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到合阳烈士陵园扫墓(散文) ——小学记事之二十六
一、出发
清明时节的北方,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大地充满生机,人们走到户外踏青,吸新鲜空气,赏无限春光,自然心旷神怡,烦恼顿消。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活动,三四五年级全体师生参加,到合阳县烈士陵园扫墓。
这次扫墓,是上小学时我难忘的记忆。
那一天,我们特别激动,这是许多同学第一次出远门。说实话,在我记忆中,那是第一次去县城。在此之前,我的活动范围,是以我们村为中心,方圆五公里以内。那时,去过比较热闹、相对繁华的地方,就是同家庄街。在街上,有大一点商店,有照相馆,有镇政府,有乡镇医院,有邮局……
而县城,应该比同家庄的街道要繁华的多。听那些去过的人说,县城有宽阔的柏油马路,有宏伟壮观的文庙(尊经阁),有琳琅满目的国营百货公司,有气派的县政府招待所,还有昔日繁华的集贸中心商铺……
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百多位师生,精神饱满,异常兴奋。大家都穿上自己最好最干净的衣服,佩戴红领巾,带着中午饭——两个馒头,热热闹闹地出发了。尽管从学校到县城有十六公里,走完全程就是三十多公里,算是很远的距离。可是同学们都想去,做好了走远路的准备,不怕苦,也不累。
排好队,清点人数,老师强调了注意事项,就出发了。
二、我们行走在大路上
一开始,还是排着整齐的队伍,靠着公路右边行走。
那一天,天空格外的蓝,空气特别清新。路边高大的白杨树,刚刚长出嫩绿的叶子,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经过回回池,将要走下桥头河沟的时候,脚步依然轻快,精神抖擞。坡路弯多,队伍渐渐拉长。高年级同学走的快,走在队伍前面;我们低年级的,慢慢的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并排走在一起的,都是能聊到一起的人,一边走,一边聊天、唱歌。每隔一段,都有老师跟着,不时提醒大家注意靠右边行走,注意来往的车辆。好在那个年代,公路上车辆很少,问题倒不是很大。
到了汉村河沟底,就感觉有点累了。老师叫大家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也可以到河里喝点水,洗把脸,继续前行。
汉村河沟底下的水,是合阳仅有的两条河水之一——徐水河。说是河,其实就是一条小溪,水量不大,但是非常清澈。在河水经过汉村河处,满地芦苇,有泉水涌出。此处正是合阳县著名的景点之一——七眼泉。泉水冬暖夏凉,清醇甘甜,可以直接饮用。冬天,人们在泉水中洗衣服,水稍微有点温热,水面上有蒸汽飘浮,非常方便。
刚才下大坡时,非常轻松,可是接着就要爬桥头河的五里坡,行走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了。此时,太阳已经升高,天气也不像早上那么凉快,有些同学已经有点出汗了,可是大家情绪依然高涨,有说有笑,为了心中的那份期盼。
刚刚爬上坡,公路的右手边,就可以看到鹅毛村的那棵神奇的千年大柏树,没有过多停留,继续前行。
这一段公路比较平坦,只是距离长一点,大概有五六公里。
后来,又有一段长长的、平缓的下坡路,合阳人叫北坡。此时,同学们精神劲来了,走路速度明显加快。下到北坡底,县城就在眼前了,能看到北大街的城关镇政府大门,北坡丁字路口。可惜我们这次的目的地并不是县城,而是烈士陵园。所以,县城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新奇的景观,我们并没有看到,大家跟着老师,继续向县城东南的烈士陵园方向行走。
三、扫墓缅怀先烈
烈士陵园到了,远远地就能看到烈士陵园的那个斜塔,还有斜塔顶端和侧面各长的那两棵神奇的柏树!
