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见闻】斗(随笔)
若不是因为父母年迈和孩子幼小,若不是因为有书籍作伴,方子恐怕早已离开人世了。
方子之所以叫方子,是因为她不能在复杂而善变的环境中随机应变,故而常被人称为方脑壳。其实她只想做自己而已,渴求自由,习惯孤独,不想被家庭和孩子所束缚,不想被工作所左右。她不善于处理与别人的关系,甚至是至亲至爱之人,她执拗地坚守着自己不合时宜的底线和原则,与社会的规则格格不入。渐渐地她经常失眠,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怕嘈杂。她常常对着孩子发脾气,慢慢的她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
方子抑郁后,身边的人常质问她,有啥可抑郁的?父母健康,儿女可爱,丈夫勤快顾家,仿佛抑郁是她的罪过。她本来朋友就少,现在和朋友的联系更少了,她的话也更少了。平常除了上班,下班后就是陪娃,周末去父母家看看,隔一周还去看看女儿。她很少关注时政,也很少刷抖音、看电视、打麻将,不喜欢逛街、购物,也不会打游戏,她沉浸在自己单调乏味的世界里,生活缺少乐趣,常常觉得很累很压抑。但她知道,她还不能离开,因为责任还未尽完,因为她没有勇气选择有疼痛感的死亡。
伟人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方子说,与自己斗,最残酷但才是真英雄。方子放弃药物治疗,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战斗。方子想,如果不幸阵亡,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方子为自己制订了6项计划。随时保持微笑,每周慢跑2次,写日记至少1次,每月读书1本,小作文1篇,学歌1首。她希望能借助这些计划逃离抑郁的心情,改变这沉闷、平淡、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打破一些琐碎的规矩。
每天上班,方子努力露出微笑,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只要脸上有笑容,就不会得罪同事,但有时脸部肌肉有点疼,而且偶尔也控制不住情绪,满心的愤懑。每周的慢跑要在把儿子安顿好的前提下,选早晨或晚上跑一跑,基本能坚持下来。每月读1本书,基本没有问题,现在多是电子书,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每周写1次日记,每月1篇小作文没有做到,常常觉得思绪万千,但不知从何下笔。每月学1首歌还没能实现,主要是太笨,较短的时间内学不会,周末要陪老人和小孩,还没能有效统筹好时间。6项计划,目前能顺利完成仅3项,还有4项打了折扣。
在这些计划中,如果真心说喜欢,方子只喜欢读书,读书是最不费心的事情,在书中见天地,见人情,见世故,见传奇,见思想,见欢喜,见痛苦,见高雅也见俗务。看的久了,喜欢的愈加深入骨髓,刻在她的眉间心上。读书让她稍觉快乐,但也愈发地孤独。码字是最有难度的事情,有些说不出口的话,就算用文字也无法真的自由表达。自由是相对的,这局限了她的很多思路和想法。更何况,她的思维常常很紊乱,不太清楚自己着力的方向,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喜欢诗歌,还是散文或小说,毕竟自己只是个新手,没有能力像那些文学大家一样信手拈来,什么都能写。投了几次小稿子后,发现很多人写东西不是因为喜欢,还有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套路,她的情感非常脆弱,缺乏定力,一点磕磕碰碰都会影响心态,这对她的习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让她觉得很迷茫。
在这些计划中,还给方子带来困扰的是儿子和女儿。这些年来,方子除了上班,就把自我全部捆绑在儿女身上了,仿佛只有这样做,才配当个好母亲,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虽然累的时候她常常渴望摆脱困境,但在真正要剥离,目送孩子们渐行渐远的时候她还是有点无所适从。最近带孩子们出门旅行的时候,她没有把目光投向异乡的美景,因为没能从孩子们身上把目光收回来。她一直在担心孩子们吃的、睡的、耍的好不好,开不开心,累不累,自己却不觉得饿和累。她知道自己很傻,但她也知道,也许这次是个告别,虽然彼此都依依不舍,但今后她将逐渐退出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这个过程她既盼望,又有些痛苦和彷徨。
日子就这样不好不坏地从方子身边走过。看起来,她的状态还不错。她不会游泳,但她在抑郁的深海里不断地扑腾,有海风的照拂,她时而浮上波涛之颠,时而沉入深海之下,起伏之间让她可以换气呼吸,虽然有恐惧、有疼痛、有痛苦、有沉沦,但也有战斗的快乐和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