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齐鲁】国怀(散文)

精品 【齐鲁】国怀(散文)


作者:土木禾刀 布衣,38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2发表时间:2024-03-13 17:46:18

九月十号这天,天气少有的好。一场西北风,将夏日的暑气和潮气吹到东南方去。天空蓝得晶莹。几抹云彩,就如国画大师在宣纸上的随意留白。上午的金黄的阳光,从头顶泼洒下来,明朗地温暖着安静的校园。这“国怀”小学修建得颇具特色,教学楼呈一个“凸”字形,中间高四层,当作教室;两边高三层,用来办公。绿色的楼顶,作成仿古的庑殿顶。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廊柱,满是古色古香的气息。楼前植一片垂柳,长长的柔柔的柳丝,仍然是翠绿色的,就像一群苗条的女生,温柔地站在初秋的微风中。楼后栽一片白杨,挺直的粗壮的枝干,树冠也依然保持着浓绿,就像一群强健的男生,飒爽地站在初秋的微风中。四周的围护,皆是青瓦白墙,稀疏地留几个镂空的花窗。
   这校园建于三十年前,是孙老先生自己设计的。教育局的领导说,盖成现代的吧,显得有朝气,有气魄。孙老先生说,盖成仿古的吧,让孩子们了解一下,老祖宗盖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盖完房子搞绿化时,教育局的领导说,栽些法桐吧,那品种高大粗壮,有品位,有气魄。孙老先生说,栽咱自个的品种吧,柳树啊,白杨啊,国槐啊,都挺好的。因为孙老先生是这学校的投资者,那几个领导也就没再说什么,点点头哈哈笑着。
   孙老先生的车驶进校园,就在那片柳树林间停下。司机小刘拉开车门,小心地扶着老先生下来。老先生已经九十出头,长长的胡子和长长的头发都是白的。身形瘦削,微微驼背,手中拄着枣木拐棍,走路也不如先前那么利落。小刘说:“咱到办公室坐坐。”老先生说:“先在园子里转转。”抬手摸摸那柔软的柳丝,说:“这柳树可比三十年前粗多了,刚栽上的时候,还都是小树苗呢。”小刘说:“您老栽这柳树的时候,还没我呢。”老先生说:“你小学在哪儿念的?”小刘说:“就是在咱国怀小学念的。”老先生就打量打量小刘,哈哈笑了,说道:“一晃都长这么高了。”
   俩人随意说着话,随意在校园里溜达。绿瓦红墙的教学楼,在翠色的柳树和白杨树中掩映着。风吹杨树叶子,沙啦沙啦、沙啦沙啦。敞开的玻璃窗里,飘出孩子们读课文的朗朗声,稚嫩而又极其认真。老先生就站在窗外,拄着拐棍静静地听。听一会说:“还是读书好,还是小时候好。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有些浑浊的瞳孔中,略略闪过一丝忧郁。这初秋的安静的校园,仍旧残存着夏日的气息。月季花红红地开着,凤仙花红红地开着。一只寒蝉藏在柳叶间,吱吱地鸣叫。
   老先生说:“咱到楼上走走。”小刘说:“别去了,别爬了,您岁数大了。”老先生说:“爬慢一点,就当锻炼锻炼。”固执地走到门厅里,走到楼梯口,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往楼上走。读书声落下,楼道里变得很安静。透过窗玻璃,有的教室里孩子们拿着铅笔,在作业本上嚓嚓地写着;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吱吱地写着。而更多的教室里却是空空荡荡的,只有一排排书桌寂寞地摆放着。地板上有散落的白色纸张,黑板上的拼音和汉字,擦掉了一半,还残留着一半。老先生轻轻叹口气说:“孩子们一年比一年少了。”小刘说:“都去城里了,都走了。”老先生摇摇头,步履蹒跚,黑帮白底的布鞋,在楼道里发出迟重的摩擦声。拐棍敲击地板,“嗒嗒嗒”的响声听起来有些寂寞。
   正走着,李校长笑呵呵迎过来,将老先生接到办公室中,喝着绿茶慢慢说话。老先生问:“今年招了几个班?”李校长说:“招了一个班。”老先生问:“一个班多少人?”李校长说:“一个班三十几个人。”之后,两个人就不再言语。老先生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不停吹着浮于水面的轻浮的茶叶,有气无力的样子。李校长安慰说:“形势逼人,你我都无能为力。咱们学校昌盛的时候,一年级新生招收过八个班,一个班五十多个人。”不停起身,给老先生添茶。老先生还是一味沉默,吹着水面的茶叶什么也不说。李校长说:“城里的条件,毕竟比咱乡下好;国外的条件,毕竟比咱国内好。”老先生把茶杯放下,因为手微微颤抖,杯里的水就洒溢出来。他说:“总不能哪里条件好就往哪里去,拈轻怕重,逃避责任。那些繁荣的地方,哪一处不是浸透着先辈的汗水和血泪。”李校长说:“现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读书不是要奉献给社会什么,而是要向社会索取些什么。读书越好,向社会索取的越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老先生听校长如此说就啪地一拍茶几,嘴唇微微抖动着:“照你如此说,那些留学不归、弃国而去的学生都是英明的,都是无可厚非的?”李校长赶紧站起来,垂手低头,像一个犯了错的小学生。