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齐鲁】商河鼓子秧歌(散文)
从正月初七八开始,人们差不多走完了亲戚,大街上便开始了锣鼓喧天,聚集了很多村民。他们在排练鼓子秧歌,这是商河县每年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欢庆节目。
鼓子秧歌一般在初十起,开始在自己的村里串街表演。原来的时候,每户人家都要放一挂鞭炮,以代表迎接。然后鼓子秧歌表演队就会在这家门口表演一场。后来富裕了,人们会拿两瓶酒,两条烟迎接。当然,没有拿东西的,也会表演。正月十二开始,每个村的表演队,会去别的村庄表演。那时候先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操办者,骑戴着红绸子的高头大马,到邻村去报信,叫做探马。邻村里接到信后,就会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带头出来接秧歌队,也叫接十五或迎十五。表演时,秧歌队会在村里的打谷场上表演,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出来观看。表演完毕,村里会赠送两箱或者几箱白酒,几条香烟,亦是答谢。这是当地民间流行的情感交流方式,增进了村与村,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排练和热身几天,都早就熟悉的鼓点套路,不用太多的演练,就会按部就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自然而熟练。队伍很快组合成功,人们从初十就开始了表演。先是在村里,在大街上尽情的舞动,所有能动的村民都来围观,有的实在心痒难熬,也手舞足蹈,进入到队伍里,一起扭摆着,好不热闹。
鼓子秧歌最显眼也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就是那面两个人抬着的大鼓,它圆鼓的两面蒙着厚实的牛皮。直径足有一米半。在敲鼓人挥动的鼓槌下,发出“咚咚”的声音,这浑厚的声音,震耳欲聋,能够传递出几里地远。据说,这是古代两军对垒的时候,将军给阵前的战将擂鼓助威,指挥千军万马勇猛杀敌的指挥利器。给它陪奏的有铜锣,铜钵,大镲,小镲。随着大鼓快慢节奏,发出“咚呛,咚呛,咚咚呛!”的节奏。
秧歌的灵魂人物,是前边顶伞的人。据说,顶伞的人,是古代骑马挥刀提枪的将军,他们身体矫健,勇猛无敌。后来演变成在步下挥舞着战旗,再后来,战旗换成了花伞。一般小村庄,都是八个花伞,大一些的村庄,会有十二个,十六个,三十二个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一个人拿着剔骨板,上边挂着铃铛,指挥着整个秧歌队的阵型变化。他是整个队伍的指挥者,被叫做伞头或者头伞。后来,剔骨板换成了哨子,根据哨音,队伍不断变化。伞头是整个队伍的灵魂人物,和敲大鼓的配合默契,抬手投足间,指挥大鼓的节奏快慢。
商河鼓子秧歌队伍基本分为几个构成。分为伞、鼓、棒、花、丑。花伞后边,紧跟其后的是打小鼓的队员,按照花伞的数量,分为二十四个,三十六个,四十八个等,花伞越多,打小鼓的队员越多。再后边就是打棒的队员,人数比打小鼓的少,大体和顶伞的差不多。他们后边是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最后边是丑角,各种扮相都有,其中的丑角,会扮成各种搞笑的人物,有传说神话故事中的,有现实中的,还有日本鬼子,美国佬。他们尽情表演,出尽洋相,会让观众们开怀大笑。
虽然鼓子秧歌分为几个步骤,分为打场,也叫开场;中场,也是阵型变化最多的;圆场,这是表演中最高潮部分;最后是丑角进场表演,他们表演结束,鼓子秧歌才算真正的表演完毕。
虽然人员众多,但是他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在伞头的指挥中,随着大鼓的鼓点节奏,花伞上下翻飞,小鼓左突右冲,棍棒整齐划一的挥舞,整个秧歌队声势震撼,人们的热血开始沸腾。队形不断变化,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四面出击,八面埋伏等。最后在伞头的指挥下,大鼓隆隆,全队都用尽全力,踢腿,旋转,蹦跳,挥舞。整个队伍气势恢宏,场面震撼无比,队员和围观的人们,性情澎湃,兴奋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此时,伞头身体辗转腾挪,挥舞的花伞上下翻飞,锣鼓齐鸣,人们的心情沸腾到极点。伞头在大鼓的前边,突然下蹲,然后跃起,一个二踢脚,左手的花伞往上一举,右手的剔骨板往下用力一甩,锣鼓顿停,所有队员都跟着静止。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人们都被这突然的静止惊呆,整个会场安静下来。几秒钟的时间后,音乐、舞蹈、鼓声再次响起。人们如同大梦初醒,被突如其来的热闹感染,纷纷高声欢呼,蹦啊,跳啊,都沉浸在快乐中。表演的高潮部分后,大鼓变换了节奏,鼓点加快,场上所有的队员近乎疯狂,在场上奔跑着,后边的高跷队员,扭秧歌的人们开始上场表演,各色各样的滑稽表演,让人们校的前仰后合,欢乐再一次达到顶点。
