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徐如珍老师留在舟中的印记(散文)

精品 【晓荷】徐如珍老师留在舟中的印记(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57.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8发表时间:2024-03-13 19:35:48
摘要: 1994年2月,54(6)举行毕业37周年同学会,徐如珍又从西安专程来定海参加同学会(她1988年退休后随爱人定居西安)。师生离别36年后今又重逢,情绪激昂,问候、握手、拥抱,场景感人。徐如珍提出,让她以老班主任的身份来一次点名。到会48位同学,徐如珍指一位喊一声名字,个个中标,分毫不差。36年了居然对他们的名字还记得这么清楚,说明他门在她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说明徐如珍对他们的深刻不忘,同学们只有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最后徐如珍作了长篇讲话,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深深感动了同学。徐如珍与学生之间,真个是“此情茫茫无绝期”。   


   徐如珍是奉化人,1951年8月,徐如珍于锦堂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了县立定海中学。当时定海中学缺少地理教师,就由她任教初中地理课,四个班级。
   虽然她知识比较全面,但是地理在中等师范学习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作为重点学习的科目,只是一般的了解就行,现在要独自担任地理课的教学,她感到有困难。但在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她首先刻苦学习地理知识做到烂熟于心;虚心请教老教师。地理组的卓慈贞老师是名师,从事地理教学多年,知识全面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得到学校肯定。她就拜他为师,常常去听卓老师的课,不懂就请教。卓慈贞老师就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给她耐心细致的指导,怎么样上课,地图如何应用,如何教学。在自己的努力和名师的指导下,她很快适应了地理课的教学。
   她语言清晰,音调高昂,语速稍快很有激情,讲课对学生有吸引力。她开动脑筋,把地理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引起学生兴趣,加强记忆,丰富学生识见。上自然地理时,她用开轮船的方法,引导大家认识地图周游各地。一张地图挂在黑板上,,叫大家把一只纸船从什么地方开到什么地方,就这样形象具体,不用抽象的说教。有一次她上了自然地理讲到了天上的云彩,下午的课后,她看到天上的云彩景象,马上就到教室把同学们叫出来,指着天上的云彩,问说这是什么云,并进行适当解说书上知识是与眼前的情景有机结合具体形象,同学们印象就深刻。学习经济地理时,她讲到英国的工业发达时,说英国的工厂烟窗比思刘堂还高出好多,像森林一样,排出烟雾茫茫一片,把太阳遮住了(当时没有提出环境污染的问题),具体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担任班主任后,注重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54级(6)班的班长诸葛孝嘉回忆说,进入初中两个月后,各课进行了第一次期中考试。有些同学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思想郁闷,情绪低落。徐老师认为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召开各种座谈会,找同学谈话,分析原因。原来是中学老师的授课思路和方法与小学老师有明显不同,不少同学一时适应不了,产生学习困难。少数同学主观不够努力也是一个原因。摸清情况后,徐老师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进一步选配好各科课代表,由课代表把同学们的学习困难和要求反映给课任老师;二是部分调整学生座位,把成绩优秀的同学与成绩较差的同学排为同桌,互帮互学;三是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交流学习经验,增强学习自觉性。这样做收效明显。在课任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同学们很快适应了老师的讲课,跟上老师讲课节奏,听得懂,学得进,学习状况明显改观。徐老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此后两年来,在徐老师关怀下,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刻苦钻研蔚然成风,学习成绩稳步上升,班级从未出现过“红灯”。在初二第一学期放寒假时,她布置好一个作业,要每个同学自己制作手工劳动,手工工艺品,到开学要举行班级展览会。这样来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手工劳作的能力。
   当时每两星期上交一次周记给班主任,徐如珍不但看得认真,而且批改也很认真,像语文老师改作文一样,后面有批语,对文中病句、错字都做了修改。通过周记了解学生思想,学生树立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榜样,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写作能力提高。
  
