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丹枫】秦风楚韵,浪漫漫川(散文)
早就听说过漫川关,山阳县界内一座小镇,著名的水旱码头,因地处陕西与湖北交界处,故有秦楚咽喉之称,成语“朝秦暮楚”典故就源于此。如此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我却从来没有去过。
前日大妹夫母亲仙逝,前去吊唁,顺便游了次漫川关古镇。
早上从西安古城启车,走20公里沪陕高速,再上福银高速行150公里,即可到达漫川关古镇,简称“漫川古镇”。汽车拐了几个弯后,停在一处摆满花圈且搭有灵棚的房前街道上。小妹说,这就是大妹夫家——地处在漫川古镇的中心。我讶异地环顾四周,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风格,轩昂壮丽,恢宏大气,果然与别处不同。上完香,烧完纸,叩拜毕,便开始吃午饭。因第二天才是正事,下午便是空当,正好利用这个机会领略一下漫川古镇的前世今生。
不用多走,门前便是古镇街道,宽五六米,长四五百米,青石板路面,似一条被岁月磨拭的青蓝色缎带,闪着淡淡的溜光向两边延伸。街道为南北走向,不论朝哪边望去,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好像那并不遥远的明清时代就在眼前。建筑鳞次栉比,高低不一,但都古色古香,风雅别致,对称排列,既给人一种美感,又体现了明清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漫步透着秦风楚韵的古镇街道,仿佛走进一本厚厚的古诗词集,尽情挹取其丰富的营养,深刻的内涵。家与家民宅的间口宽窄不一,有三米的,有六米的,还有九米以上的,但不管怎样,正面房屋都带有阁楼,阁楼下面,立有木柱,木柱后面,板门为墙,油黑发亮,古朴典雅。
每一层阁楼的山头,皆向外凸出约一尺有余,呈弧线由上往下、由外向里延伸,并上盖黛青色琉璃瓦,下涂雪白色乳胶漆,错落有致,和谐统一,为明清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马头墙。只是六米以上的间口,大都是标准的四合院,但又与北方的四合院不同,为一进三重式天井庭院。尤其是天井两旁的厢房,更与北方有别,墙壁不是整体,而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以棕榈色木格窗户为墙,雕龙锲凤,小巧玲珑;下半部以二四宽青砖砌墙,雕刻精致,图案吉祥。
此外,每一座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歇山顶和悬山顶两种,青砖铺设,灰瓦覆盖,飞檐翘角,雕饰精美,展示了明清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一些建筑在檐口、窗框等部位缀有朱红、青蓝等鲜艳的色彩,使得整个效果更加生动有活力。
不觉间,已步入街道尽头,向东拐又是一条同样建筑风格的街道,只是长度稍短些,且家家门里门外都摆有特色小吃和特色商品。一问才知,此街是商业街,尽头有个转盘,绕过转盘,朝西北方向也是一条商业街。也许我们错过了最繁华的早上和节假日,商业街上的行人并不是很多,但每一家商铺里的特色小吃和特色商品却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和所有的古镇一样,特色是其最亮丽的名片,漫川古镇也是如此。除大众化的日用的商品外,最特色的莫过于“漫川八大件”——刮刀丸子、肉丝大炒、豆油卷子、干炸鸡块、甜枣肉、红薯丸子、红莲蹄子、肉片小炒;还有豆酱豆豉、香酥小鱼、春芽鸡蛋、魔域魔芋、神叶凉粉、冲冲辣菜等美味佳肴,不仅具有楚菜的鲜美、香辣和醇厚,也有以花椒、八角、桂皮、醋等调料为先的秦菜风味。虽然我们不能一一享受这些特色小吃的別味佳飨,但刚刚吃过的“漫川八大件”,足以让我们回味无穷,永生不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菜系,而是一个品牌,一种文化。
我不知道三条街道共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其长度到底是多少,但当我们转一圈再回到大妹夫家门前拐角处的文化广场时,蓦地发现这三条街道的长度其实都差不多,而且呈“之”字形,而此刻我们所站的位置,正是这“之”字形的中间部位,也是整条街平日里最热闹、最具文化特色的中心——会馆文化。
在漫川古镇,会馆文化是不可回避的一大景点,也是非常奇特的一大看点。唯其奇特,才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情不自禁地一个个仔细浏览。骡帮会馆、北会馆和武昌会馆,皆座东向西,依山而建,正对广场中心。旁边的简介牌提醒我,除了武昌会馆为当年走水路的湖北商人所建外,骡帮会馆和北会馆,皆为当年走旱路的陕西、山西、河南的骡帮共同出资修建。