老先生就招招手,让李校长坐下,说:“你当校长也有三十年了,第一任是你,第二任是你,第三任是你……一直都是你守着。”李校长说:“老师,您也是如此。三十年了,一直就在老家守着。”老先生的脸色就慢慢缓和,示意李校长在自己身边坐下,拉着他的手说:“我老了,也快走了。你要在咱学校守着,好好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如何爱家,如何爱国。”李校长就不住点头,眼睛渐渐发红,渐渐湿润,随着点头的动作,两颗泪珠慢慢滑落,哽哽地说:“我没能把学校办好,辜负了您老的嘱托。”老先生掏出手绢,轻轻擦拭李校长的脸颊,沉默一阵子说:“这也不能怪你,我都没能把孩子教育好,哪能怪孩子们呢,哪能怪你呢。”抬眼望着窗外那一棵棵挺拔的白杨,听一只秋蝉,在树梢上孤单地歌唱。
   在李校长的记忆中,这是孙老先生第二次如此动容,第二次如此动情。第一次,是他的双胞胎孙子留学美国,定居美国,再也不愿回来的时候。
   他的两个孙子一个叫锦国,一个叫绣国。一九九二年,随老先生从台湾回来的时候,都刚刚学会走路,左摇右摆前仰后合的,小脚丫挪动时还不是很利索。俩孩子三岁就读百家姓,四岁就读三字经,黑眼睛忽闪忽闪的,脑瓜都极聪明。七岁时,在爷爷创办的国怀小学读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是全班第一。李校长发奖状时,总爱摸摸俩孩子的脑瓜说:“长大了考清华,考北大,像你爷爷一样报效国家。”锦国和绣国就高高举手,行一个少先队礼,点一下头,大眼睛里满是坚毅。每每放学回来,孙老先生就喜欢把俩孙子揽进怀里,一个坐在左膝,一个坐在右膝,问他们说:“长大了想干什么啊?”锦国说:“当个科学家。”绣国也说:“当个科学家。”孙老先生就哈哈笑了,轻轻抚摸着孙子的小脑瓜:“无论当什么家,都不要忘了报效国家。中国人吗,就要有一颗中国的心。”
   到后来,锦国和绣国也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果然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在县城第一中学读书,都被分在实验班里。三年之后高考,又都考上了清华大学,且学习的都是些高精尖的东西,很烧脑,也很有意义。一年考上两个清华,在整个一中,在整个县城,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厚厚的奖金,鲜红的锦旗。在中学作完报告,又来到国怀小学里。
   那个夏末的国怀小学,正是如日中天。校园里垂柳翠绿,白杨茂盛,满树繁华的葱茏。宽阔的塑胶操场,两千名师生坐在凳子上。金色阳光下,一双双乌溜溜的、亮晶晶的眼睛,一张张娇嫩嫩的、红扑扑的脸庞。掌声像春雷一样,像春风一样,像春雨一样。主席台上,锦国说:“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力量。”绣国说:“我们一定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报效祖国,报效家乡。”兄弟俩攥着拳头,挥舞着手臂,像奔赴战场前的勇士一样。孙老先生也坐在主席台上,望着自己的两个孙子频频点头,眼里闪着自豪的光亮,欣慰的光亮。多么苍翠的夏天,多么美好的校园。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们那一张张和蔼的笑脸。内心的高兴和激动,让孙老先生苍老的脸,也变得红润而年轻。他愈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一九四九年,老先生在国民党那边搞文艺宣传,能弹能唱,能写能画。坐轮船去台湾后就退出军队,静下心来拜师学艺,跟着黄君璧大师学国画,练书法。二十年之后就颇有了名气,颇有了积蓄。在基隆市郊建了自己的别墅,每日里写生作画,研究读书。日子过得很是潇洒,很是富足。可潇洒、富足的表象下,孙老先生却一年比一年想家,一日比一日想家。时常登临海边的山峰,遥望故园的方向。迎着瑟瑟的西风,听着海水的涛声。西风瘦劲,涛声宁静。老先生望着茫茫沧海,望着沧海上偶尔驶过的轮船,总会不由地想起马致远的那首散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回到别墅中,让夫人炒几个小菜借酒消愁。白瓷酒壶,白瓷酒盅。酒壶上画红红的梅花,酒盅上画黄黄的菊花。古法酿造的高粱酒,味道很浓。三两酒下肚,老先生就絮絮叨叨,和夫人讲述他小时候,在马颊河里摸鱼的事情。讲述春天里,院子里的老榆树如何茂盛。母亲如何采下那嫩绿的榆钱,烀成榆钱饼子,蒸成榆钱窝窝。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一九八七年之后,老先生多次回到故乡,回到生他养他的马颊河畔的河崖村。跪在父母坟前,久久不肯起身。拉住老邻居、老伙伴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好几十岁的人了,泪蛋蛋就在眼眶里打转转。光着屁股长大的伙伴们说:“回来吧,岛上再好也不是家啊。”老先生就点点头:“我是没说的,就是儿子那边要做做工作。”回到基隆的别墅,炒了四个菜,烫了一壶酒,和儿子面对面坐着,商量回大陆老家的事情。儿子说:“咱在台湾不是挺好的,到了那边,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重新运作,很麻烦的。”老先生说:“台湾再好也不是家,咱老祖宗可都在马颊河边埋着呢。”儿子就端着酒杯,低头沉默。