商河在古代属于齐国的属地,最早的县城,叫做麦丘,在商河县城西北三十里地还有麦丘故城遗址。城北有一条大沙河,是古代黄河的古道。这里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年战乱,所以这里的人民民风彪悍。据传,鼓子秧歌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军队的阵法演变而来。商河的鼓子秧歌,气势磅礴,节奏浑厚,顶伞和小鼓打棒的套路,都是从武术中演变而来,所以场面非常的震撼。早先的鼓子秧歌,是在大沙河的河沿上表演。苍劲有力的鼓声隆隆,花伞小鼓变化莫测,队形或整齐划一,或川流不息。在沙尘中,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厮杀,真是人欢马叫,杀声震天。
九十年代以前,商河九百六十多个村庄,竟然有七百五十多个秧歌表演队。可以说人人会表演,村村有队伍。而且,每一个村里的套路都不相同,各有代表特色。很多民间艺人,都是父子相传,有很多的绝活,一般人没有师傅的手把手教学,还真学不到真谛,只能学会一些表面的东西。商河人的热情奔放,让很多家庭都参与进来,有的夫妻同场,有的祖孙三代同场竞技。
后来,经过商河县领导的支持下,中央学院的著名舞蹈老师,汇总改进,让商河的鼓子秧歌形成一套更加科学优美的舞蹈形式。在商河人民的传承和热情下,周边的所有县市都有鼓子秧歌队。鼓子秧歌,给鲁北人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也带动了附近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建国初期,商河附近参军入伍的解放军,都是能征善战,勇猛无比。
商河的鼓子秧歌,在建国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被选为国庆的表演队之一,赴京表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被领导表扬。在八十年代,商河鼓子秧歌被选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典范。并被全国很多音乐舞蹈专家列为中国三大民族舞蹈之一。六次代表山东民间舞蹈队赴京表演,五次获得最高奖。
进入新时代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积极致富,外出打工,绝大部分的村庄,都因为年轻人少,再也凑不齐鼓子秧歌队伍。曾经村村表演,人人积极的鼓子秧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民间老艺人,望天长叹,这么好的中华瑰宝,难道就此失去?
好在县委领导们,逐渐认识到了商河鼓子秧歌的重要性,每年组织鼓子秧歌表演比赛,让险些爵迹的鼓子秧歌,再次焕发生机。每年一届的商河鼓子秧歌表演比赛,成就了人们的梦想,继续着古老的文化。商河鼓子秧歌,被列为文化遗产,终于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随着祖国的强大,人们的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也更加追求精神文明的享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河鼓子秧歌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里,都包括了鼓子秧歌内容。这些茁壮成长的树苗,将来一定会成为苍天大树,商河的鼓子秧歌,也将会发扬光大。
虽然再也不会出现原来的村村举办鼓子秧歌表演,但在每届县委领导的努力提倡下,每个乡镇都要保留几个村的代表队,每年选出一个,代表乡镇,到县里参加比赛。这样,商河的鼓子秧歌就会永远的传承下去。这是商河人民的幸事,也是国家发掘古老文化传承的幸事。我相信,商河的鼓子秧歌,一定会再次绽放出无比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