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做布鞋的日子(一)(散文)
◎做布鞋的时代
现在说起布鞋,许多人会想到北京老布鞋。店面好像开了不少,实际上穿的人并不是很多。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绝大多数人脚上穿的都是布鞋。
布鞋,是纯手工制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做制作者针线活的水平要求很高。
在那个年代,要做的针线活很多,有的简单一些,如缝缝补补,纺线等。有的难度就一些,如经布、织布、裁剪衣服缝衣服。难度最大的,要数做布鞋、绣花等。
在农村,判断谁家的媳妇是否做能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只要看看他们家人脚上穿的布鞋,就能知晓个大概。贤慧能干的媳妇,做的鞋子大小合脚,结实耐穿。勤俭持家的主妇,衣柜里总是藏着十几双、甚至几十双崭新的布鞋,平均到每个家庭成员身上,也有五六双,甚至更多。劳作之余,女人总是在埋头做针线活。在针线活里,能积攒、能提前做的就是布鞋。因为做布鞋工序多,周期长。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一年半载,布鞋是做不出来的。
◎做布鞋的传言
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在一个镇中学工作。那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周围几个村子有三、四个孕妇,都因为胎盘前置的问题,最后都死于产后大出血。听闻惨剧,觉得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人生孩子,为什么不去医院呢?胎盘前置,在当时的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才十块钱的费用。而这些家庭,也许就是为了省下这笔钱,选择在家生孩子,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真是不可思议!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摇头叹息,为逝者痛心。是因为贫穷,还是心存侥幸?是因为愚昧,还是疏忽大意?当事人的想法,没有办法知道。也有人说,今年天年不好。人们传说,这几位媳妇,太勤快了,太贤惠了。听说在怀孕的期间,她们为家人做了许多布鞋,估计四五年都穿不完。也有人说,给家人不能攒太多的布鞋,这样不吉利……
无论如何,这些传言并不会影响女人做布鞋、攒布鞋,鞋子总是要穿的。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买鞋穿,除非你在外面有正式工作。可是,在外面有正式工作的,一个村子也是极少数人。
◎抹袼褙
做布鞋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各种破旧布片。衣服穿破了,拆成一片一片的,洗干净放着。床单被褥破了,也洗干净收起来。等到旧布片收集的差不多了,农闲时节,选春季或夏季晴好天气,开始抹袼褙。
要抹袼褙,先准备一盆烧熟的面糊糊,再找几块木板。如果没有木板,有人就将门扇缷下来也行,或者找有平坦光滑的青石板。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一块光滑平整的方形捶布青石,也可以用来抹袼褙。
将面糊放在大盆子中,兑一些水,把布片放在里面揉搓,浆洗均匀,尽量拧掉多余的水分,然后在木板上开始抹。
袼褙第一层,尽量使用大一点的布片,拼凑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铺好一层,接着拼凑第二层。第二层可以使用比较小的布片来拼接。接着第三层、第四层。最上面一层,也尽量用大一点的布片。一般的袼褙,有三四层布就可以了。
抹好一张袼褙,就把它放在太阳下暴晒。接着做第二张、第三张……
抹一次袼褙,最少三五张,多的时候也可能有十多张。全部完工后,等着晒干。
晒干的袼褙,不能折叠,平放着,或者卷起来,可以存放一段时间。
◎做鞋底
等到有空的时候,就拿出袼褙,找出鞋样子,比划着,把它剪成鞋底、鞋面的样子。如果是鞋底,得厚一点。将剪成鞋底样子的两张袼褙,固定在一起,绲上白边;另外两张,也缝在一起,在一面包上白布带绲边;如此四层、两两组合的鞋底样袼褙,就可以做成一只鞋底了。鞋底的中间,还可以垫一点剪鞋面鞋底时剩下的边角料,以增加鞋底中间的厚度。
绲边和包鞋底的白布,都要按面料的斜纹裁剪,这样才可以拉拽,绲边才有弹性,绲出的鞋底边才平整、熨帖,看着也美观。绲边布条接口的地方,一般放在鞋底靠里面的弯曲处,看起来不明显的地方。
这样的鞋底,还是半成品。鞋底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纳鞋底。
◎穿针引线
纳鞋底需要细绳子。
将纺好的七八股棉线,经过合成,扭搓到一起,做成细绳子,专门用来纳鞋底的。
细绳子比普通的缝衣线粗,但是针孔的大小是固定的,也就是说,细绳子不能直接穿过针孔。所以,在纳鞋底之前,如何剖开细绳的线头,将细绳和缝衣线连接在一起,穿过针孔。穿针引线,可真是一个技术活:首先将绳子一头散开,大约一寸多长,然后把散开的细线掐断几根。注意掐断的细线,有长有短,让细绳的线头变的更细。之后,将缝衣线拽下一段,三五寸就行,对折,分别与细绳两条分股线头搓在一起,再将细绳与穿针线扭搓,合成,一个穿引细绳的线头就做好了。最后,把缝衣线细的一头从针孔穿过去,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鞋底,做穿针引线的过程,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做起来很快,熟练的人,三下五除二,不用半分钟就做好了。
作于2024年3月12日,2024年3月20日首发江山文学
李:跟着同老师学方言~ge褙。
同:是的,恐怕这样的方言要消失了。
李:是的,感觉不过百年就消失了。
李:是挺梦幻的,我有时候在想,搞个百年生活馆,让大家时不时看看,反思下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该多好,现在好像有这个馆了,但还不多。
同: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太快了,有时候感觉小时候的生活像一场梦,现在的孩子,也许都不相信我们那个年代过着那样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活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而现在却进入了智能时代、AI时代,经历了太大的变化,想起这些,就觉的不可思议。将来社会怎样变化,也许无法预测,也许还有更惊人的科学与发明,也许生活方式还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至于何先生说的“验鞋”,不知道是不是“敛鞋”,将鞋底包边收拾好呢?这只是我的想法,未必就对。
其实,那个年代农村孩子都穿布鞋。我上大学时没有带手工布鞋,闺蜜斌阁送我一双买的塑料底布面,我姐让我送她一双手工布鞋。到学校后不久,我姐就给我买了皮鞋。
其实,纳鞋底时,因为手心会出汗,纳鞋底的时候针就很难穿透鞋底。人们将针在头发上磨蹭一下,针头上有了头油,变的光滑了,就容易穿透鞋底,也更容易拔出来。就像汽车发动机,需要机油润滑,才能顺利的运转。这也是人们长期纳鞋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