三会馆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外观华丽,结构紧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硬山屋顶,马头山墙,光板屋檐,镂空雕饰,风格统一,古朴庄重。看着他们,我就像看着三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他们正用各自饱经风霜的容颜和坚挺不弯的脊梁,兀立于岁月之中,守望昔日繁华,聆听历史足音。他们依然像100多年前那样,以傲人的雄姿,展示一个时代的繁华与埠盛,新潮与浪漫。
如果说会馆文化是漫川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那么位于会馆文化正对面的双戏楼,也叫鸳鸯楼,就是镶嵌在这一标志性建筑之上的璀璨明珠。它所放射出来的光辉,不仅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现在,照亮了漫川古镇,也照亮了秦楚大地。双戏楼,准确一点说,就是并排建在一起的两座同向式戏楼,又叫南北式戏楼,即南方戏楼和北方戏楼。它是中国唯一一座联璧式双戏楼。南楼为重檐,显得灵秀,北楼为单高挑檐,显得大气。更为奇特者,双戏楼往往唱的是对角戏,故有“南腔北调”之说。
也许是我的认真引起了旁边一位老者的注意,他特意走近我问道:“外地来的吧!”我随口答是。他又问:“对会馆文化不是很清楚吧!”我们依然回答是。他好像找到了宣传对象似的,眼前一亮,极为热情地讲了起来:
“历史上漫川关就以地貌广阔,水域宽衍而得名,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官府都在漫川关设关置戍。且金钱河由此经过,北古道与西古道交汇于此,所以漫川古镇又被称为‘水旱码头’,那时是商务繁荣、人口稠密商贸交易中心。小时候,每年三月三,是骡帮会馆最热闹的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对角戏,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过去。其次是五月端午,又是船帮会馆最热闹的交流会,既有赛龙船,又要唱大戏,忙得人有时都看不过来,真是过瘾……”
老者停了停,像是在总结,又像是在补充,长长地感叹一声,继续道:“和以前相比,现在的漫川古镇,没有了船帮和骡帮,也很少再唱独角戏,但过去的繁华与浪漫依然存在。交流会依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现代舞、广场舞人人参与,男女不分。瞧,这不,广场舞又开始了。”说着,他指了指舞台下面的广场,一群穿红着绿的不同年龄的女人正随着欢快的舞曲扭动起来,和四周古色古香、轩昂壮丽的古建筑群融为一体,既有古镇的庄重与典雅,又体现出新时代的浪漫与活泼,如梦如幻,奥妙无穷。
此刻,夜幕已快降临,拐弯处大妹夫家的祭祀活动刚刚开始。我们急忙前往观看,一个更让我闻所未闻的场面映入眼帘。只见门前的街道中心,被人群围成一个椭圆形舞场,一些前来帮忙、烧纸的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在一种节奏感非常强烈的舞曲声中,托着献馍或水果等祭祀用品,正扭动腰肢、踏着舞步,欢快地转起圈来,如同举办重大庆典活动,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庄重和幸福。那些众孝子站在门口,一边陪着扭动,一边阻止欲进门敬献的舞者,让人们尽量多跳会儿,跳尽兴之后再去敬献祭品。如此一来,人们继续欢快地扭动起来,直到实在跳不动了,才一个一个进门实施祭献之礼,并愿老人家一路走好。等所有人祭献之后,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舞曲才告一段落。
我惊诧得不能自已,乘着人们散去的机会,赶紧问身边的一个当地人。“怎么丧事办得跟喜事一样?”没想到他竟乐呵呵地回答:“丧事本就是喜事呀!尤其是老人的丧事。”简洁的回答竟让我哑口无言。不过,仔细一想,也有道理,喜丧喜丧,图的就是个“喜”字。真可谓:十里不乡俗,乡俗皆有意。
回到宾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仍浮现着刚才那欢快喜庆的祭祀场面,联想到下午游览漫川古镇时的所见所闻,忽然觉得这有着秦风楚韵的漫川古镇,果然不同寻常,过去是,现在也是。
(二〇二四年三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