   二
   除了教学任务,作为共青团员的徐如珍承担了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少先队工作,那是一项多面性繁杂的工作,要把工作干好,要动脑筋,花精力,受苦累,而她觉得这一些,是磨练自己的好机会。于是在她的辅导策划下,少先队员给最可爱的人慰问信,少先队洛阳营参观学习,篝火晚会,野餐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她经常找个中队长谈心了解个中队的情况,指导大队部召开各种少先队活动交流会。
   1954年暑假,舟山地区文教科委派徐如珍带队去参加浙江省少先队夏令营,舟山地区总共3个名额。7月21日,在定海码头,徐如珍一行4人乘船去了宁波。因为那时去杭州还没有通火车,长途汽车也只有上午一班。在宁波轮船码头旁的“东亚旅馆”住了一夜。三个不同学校的孩子因红领巾而紧紧连在一起。舟山中学的宋柏灵是13周岁(初二班),普陀中学的章瑞仙(女)14岁(初一班),象山中学的(当时象山书舟山地区)康正生15岁(初一班)。徐如珍坦率地介绍自己是师范毕业生,22岁,是大家的大姐姐。第二天乘了7小时汽车到达了杭州,又转乘市公交车前去六和塔附近半山腰的原浙江师范学院校区内报到。但这几个从来没有出门过的孩子,她细心关照,无微不至。夏令营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时分组进行,有时一起共聚。在休息的时候,徐如珍总是和三位同学一起,请同学们谈谈一天活动的感受,她也总勉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戒骄戒躁,要与夏令营的其他同学好好相处……7月29日她带着大家踏上了回定海的旅途。
   60年过去了,宋柏灵对那次夏令营记忆犹新,对徐如珍老师更是怀念情浓,他说“她是我生命里一个很重要的人,虽然她没有教过我一天书,但在她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期间,我是中队长,和她有过许多接触,我深深敬佩她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她和蔼可亲的样子已经深入我心。特别是那年的夏令营生活,更是缩短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她是大姐姐,把我当亲弟弟一样呵护着、教导着。我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以出色的学习、工作业绩来回报她的谆谆教诲。”
   1954年9月份,徐如珍分配担任54(6)班的班主任,因此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工作由许秀娣老师担任了。但是她对少先队的工作依然很重视,她在班级中重视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少先队,努力争取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因此初二的时候,54(6)班班级被评为“红领巾中队”。
   她在平时就教育学生要以王孝和、董存瑞、黄继光为楷模,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和保卫祖国。当1955年1月18日海陆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2月13日,又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国民党军队长期盘踞的大陈岛,胜利的消息传来,徐如珍因势利导,在班会上布置每位学生给最可爱的人写一封慰问信。然后由班长收集后,统一由专航连同后方的慰问品一起送到一江山和大陈岛。一个月后,班级里就收到了战士的回信,激励大家更好学习。1982年当年徐如珍的学生何信峰已经是个诗人了,他在椒江采风时,登上一江山岛和大陈岛,他想起徐如珍老师曾经组织写信慰问过的岛上的最可爱的人。他写了1000多字的信,后来接到过一个郑姓战士的回信,信中要他们珍惜幸福,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使他备受鼓舞。学生时代的感触向往在登临山岛后化为激情,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谒一江山烈士纪念碑》一诗,后来这首以徐汝珍发起致前方慰问信为背景的抒情诗,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发。
  
   三
   54级(6)的学生一半以上来自渔农村。这些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出门独立生活。要把这么一群孩子管理好,教育好,这任务有多么的艰巨啊。二十出头的徐如珍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
   她从小学档案预定来自北蝉中心小学的诸葛孝嘉为班长。在报到的那一天她把诸葛同学找来,热情诚恳、和蔼平等地和他谈话,了解他家庭情况、喜欢什么体育活动、有什么兴趣爱好、进了中学有什么打算等,而后从德、智、体方面对他提出具体要求,特别希望他在平时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班级里起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天(9月4下午召开第一次校会上。教导主任谢之勃宣布了初一各班班长,诸葛孝嘉为6班班长。徐如珍老师对班干部的选定和培养是很认真的。开始,她把班上要处理的难度不太大的事情交给诸葛班长,交代好处理方法和措施,事后她要检查。到后来,她逐步放手,事情由易到难,具体很少说什么,让班长独立去干。诸葛孝嘉深情地说:“我深切地体会到,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如果说我敢于职责担当的话,与当年徐老师对我刻意培养、打下扎实基础是密不可分的。”“徐如珍老师是我人生正道的引领人。我读高中,念大学,工作近40年,一生遵律仪,重修身,不邪行,守本分,堂堂正正站立人间,这其中就得益于徐老师的悉心教育培养,离不开她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劳。”
   54(6)班刚开学时,同学间隔阂较深。男女同学两重天,虽同坐一张桌子,但有些同学在桌子中间划一条分界线,互不侵犯。通学生与寄宿生自有活动圈子,井水不犯河水。城镇男同学蔑视渔农村男同学,经常叫渔农村同学为“天山”(天字下面一个山为岙,即岙里人)。徐如珍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同学间团结,于是她一次次召开班干部和少先队中队委员(初一各班都成立一个少先队中队)会议,做学生干部的工作,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又找一些重点同学谈话;举行班级集体活动等。经过徐老师一段时间调教,分界线消除了,圈子拆除了,“天山”倒了,隔阂明显消淡,团结友爱的气氛也逐渐形成。
   见缝插针找学生谈话,处处教育鼓励学生,还积极寻找就长得配合。在定海城区的通学学生家,徐如珍都去过,见过他们的父母;对于渔农村的学生,她常采用信札的办法与家长取得联系。行程全方位的对学生的教育。
   她懂得孩子们的各种困难,他一方面关心照顾,一方面也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星期日休息的时候,晚上熄灯之前,她经常到寄宿生寝室查看同学们住宿情况,看一看被子是否结实,天冷了会否受冻;“白鸽笼”木头床是否牢固,特别提醒睡上铺的同学上下时千万注意安全;教男同学怎样洗衣,怎样折叠被褥;教大家怎样保管财物。大多数同学因没有可上锁的小箱子之类的东西,几元零用钱东藏西塞,成了大问题。多是贫困孩子,有几元零用钱不容易,徐老师将不少同学的零用钱统一保管起来,要用时向老师领取。徐老师来男生寝室时还经常带着针线包,看到哪个同学纽扣脱落了,谁的衣服、被子撕破了,就随手缝上几针。小王同学生活上自理能力比较弱,下雨天也穿皮鞋,棉袄纽扣掉了就怀开着,徐如珍角常常把他叫来,给他换鞋子,给他订好棉袄纽扣。
   当时学校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是课外活动,有一天邱玛琍同学身体不好,没有去,徐如珍就听说后马上来教室问病情,然后马上叫了校医来给她配了药。第二天,又到离学校不远的邱家去看望。
   蒋文福是农村出来上中学的贫困生。当时母亲已经离世,父亲身体又不好,当时连一双鞋子都穿不起。当时寄宿生,每月要交7元5交的伙食费,我是贫困生,当时学费全免了,但是助学金是乙等,当时甲等全免,一等免三分之二,伙食费还要交二元5角。但是家里还是负担不起,第二学期无法坚持读书了,徐如珍老师了解了情况,就多次找他做工作,讲述读书学习的重要,对他说要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同时她又把他的情况向学校领导汇报,为他争取到了两个全免。平时给他临时性的帮助,使他终于坚持把书读下去。至今70上下的蒋文福回忆起徐如珍,他激动地说:“班主任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我,所以我一直对学校抱着感恩之情。”
   1955年暑假时,54(6)班级里的一个家住西溪岭的学生,在水库游泳不幸溺水身亡。,徐得到消息后,就带了一批班干部去同学家看望,使家长感到安慰。
   刚二十岁出头的徐如珍,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抚慰,学生感到温暖,内心充满感激。
   而她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相处更加深了学生之间的那一种深厚情意。早跑、早锻炼她跟学生一起活动。班级里进行大扫除,她也一起参加,拖地板啊,摆桌子啊,忙个不停。不只是站在一边指挥,而是跟学生同干共苦,学生感觉跟老师之间有一种亲近感。而她那一种身先士卒的引领成了班级的凝聚剂。
   当时徐如珍住在学校南边的靠路的外排二层楼上(一楼是四个教室)。星期天,住宿生可以到教师宿舍去。她班的女同学经常去,男同学有时去。她拿饼干什么的给同学们吃,有时给他们讲故事,谈心,有时女同学做作业也到她的宿舍去有什么问题就问她。她宿舍里箱子没有锁,有一次女同学把箱子打。当时徐如珍正在谈恋爱,箱子里装的是情书。看到女同学看到了恋人给她的情书,她脸红了一下感到有点难为情。学生在她那里自若至此那一种亲切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个班同学之间至今还亲热友好,这都是受了班主任的影响。
  
