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丁香】臊子面的味道(散文)
臊子面,在陕西家喻户晓,特别是在关中和宝鸡的扶风、岐山一带,更是人人皆知。
大凡有红白喜事,早上或晚上都吃臊子面,中午才吃酒席。大部分人早上吃过臊子面后,上午吃不吃酒席都无所谓,关键是这顿臊子面要吃好吃饱。早上,大多数人吃过饭后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面吃好了没有。”对方往往很有礼貌地回复:“吃好了,汤煎和得很,味道嫽扎咧(好极了)。”
臊子面是陕西扶风一带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扶风臊子面历史悠久,它来源于唐代的“长寿面”,是在“长寿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是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客佳品。
臊子面又叫“蛟(浇)汤面”。传说西周时,周文王带领族人外出打猎,行至渭河畔,遇见一条大蛟龙正在兴妖作怪,残害百姓,遂下令射杀了这条足有五丈多长、几千斤重的大蛟龙。据说蛟龙肉味道鲜美,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蛟肉汤。部族人把面条捞到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这蛟龙面,就是臊子面的前身,后来被人们渐渐叫成了臊子面。
臊子面虽然好吃,但做起来比较麻烦——过去是人工手工擀面,后来是压面,用上等优质小麦面粉,加适当的水拌成絮状,然后用一块湿布蒙上,醒面半个小时左右,再放在压面机上,压上三四遍,用压面机刀切成细面条或挂面状,然后收好放下。这样操作,面筋道而又光滑,吃起来有嚼头。臊子面分漂汤和底汤两种,漂汤是油炸豆腐和切的葱花,有些还有摊的鸡蛋饼,底汤是黄花菜、木耳或加少许红萝卜。扶风人大都会做臊子面,我母亲做臊子面十分拿手(精),她老人家从压面到炒底汤、切漂菜再到最后的调臊子面汤,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记得那年我家里盖房,盖好谢匠(感谢匠人)的时候,我母亲和我媳妇就是做的臊子面。本来臊子面是吃面不喝汤的,但匠人连吃带喝,把一大锅臊子面汤都喝完了。母亲把两个暖水壶的开水都添到汤里了,就这还不够。按我们本地单位说法,臊子面是一个脸面活,客人吃不好臊子面,就会议论这家人锅灶不好,不会做饭;臊子面做好了,客人吃饱了,就会夸这家人媳妇娶得好,娶了个会做臊子面的“本事疙瘩”。
臊子面每次都捞得很少,最多时一筷头,也就吃一口,所以很多人也就称“一口香”臊子面。
扶风的臊子面,不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小孩满月、老人过寿还是盖房架木、走亲访友,都是必不可少的。按扶风人的说法,菜做得再好,如果没有臊子面,那就等于没吃。在桌子上吃饭,人们议论的也都是臊子面,很少有人议论菜品。臊子面主要是醋出头,没有好的头茬醋,臊子面的味道就不行。陕西农村人有句谚语:“半夜吃臊子面,心里想得汪得很呢……”
儿时的我最爱吃臊子面,母亲是一个半拉子厨子(半路学的),常常是她走到哪里,我就像个尾巴跟到哪里。母亲做臊子面,我就站在她旁边,有时帮她摘个葱、蒜苗。我跟母亲吃臊子面不知吃了多少回,不管给谁家上厨,她都会带着我。
我结婚以后,母亲就手把手地教我媳妇做臊子面,从燣臊子到炒底汤、切漂菜、调汤等。母亲苦口婆心地对我媳妇说:“做臊子面是个脸面(体面)活,做不好,不但客人吃不好,而且还坏了自己的手艺。”
母亲的臊子面做绝了,方圆几十里没有人不知道的,每年逢“五一”“国庆”“春节”等节日,来请母亲做臊子面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要提前一两个月来订事,就是平时,也要提前十天半个月来预订。那时几乎没有服务队和理事会,大小过事都只叫一个厨子,其他人就打下手帮忙。一次,母亲把一家结婚的事订了,但她突然感冒、发烧,于是就提前打电话退事,谁知这家人咬死理,非要母亲做,并请来了邻县医院的主治医师、事主的三哥,专门回来配制了中药,在过事前两天将母亲治愈,按时去了主家上厨。有时母亲去上厨,就提上她自己淋的头茬醋,主家结账时给醋钱,母亲不要或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有时主家高兴了,不但给了工钱,还配了许多礼品。
臊子面,吃的就是味道。有一次母亲调好汤,做好臊子面,将第一盘给客人端上去时,屋顶上几只鸟儿喳喳喳地叫着,管事的和主家对母亲说:“你做的臊子面香得很,鸟儿闻见都来了,也给咱增加了喜气。”此后,不管是谁家做事,母亲就一人拿下来了;关系特别好的,母亲连钱都不收,还说道:“以后我有什么事,你也来帮一下,互相把账一顶就完了。”
臊子面味道做得好了,大家都喜欢吃。那年村上一位老人过寿,从西安来了十多个人,上午他们一伙人不吃饭菜,母亲做的臊子面,他们不但把面吃了,而且连汤都喝了。主家不让喝汤,他们都说这汤调得好。
我爱吃臊子面,更爱吃的是母亲做的味道,母亲的手艺。虽然说母亲去世十多年了,但每当我端起碗,闻到臊子面的味道时,就会想起母亲,想起小时候当母亲的“尾巴”的情景,想吃母亲做的臊子面。
臊子面是扶风的招牌,是扶风人的味道,更是扶风人的骄傲。
(原创首发)
闻风品得臊汤浓。
寻声进入农家院,
尝尽扶风一口香。
点赞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