   整整好几宿,老先生都是辗转反侧,他儿子也是辗转反侧。月牙弯弯,繁星点点。海风吹来宁静的涛声,吹来轮船的汽笛悠长的鸣声。
   那时候,回大陆探亲可以,要回大陆定居,台湾当局还是很不乐意。对老先生这样的名人雅士,更是管得严厉,找出一大堆理由去阻拦你。老先生就动用自己的人脉,讲人情托关系,还将自己的书画拿出来几幅,偷偷给人家送过去。如此运作了两年,老先生才拖着行李,携着妻儿,登上了前往厦门港的轮船。一路上海风吹拂,海浪起伏。老先生站在船头的甲板上,凭栏远望。渐渐近了,那祖国的方向;渐渐近了,那故园的方向。海鸥在头顶飞翔着,时不时有鱼豚跃出水面。
   回到故园,老先生住在河崖村新建的小四合院里。院子是仿古的,青瓦白墙,雕花的红门红窗。走廊下的松木柱子,也拿红油漆涂抹着。天井里栽了石榴和红杏。初春开花,几树粉红;初夏开花,几树火红。老先生除了在书房里练字作画,就是在小院里独自徘徊,或者去马颊河畔,迎着和煦的风,听河水拍打河岸的哗哗声。他喜欢这老家的宁静,他喜欢这老家的河水声。
   回家不几日就是清明。老先生准备了烧纸、香烛和供品,带着全家老小去给父母上坟,去给孙氏的老祖宗上坟。出村西口不远,有一座高高的土岗子。岗子上生一片粗粗的老柏树,根深树壮郁郁苍苍。一树一树的阴凉里,苦菜花开得金黄,蒲公英开得金黄。柏树下那处七尺高的土丘,是孙氏始祖的坟墓。墓前的青石碑高四尺一寸,光洁厚重。碑文用欧楷刻成,稳重大气而又刚劲有力。孙老先生在墓碑前摆好供品,烧纸焚香,洒酒祭奠,之后就是跪下去叩头。他儿子说:“在台湾那边都是鞠躬。”老先生说:“台湾是台湾,老家是老家;磕头是磕头,鞠躬是鞠躬。不能乱了规矩,不能乱了章程。”于是一家人都齐刷刷跪下去,向老祖宗磕了三个头。尚不经事的锦国和绣国,也跪下去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头磕了。老先生父母的坟头,就在柏树林子西边的斜坡上。土丘矮了许多,石碑也短了许多。老先生在坟前跪了许久,待起来时,腿和腰都有些伸不直了。
   老先生回家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镇子上批了几十亩地,建起了国怀小学。小学在镇子西北角上,靠着宽阔的、长长的马颊河。迎着校门有一棵极粗极高的老槐树。虽然树干上有一个干枯的洞,树冠上有几根干枯的枝,可老槐树依旧葱翠茂盛。春天发芽,夏天开花,从来都未辜负这大好的年华。孙老先生对学生们说:“这树在唐朝时候就有了,一千多年就在这儿站着,屹立不倒。土厚才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又说:“咱们国家,咱们老家文化久远,土地深厚。希望你们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去,开出花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因为有这棵高大的国槐,老先生就给学校起名“国怀”。
   这国怀学校,这国怀学校的学生们,也未辜负孙老先生的关爱和期待。一年一年,孩子们背着小书包从校门口走进来,迎着那棵高大的国槐。一年一年,孩子们背着大书包从校门口走出去,迎着那棵高大的国槐。尤其是老先生的孙子锦国和绣国,更是这国怀小学的骄傲和名人了。然而在老先生心里,这两个孙子也是他极深的伤感和极大的遗憾。
   锦国和绣国清华毕业就去了美国留学,读了硕士读博士,读了博士就办了绿卡,进了美国的科研机构。研究一些很尖端,又很重要的东西。除了偶尔的探亲,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老先生打电话说:“我养育你们干什么?学校教育你们干什么?国家培育你们干什么?”绣国沉默不语。锦国说:“中国毕竟还是太落后了。”老先生说:“正因为落后,你们才应当回来,为国家做点什么。”锦国说:“爷爷,您岁数大了,别管那么多了。这世界不是你一个人能改变的。”老先生说:“我连自己的孙子都改变不了,还谈什么改造世界呢。”就颤抖着枯瘦的手,把电话挂了。那之后,他就极少提自己的两个孙子;也不愿意别人,在他面前提及两个孙子。两个孙子就像两根坚硬的棘刺,深深刺进了老先生的心里。
   前两年,老先生的夫人病逝,停灵五日。直到发丧那天,两个孙子也没能回来。打电话催促,总是说忙于研究,不能随便离开,受限制的。视频里,两个孩子扑通跪下,给奶奶的亡魂磕了三个响头,泪水扑簌簌地洒落。老先生说不出话,眼睛也湿润了。
   和李校长攀谈了一会儿,老先生就走出办公室,走到迎门的那棵老槐树下。绕着树转了一圈,抬手抚摸它那粗糙的树皮,抬眼仰望它那茂盛的树冠。浓厚的阴凉下,老先生稀疏的白发就显得愈发苍白了。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清脆的“叮叮铃铃”声。孩子们从教室里走出来,在柳树荫里奔跑,在白杨林里欢笑;就像一群欢蹦乱跳的小鹿,就像一群朝气蓬勃的小鸟。望着这些黑黑头发、红红的脸颊,老先生似乎忘记了方才的失落和惆怅,捋着雪白的胡须,眼睛里闪烁着熠熠的光。南风吹拂,老国槐浓绿的叶子“沙沙沙”响。
  

