛产红薯。我家那里无论粉皮、粉条、粉丝,均来自土豆。到上海后,我才渐渐习惯吃红薯粉皮、粉条 、粉丝。正如老师所言,吃惯了红薯粉皮,对河粉、米粉、米线类就觉得口感发囊,不劲道。北方有一个菜:玻璃肉。就是粉皮、青椒炒肉片,晶亮的粉皮如玻璃碎片。希望老师下次回国去尝尝,也不错。平静的叙述中,表达了浓浓的亲情、乡情、乡愁。有一份美食念着,心中是无尽的暖。拜读学习老师美文,祝他乡一切都好,万事如意!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7:51:51
  深谢韩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感谢老师的提醒!下次回国,我一定要品尝一下玻璃肉,看着就很美味。吃惯了红薯粉皮,对河粉就那么热衷了,只吃过一次,再也提不起兴趣。土豆粉条和红薯粉条比较,没有红薯粉条劲道,我小时候吃的酸菜炖粉条,都是红薯粉条,但红薯粉条炖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各有千秋。人也奇怪,突然就会家乡的某种风味,也许在别人看来,并不是那么美味,但因为是儿时的味道,有情感的牵系吧。再次感谢韩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韩老师,给老师敬茶,遥祝幸福快乐!万事顺意!
8 楼        文友:玫伟        2024-03-10 17:16:32
  拜读如菊老师的美文!文中提到的故乡味,值得留恋!有关故乡味,有许多特产,比如文成就有伯温宴,和畲族的长桌宴,宴席上就有一道名菜——红薯丝粉,就令很多游客喜欢品尝,还有一道名菜叫糯米山药,吃了之后,真是很美味,人不管走到哪都难以忘怀故乡味。老师的美文中提到的给读者产生共鸣的,说明是一篇美文了。
回复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18:01:30
  深谢玫伟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红薯粉丝确实非常美味,又爽滑又劲道,红薯粉皮也是一样的口感,不过比粉条多了几分绵柔,吃起来更尽兴,更酣畅。红薯粉皮可能看着有些暗淡,并不美艳,但吃起来真是好吃,我非常迷恋那种绵软柔滑的口感。再次感谢玫伟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玫伟老师,给老师敬茶,献花,遥祝春琪!吉祥如意!
9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3-10 18:35:14
  老师所写的故事,所写的细节,我也非常熟悉,读着老师的文,情景如在眼前。但唯一遗憾的没吃过粉皮,我家现在有一包薄薄的灰黑色的,扔来扔去,有的片有些碎了,看了老师的文,我觉得应该是粉皮,回头做做试试,品尝品尝。老师的文充满了情趣,漫漶着乡愁,洋溢着亲情友情,温暖温馨,文笔卓然,淡墨拜读了,甚是喜欢。祝老师春安。
回复9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23:00:12
  深谢花开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红薯粉皮的颜色和其它的粉皮相比,颜色深一些,做的时候,先用水浸泡,直到变得柔软,或炖或煮汤,抑或做凉菜,和什么搭配都很美味,尤其那种柔软韧滑的口感,更是让人迷恋。买粉条的时候,我也偏爱买红薯粉条,比其它种类的粉条更劲道。再次感谢花开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花开老师,给老师敬茶,献花,遥祝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10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3-10 19:30:56
  虽然没吃过老师笔下的美味,但隔着屏幕闻到它的香气了。家乡的美食,是一抹带着香气的愁绪。是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情深。非常感人!拜读,欣赏好文!
回复10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10 23:05:26
  深谢本真老师到访和精彩的雅评!红薯粉皮是儿时最熟悉的家乡风味,对我来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本真老师的文章写的越来越精彩了,很喜欢!再次感谢本真老师的美评和鼓励!问好本真老师,给老师敬茶、献花,遥祝春琪!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