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惊蛰(散文)
无需相约,那些花红柳绿与虫鸣鸟啼,在冬天逃之夭夭以后,必将守诺而至。这就是春天,它借着季节更替的契机,把活力与希望带回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至惊蛰以后,天地之间铺展开来的风景很美,农夫忙于田间地头的热闹场景很美,那些与惊蛰有关的习俗故事也很美。
一
俗语云“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几个字把春季的六个节气巧妙地融汇到一起,读来郎朗上口,记忆深刻。属于春季的这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之时往往还未摆脱天寒地冻,所以它更像一个春天到来的象征,并显现不出春天该有的味道。雨水顾名思义,天气渐暖后雪止雨临,但此时日夜温差较大,乍暖还不能完胜春寒,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春天。只有到了惊蛰这一节气,世界才有了春天的雏形,虽然百花还未盛放,鸟鸣尚显单调,但从暖意盎然的阳光里可以发现植物萌动的芽苞,从蔚蓝如洗的天空中可以发现鸟儿飞过的痕迹。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到了,春雷就不远了,也许在某一刻的不经意间,一阵“轰隆隆”声突然就震动了耳鼓,然后绿意就会顺着神经爬进憧憬与期待。酣睡一冬天的小动物被雷声惊醒,揉着饿瘪的肚子开始外出觅食,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也得到了复苏的命令,还有那个渐远姗姗的残冬,其实一直就不甘心情愿,此时被春雷骤然惊到,直吓得仓促而逃。春雷后,春雨也会接踵而来,细如发、绵如丝、柔如烟,悄无声息间便滋润了世间万物。什么迎春呀、杏花呀、樱花呀,一条条生命都不肯落后,铆足劲儿想要钻破坚韧的树皮,去迎接每年一度的绽放盛会。燕子呀、黄鹂呀、杜鹃呀,一个个影子也渐飞渐近,它们活泼的啼叫声,喊醒了北方的花红柳绿……于是这个世界便热闹了起来,春天的气息在人们的感受里开始欢快荡漾。
来到惊蛰,河里残冰融尽,流水有了潺潺的生机;来到惊蛰,田野土壤蓬松,泥土散发出浓郁的气息;来到惊蛰,东风阵阵轻拂,草木有了复苏的冲动;来到惊蛰,阳光煦暖回归,动物有了成长的活力。恰在孟春末,仲春初之际,迎着九九艳阳,世界万物都在接受季节带来的洗礼,处处孕育着活泼与向往,望界之内一片欣欣向荣之机。
不需要见到花开灿烂,不需要待得燕语莺啼,你只需要暂时放下世间的喧嚣,沉淀一下那颗浮躁的心,在这个世界的这个时候,你就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美丽,感受到大自然馈赠我们的礼物,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冲动。清晨看着朝阳自天际喷薄升起,敞开胸怀去迎接美好的一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安详。可是你是否也会发觉,在你的四面八方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似乎有无数的生命灌注到那些灰暗的躯壳里,使周围的一切显得又是那么活泼,那么生动。我知道这些复杂交织的感觉都是因为到了惊蛰才滋生的,也正是这个节气的到来带给我们甘之如饴的享受。
元代文人吴澄著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里面将每个季节都分为三候,对于惊蛰三候是这样描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就我个人感受,书中的归纳依然生动而逼真,言简而意赅。
二
在老家那边的农村一带,惊蛰除了是一个节气外,还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千百年来,农夫们早已习惯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模式,忙忙碌碌地辛苦一年,也就春节前后才可以踏踏实实享受几天清闲的时光。按当地的风俗,只有吃过元宵才算过完年,所以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除了走亲访友外,基本就是天天玩耍于乡间的娱乐项目,诸如扭秧歌、敲大鼓、玩竹牌、下象棋等等。只有待到惊蛰来临的时候,恰值已过完元宵节,因此到了惊蛰前后,大家才会收敛起过年时的随性放恣,开始盘算起田间地头的活计,争取年末获得一个好的收成,正所谓“一年之际在于春”——在乡亲们的潜意识里,只有进了惊蛰,春天才算真正到来。