共 56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文章,讲述了一座“国怀”学校的前世今生,其忧国忧民,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孙先生的主持下,一群热血的人,建成了这所学校,取名“郭淮”寓意对国家莘莘学子的关怀。历经三十年,为祖国培养出了一批有一批的人才,成为当地教育界的典范。从孙生生的一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怀,一个漂流在外的人,终久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孙先生倾其所有,在家乡建立一座希望的小学,这是何等的义德!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民族魂。老先生为了这所学校,也是注入了半生的精力与希望。看着在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上做出贡献,老先生非常欣慰。但看到有学生学成后出国,再也没有回来,忘记了自己的祖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成为外国对付中国的帮凶,老先生非常生气,由此可以看出老先生的民族气节。文章最后,用一棵老槐树,来寓意这位道德高尚的老人,精神长青,其情其景,让人感动。!这篇作品行文流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散神聚,文笔优美。书写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也弘扬了正能量!散文语言朴实,情、事、景、理交融,借物抒情,情动于衷,深情动人!引起读者心中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成敏】【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成敏        2024-03-13 17:47:43
  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秀文章,讲述了一座“国怀”学校的前世今生,其忧国忧民,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好文章推荐阅读
2 楼        文友:成敏        2024-03-13 17:48:55
  这篇作品行文流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散神聚,文笔优美,寓意深厚!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
回复2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3-13 20:30:48
  多谢成敏编辑推荐。
3 楼        文友:韦寒        2024-03-13 19:53:57
  行文流畅自然,词藻朴实无华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细腻真实,拜读!
人至贱则无敌!
回复3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3-13 20:32:23
  多谢品评。
4 楼        文友:巧眉        2024-03-15 11:03:27
  欣赏美文,文笔细腻,值得学习。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3-15 14:18:59
  作品以插叙的方式叙述了国怀学校的历史渊源,表达了孙老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品结构清晰明了,语言流畅精炼,主题充满正能量。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6 楼        文友:老树听风        2024-03-19 10:57:14
  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老师的佳作点赞!连续拜读学习了三遍!遥祝笔丰春祺!
回复6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3-19 16:55:36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问好老树。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