   四
   1956年7月,徐如珍以“调干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继续深造。在班级欢送会上,师生依依惜别,不少同学边发言边流着激动的泪水,甚至有同学哭出声来。徐如珍上大学后,遗址与这个班保持联系,期间她还寄来一包中国猿人头像纪念章,每人一枚,同学们好喜欢。
   1959年8月这个班举行第一次同学会,她从北京专程来定海赴会,并作长篇讲话。
   1993年杜祥明同学去西安出差,去看望徐如珍,她非常高兴。她丈夫是西安陆军学院院长,少将军衔,也很平易近人。她爱人向杜祥明讲起他们结婚后,他调动了八次徐如珍也跟着调动了八次,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重新熟悉,重新开初局面来。他们生了四个小孩,也都是徐汝珍养育。杜祥明回来的时候,当时西安的车票很买,她爱人就帮他们去买好,两夫妻又到宾馆来送行,一片情深。
   1994年2月,54(6)举行毕业37周年同学会,徐如珍又从西安专程来定海参加同学会(她1988年退休后随爱人定居西安)。师生离别36年后今又重逢,情绪激昂,问候、握手、拥抱,场景感人。徐如珍提出,让她以老班主任的身份来一次点名。到会48位同学,徐如珍指一位喊一声名字,个个中标,分毫不差。36年了居然对他们的名字还记得这么清楚,说明他门在她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说明徐如珍对他们的深刻不忘,同学们只有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最后徐如珍作了长篇讲话,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深深感动了同学。徐如珍与学生之间,真个是“此情茫茫无绝期”。

共 54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都说教育是国家的脊梁骨,是科技的发动机,是文化文明的传播方式。在教育上,做得好,则学得好,国家才能强大,经济才能发展,科技才能突破。正是有这么多像徐如珍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文化的传播才能顺利进行。徐老师在教育上,虚心学习,找准原因,帮助了一批批学子走出校门,向往更高的方向去构建自己的人生命运。徐老师不仅忠职于自己的教学信仰,还担任着许多学校的事务。徐老师从一个地理老师到班级班主任,她一生都在要求着自己进步,并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倾囊相授给自己的学生。文章娓娓道来,讲述了徐老师的教学生涯,并在自己的生涯里帮助了许多贫困的学子。她一生的丰功伟绩,灿烂了学校的每个角角落落,让教师这个职业登上了殿堂高峰。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正能量满满,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32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3-13 19:36:06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何叶        2024-03-23 00:40:50
  恭喜精品!加油!
何叶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3-23 10:51:41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