或是暖煦的阳光下,或是雨后的雾气中,农夫们荷锄扶犁,在田间留下勤劳的痕迹。田埂条条,人影点点,农夫从田间找寻收获的秘密,从畦里翻出春天的颜色。良久,坐在地头小憩的身影被袅袅升腾的旱烟所笼罩,一旁的老黄牛埋头拱嘴啃食着,偶尔哞叫上几声,似乎在说:“马上就会有新鲜的嫩草吃了。”微风轻拂,略有凉意,那种凉并不是寒冷,吹到脸上只会令人舒爽和振奋,而且夹带着丝丝泥土的气息,可以深嗅出别样的芬芳。天空偶尔有振翅掠过的鸟儿,叽叽喳喳呼喊着半睡半醒的青蛙。偌大的田地,就像一幅遥无边际的水墨画,广袤无垠,景色唯美,色彩自然,意蕴悠长。在画里,春天呼喊着人们的勤劳,人们赶着春天不停地跑……
受纬度气候影响,老家这边只有到了惊蛰前后冻土才会解封,所以这种农趣的景象,只有进入惊蛰节气后才能见得到,正如农谚所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另外,惊蛰耙地可以防旱保墒,这可是华北农民祖辈总结出来的经验,故又有“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一说。然掐指算起来,那种繁忙劳作的场景已经是几十年前留存的印象了,时至今日那种留在记忆深处的画面再不能复见了。如今农耕作业是一水的机械化,昔日老牛耕一天的地块,现在拖拉机用不了俩小时就完成了,而且质量更加无可挑剔。彼时的“哞哞”声被当下的“隆隆”声代替了,虽然田间繁忙依旧,却耕作有序,一条不紊。迎着惊蛰的暖阳,播下勤劳的种子,等待不久的将来,收获硕果满仓的喜悦。
可即便当下田间作业效率提高了,农民们不用再像父辈那样辛苦作业,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在他们儿少时候耕耘田间的那种热闹情景,更不会忘记惊蛰到来之后走向田边看看自己家的土地。
虽然我没见过江南春忙的景象,想也有着一道繁忙的风景。到了惊蛰节,苏南地区大片的油菜花也该开了吧?更南一些的早稻是不是也该抓紧育苗了?还有茶园里,再不忙活起来哪能有上好的雨前龙井?
因此,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惊蛰春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深埋在骨子里的传承,深扎在脑海里的根,深藏在生命里的魂。
三
惊蛰不仅有着美丽的风景和勤劳的传承,还有一些蕴含美好意义的习俗。
首先,惊蛰要吃梨。这种习俗源于哪朝哪代已无所循迹,据说“梨”与“离”“力”等字同音,有着离家兴业的含义,亦有“努力荣祖”之念。细想想,此一说还是有些依据的,因为如上说,到了惊蛰人们就该走出家门开始忙活起来了,那样才能有好的收成,通过勤劳过上幸福的日子才是正道。而中医又有着自己的说法:惊蛰时节气温回升,天气愈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之症,多罹患呼吸道类疾病,而梨多汁水,性寒味甘,有润肺清热之功效,故此时多吃些梨子对身体大有裨益,听起来让人觉得更加有道理。所以无论出于精神上,还是效用上,惊蛰吃梨毕竟是好的。我们老家这边就一直延续着这一习俗,尽管很久以前没有好的储藏方法,往往到了惊蛰梨子或失去部分汁水,或已从梨核处开始腐烂,但这些丝毫不影响这一习俗的代代传承。
惊蛰还有着“打小人”的民间习俗。这个习俗就带着些迷信色彩了,由于实行人都是背着外人的,且我家大人也从不理会这些,所以我是没亲眼见过的。只听说是用纸剪出一个小人的模样,然后用木拖鞋不停地拍打,直到打成稀巴烂,以达到驱净身边小人瘟神的精神寄托,却不知这一番道理,与《红楼梦》中马道婆用在熙凤、宝玉身上的魇魔纸人是不是同一出处?可除了从小说中看到灵验外,现实中却无从考究是否有效,权且当作他们一种宣泄愤懑、驱赶霉运的陈旧思想方式吧。也有人说“打小人”并不是那样,而是在惊蛰节手捧檀香艾草之类,绕遍家中的犄角旮旯,以达到驱除那些不干净东西的目的。总之,我至今也没见过具体操作细节,以上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再有就是“祭雷神,蒙鼓皮”。相比于“打小人”来说,我认为这倒不是迷信。华夏自古就有敬畏神灵一说,而雷神作为脾气火爆、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就连发誓赌咒都会说“我若咋地咋地就让天打雷劈”,更何况上古还有一些图腾的说法。可见,惊蛰是雷神莅临世间的日子,大家祭拜一下也算是一种祈福方式。而蒙鼓皮也有一种说法:惊蛰天庭雷神击天鼓,人间亦来蒙鼓皮,也就是说民间要努力做到与上天行为一致,算是顺应天意。但我认为另有缘由,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奋力敲鼓以助兴庆贺,一些已然陈旧的鼓皮肯定禁不起敲打,正好过了元宵节也该将鼓入库,趁机将破裂的鼓皮重新蒙一层新皮,备着以后便于使用。不知我分析的对也不对?
这几个惊蛰习俗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其余诸如“祭白虎”“吃烙饼”等习俗,我是没经历过的,只是略有听闻,故不敢妄言。
一年四季,一季六节气。今天不惜笔墨,将惊蛰单独成篇,从我内心而言是对春天的渴望与欢迎,并借机播种下文字的种子,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关于惊蛰的风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