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古人如何回答儿子的提问(随笔)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了两则回答儿子提问的故事。一个叫“更衣”,大意是说洪迈的书房叫雅志堂,雅志堂的后面有一个会客室,是来访的亲戚朋友会客休息的地方,洪迈给这个小屋也起了个名字,叫“更衣”。依我们现在对更衣一词的认识和把握,这个词是一个很平常普通的词,浅显易懂,“更衣室”随处可见。但在宋朝的时候,“更衣”还不是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词。所以,洪迈的儿子们不太明白,父亲为什么给会客室起了这么一个名字,便去问父亲,这“更衣”二字出自什么典故?
洪迈的家庭是书香门第,洪迈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宋朝的著名学者。所以,孩子们看到父亲将会客室命名为“更衣”,就觉得其中应该有典故存在。
洪迈面对儿子们的询问,无有敷衍,他将班固在《汉书》里的有关记载抄录下来,拿给孩子们看,并给孩子们解释说:“《灌夫传》有一句:‘坐乃起更衣。’颜师古注释说:‘更,改也,凡久坐者皆起更衣,以其寒暖或变也。’《灌夫传》中还有一句:‘田延年起,至更衣。’颜师古注:‘古者宴宾,必有更衣之处’。此外,在《卫皇后传》里也有记载:‘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这样一讲,就把更衣一词的出处以及含义讲清楚了,这个词是班固创造的,在《汉书》里多次使用。原意是“改换衣服”,引申为“改换衣服的地方”。
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其历史地位一直追随在《史记》的后面。洪迈引用汉书来解释“更衣”一词,当然有绝对的学术权威性。
第二个故事是说有一天洪迈的小儿子问父亲“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是什么?”洪迈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提问,而是拿来了《战国策》和《新序》两本书。《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代的著作,重新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即使是今天,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必不可少的文献。《新序》一书也是刘向编撰的一部书,不过和《战国策》不同,是一部以讽谏为目的历史故事汇编。今天看虽然没有《史记》《战国策》有名,但在宋朝却是一部文人士子家里必备的书籍。
洪迈告诉儿子,《战国策》和《新序》中都记载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叫江乙的大臣讲给楚宣王的。起因是楚宣王听说北方的各个诸侯国都很害怕他手下一个叫昭奚恤的大将,楚宣王就很担心昭奚恤尾大不掉,功高震主,于是就问大臣们:“我听说北方诸国很害怕昭奚恤将军,果真如此吗?”大臣们都不知该如何回答楚王的问话。这时,江乙站了出来回答道:“老虎捕捉各种动物充饥,一天,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就对老虎说:‘你不能吃我,我是上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要敢吃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不信,你跟着我走一圈看,百兽中谁见了我敢不逃跑?’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跟随着它一起走。百兽见到它们都慌忙逃窜,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您的属地方圆五千里,有百万人的强大军队,您把军队委托给昭奚恤指挥,所以北方诸国惧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您啊,这和百兽害怕老虎是一个道理。”
洪迈给儿子讲完故事后又说,《新序》一书在叙述完故事后,还加了一段议论:“故人臣而见畏者,是见君之威也,君不用,则威亡矣。”就是说人们害怕那些大臣,主要是害怕君主的权力,君主若不将权力赋予大臣,大臣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了。
洪迈的儿子听了父亲的讲解,对狐假虎威一词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个词表面看来是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实际上还有更深的寓意,那就是“臣权君受”,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词汇,君主的权威才是根本,做官的在位时得到了授权,退位后,授权就被自然撤销。在位时可以横行乡里,欺压弱小,一旦失去了官位,那就像没有老虎跟着的狐狸,威风自然就没有了。
洪迈如此给儿子讲解“狐假虎威”,比我们今天泛泛的解释要深刻准确得多,儿子接受教育的质量自然不一样。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窥见古人教子的一斑,对我们今天教育子女多少还是有点启示的。我们今天回答孩子的问题,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常识和经验,更有不少人是依据微信、抖音等零碎的或正确、或根本就是错误的东西来回答孩子,并且自己还感到回答的很有水平,很少再有像洪迈一样,依据原著来准确分析和讲解,洪迈的教子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