烈士陵园的围墙有一人高,青砖砌成。大门两边反八字影壁上,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胜利”的宣传标语。门柱的右边,悬挂着烈士陵园的牌子。走进大门,迎面有块石碑,石碑紧挨着,是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中间,种着一棵树。花坛周围的路边,有几棵高大的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象征着烈士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跟着老师,来到烈士墓碑前,全体同学排好队,举行了一个简短、肃穆、庄重的祭扫仪式。在大家向烈士行礼、默哀之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悬挂着烈士遗像,陈列着烈士遗物、武器、奖状、勋章等。整个陵园,安葬着一百多位烈士的遗骨。墓地中央,合葬着解放战争时期,在临皋、岱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十九位烈士……
之后,老师就让大家自由活动。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肚子饿了,我们先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吃掉带来的馒头,然后就随意走走看看。
烈士陵墓周围,都是四季常青的松柏。我们在松柏之间来回穿梭,看着墓碑上烈士的姓名和事迹,感念烈士的情怀,敬佩烈士的革命精神。我们能有和平安稳的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其实,在那一天,我们很想找班主任刘玉琴老师丈夫的墓碑,可惜不知道名字,只知道他姓樊,年纪轻轻,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丢下刘老师,独自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后来,在回去的路上,听同学说,刘老师找到丈夫的墓碑,一边拜祭,一边默默流泪。
四、合阳烈士陵园简史
合阳烈士陵园,据叶子循、庄曾明《重修合阳县志》记载,这里原来是明代万历年的“白衣寺”。经过三百多年的变迁,到民国时期,人们能看见的只有高耸的“千金塔”和一个土丘。1957年春,中共合阳县委与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革命英烈,教育后代,决定在古寺遗址修建“烈士陵园”。
至于这座斜塔,相传是合阳县城槐里人康守己,为了补足合阳文脉,捐资千两银子建造而成,所以叫“千金塔”。此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向东北倾斜,可与比萨斜塔媲美。
千金塔,是八角密檐式中空砖塔,共十三层,高约27米,塔身底层每边边长3.3米。第一层塔身,北面正中辟券门,现已封堵。券门门额,雕刻着鸟儿、花卉图案;券门上方,雕有“千金塔”三个字和“甲子岁春”年款。底层檐下,有砖雕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塔用青砖叠涩出檐,下出菱角牙子。第二层、六层、十层,各有一南北向券窗;第四层、八层,各有一东西向券窗;攒尖塔顶,塔刹缺失。
古塔之所以歪斜,专家解释说,一是受地球自转的影响,一是因为黄河河道南北向切割地层的缘故。在塔顶和十二层塔檐砖缝中,分别生长出两棵柏树,高三米多,树根扎在砖缝之间,四季常青,令人惊叹。
在陵园里,我们觉得最惊奇的,还是这座“千金塔”,它是合阳烈士陵园标志性建筑,已经是新晋的“国宝”。现在,千金塔和烈士陵园,都被天合园广场围在其中,周围环境优美,是县城市民平时活动休闲的好去处。
五、返程
下午两点左右,老师让我们集合,原路返回。
回去的路上,大家依然激动,谈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走到北坡上面,开始感觉有些累了,队伍走的更慢了。好在去的时候,有几位年轻的男老师骑着自行车,现在自行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北坡上到鹅毛村,有五六公里路面相对平坦,老师就让年龄小的、个头小的、走路慢的同学坐自行车。前面一个,后面一个,来来回回地转运着。也许我当时算是年龄小的,同相志老师就让我坐在自行车前面横梁上,起码可以少走三五里路。
坐在老师自行车栋梁上,我不敢随意动,能感到自行车前行的晃动,能听到老师用力踩自行车时粗重的呼吸声。到了回回池,老师让我们下来,叫我们继续向前走,他自己又匆匆忙忙地返回,去接后面的那些同学……
那一天,看着辛苦骑车、忙着运送学生的男老师们,我明白了做老师的不易,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平时在学校,我觉的年轻男老师比较严肃,总是有点害怕他们。而那一天,感觉他们也是普通的人,对待学生,就像保护弟弟妹妹的大哥哥。
同相志老师,两年前已经因生病去世了。斯人已逝,然而师恩难忘!
翻过桥头河沟,再次经过回回池的时候,天色已经昏暗。等到回家以后,天完全黑了。吃过晚饭,早早地睡觉了。
那天晚上,一定是睡的特别实在,特别沉。我在九岁那一年,那一天,从家里走到合阳烈士陵园,又走回来,大约三十公里的路程,也是我上小学阶段走路最多的一天,也是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天。
现在,从村里到县城,如果开车,十多分钟就到了,有国道,有高速。而那一年,走着去烈士陵园,感觉真的很遥远,走的也特别累,但是心里却是很激动,是一次难忘的扫墓活动。在那一天,第一次亲眼看到了烈士的墓地,缅怀先烈;第一次见到了倾斜的古塔,叹为奇观;第一次走到县城,亲眼目睹了外面的世界……
二〇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