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根与魂】【东篱】春之盛宴(散文)
一
看到一则新闻,上海青浦区白鹤镇,第一次将15公斤草莓出口到香港,完全是空运。前两天去超市,竟然看到来自辽宁的草莓,想必不是空运,也是乘坐高铁或动车而来。加之上海本地及附近省市草莓大量上市,不但超市、果品市场,万市红遍,有的业主,直接将草莓拉到大街上叫卖,多买有送。我买了满满一盒,带回家,草莓吃在嘴里,甜化在心里。草莓软糯甜润,仿佛春姑娘涂满口红的唇,给了我春天的初吻。
现代物流如此发达,种植科技日益进步,上海乃至全国各大中城市、城镇甚至农村,需要什么,即使商超没有,还有强大的网络旗舰店、个体经营店,一般情况,没有什么买不到的。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好幸福啊!
物资极大丰富,市面上,很多蔬果忘了时间,一年四季在人海中浮现。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吃什么,基本随时信手拈来。广西的鸡蛋,海南的西瓜,我是经常遇见它们,它们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宁夏菜、太湖菜,等等,数不胜数,也组团挤进上海市场。
中国自古就有咬春、嚼春的习俗,立春日要摆咬春宴。相比那时,上海更加开放,不死守节气,春节一过,人们就纷纷走进菜场、商超,面对琳琅满目的“春味”,开始疯狂采购。各大电商平台也顺时推出各种春菜专栏。我家现在居住的小区,平时买菜多半依靠“叮咚买菜”,有了这个专栏,我家买春菜非常方便,有时下单之后,不足半小时,快递员就在外面按响门铃。
我们更喜欢上海本地郊区生产的绿叶菜,尤其喜爱春日里的那一茬。地产春菜,从田间到餐桌,距离短,所以,蔬菜格外柔嫩水灵。蔬菜摆上摊位,叶子上还有露珠在滚落呢。至于吃法,凉拌、焖炒、做汤,选择由己。
品尝了脆嫩水灵的春菜,清新的味道,滋润了味蕾,那是春天的味道。吃了春菜,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抹绿,充满勃勃生机,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树花,笑容每天开在脸颊。
二
提到吃春菜,我还是要先说说我的东北老家。
以往,东北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记得姥爷总是念叨一句话:“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个冷天气。”告诉我们,甭脱棉衣,要捂上一阵子。的确,立春后,天气一时半会儿不暖和,那时鲜有塑料大棚,田野要么残雪覆盖,不见土地真容,要么裸露出来,胎记似的,寸草不生。面对这种青黄不接,我们的春菜,主要就由豆芽客串。
豆芽有着青菜不能替代的保健作用。据近代老年医学研究,在有益寿延年功效的10种食品中,黄豆及黄豆芽位于榜首,绿豆和绿豆芽排在第六位。人大多是酸性体质,豆芽含大量抗酸物质。
炒豆芽,常见的一道菜,黄豆芽、绿豆芽都可以,肉丝爆锅,炒出的豆芽,基本保持了豆芽的原味。黄豆芽也可焯后凉拌,记得一定加点辣椒油,味道特别,佐酒下饭,皆宜。肉丝爆锅,辅以干豆腐丝、青椒丝,可称炒三丝。但我家的吃法是豆芽炒粉条,用春饼卷起来吃最佳。所谓的春饼,已经不是字面的含义,现在已经变成人们的主食了,统称卷饼,想吃就吃。如果家里面粉多,经常吃,春意一年都在我家里弥漫。母亲烙的春饼,薄软,两层,一张饼需要撕开,除了豆芽粉,再加一点土豆丝,再放点鸡蛋酱等其他调料。菜加多少可调整,咸淡可控,活动式馅饼,每次我都有点小撑。
豆芽于我家有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欠人的饥荒,就是父母靠生豆芽、卖豆芽还上的。那时,父母搬进县城不久,卖青菜收益低,父亲去农贸市场转了几圈后,就想出了这个办法。豆芽一般比豆便宜,比有些青菜更便宜。想不赚钱都难,一斤豆能生出七八斤豆芽,黄豆和绿豆稍有差别。那时,我在县林业局上班,家里没有空调,下班后,经常帮父母里屋外屋搬动两只大缸,以调节豆芽生长需要的室温。缸很沉,搬起来吃力,感觉生活全部的重量,都在这缸里。
卷饼,光有豆芽是不够的,必须有发芽葱。发芽葱,春节后就有了,它是北方第一波春菜。上海人一直被北方人敢于生吃大葱大蒜的精神感动,但又苦于其口气难闻而困惑。现在有些人接受这个事实了,可能有京酱肉丝、北京烤鸭的功劳,这两种菜,上海的很多饭店里都有,不配点葱丝就索然无味。还有就是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适当生吃些葱丝、蒜片,抗菌消炎,防癌抗癌,健康高于一切。
到上海后,我爱上了上海人喜爱的豆芽炒韭菜,如果是春韭,那更是一盘物美价廉的美味。在柳州外派,我学会了自己生豆芽,不用生长剂,只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直到它们长出芽,生出根须。形容一个人的体弱,我们却常说,他长得跟豆芽儿似的。这着实委屈了豆芽。豆芽很强壮,没有土壤的豆芽,都要顽强地生根。多年来,我漂泊无定,心思飘忽,其实应该向它好好学习才是。
三
上海的春菜,丰富多彩。当仁不让排在首位的是上海青,即小青菜、油菜之类的。它们是春菜的主角。青菜性格隐忍,但偶尔冲动,天稍一暖,就先窜薹(北方习惯说窜挺),也就是说,青菜长到一定的时候,菜叶中央就会长出细长的茎,像一根根旗杆,几天一过,旗杆上升起的是一朵朵金黄的小花。这茎如同蒜薹般细嫩好吃,就是菜薹。有意思的是,人们把蒜薹常常简写成蒜苔,而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其所指何物,也包括我,怪就怪老祖宗把这个“薹”字造得太复杂,没电脑的时代,谁有空一笔一划建起这座崔嵬的“大字”呢?其实,苔和薹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将错就错吧,汉字的本质,就是公认的记事符号。
媒体上将菜薹的童年时代称为菜苋,一般只有一根手指那么长,小黄花还藏在菜叶里,羞羞怯怯,探头探脑,还只是望到了酒盅那么大的一块天。菜苋,加蒜片煸炒,味道清香,口感甜糯。我不太认同这个词,反过来读,就是苋菜,容易误解,因为苋菜就是令另一种青菜了。也就是上海市民非常喜欢吃的米苋,分白米苋、红米苋,还被称为长寿菜。春日去菜场,常听到上海话统称菜薹和菜苋为菜jì,初以为是“蓟”,窃喜。但查新华字典,才知“蓟”代表的是另一直立草本植物,品种特多,嫩茎叶也可食。但明显不同于菜苋和菜薹。这个jì字怎么写,难倒了我和许多网友,反复求证无果,有高见者烦请告知,先谢啦。
必须补充的是,这些开着小黄花的青菜涮火锅最是美妙,热气腾腾的餐桌上,花开灿烂,春光明媚。和三五好友相聚,喝着小酒,驱着微寒,推开门窗,家变大了,顿觉心旷神怡,整个春天都可以住进来了。
春菜里,还有一种风光无限的草头,学名(南)苜蓿,乡间称金花菜,常混淆于三叶草。这种可食用的草头,既然也是三叶,那不妨就叫上海三叶草吧,本来很多人就直接叫三叶草。况且,这种植物在长江流域的上海、太仓等地居多。但草头的“头”明显不是风头的头,它低调。这个“头”,概有摘取的是金花菜顶部之意,顶部,茎叶鲜嫩。
草头有两道著名的上海菜。一是草头圈子,草头烧大肠,大肠切厚片如圈,因而得名。表面看,二者浑身不搭界,是什么机会叫这一荤一素搭配在一起。也许草头叶子呈倒心形,每个草头叶子就是一颗小小的心。一盘好“心肠”,寓意吉祥,吃了这菜,让人变得善良。特告一下,这是我的想象。二是酒香草头。大火,煸炒,草头瘫软,加入少许白酒,提香。这个菜我很喜欢,到饭店如有必点。在家里也烧了几次,只觉味道不对,我深知原因,好酒的我,酒加得有点多。晚上我是不敢烧这个菜的,儿子第二天要开车上班,这里加了白酒,怕给交警添麻烦。
三叶草好养,公园的草坪都有种植,但很难惹人注意。倒是有一棵“四叶草”,万众瞩目。2019年11月起,中国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已举办五届,在全世界引发强烈反响,它代表党中央,向世界宣布,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会展中心外型四叶草状,美观大气。这棵生长在上海大地上的四叶草,我宁愿相信,它是三叶草头变异而成,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四叶草,分别象征着名誉、财富、爱情及健康,生命力强大。
俗话说,“春吃芽,夏吃瓜”。香椿芽金贵,我喜欢用它来炒蛋,汪曾祺喜欢用香椿芽拌豆腐,我准备试试。还有春笋,我喜欢油焖春笋、腌笃鲜(咸肉、火腿、春笋、百叶结一起,小火慢炖),但在家里做,我喜欢用沪上惯称咸菜的雪菜炒春笋。这种吃法,我是从农家菜那儿抄来的,只要春天去江浙地区,在餐桌上,就会看到春笋从雪菜中拱出来,仿佛菜盘里,一片竹林在悄悄萌芽。
上海的气候,一般不会低于零下10度,冬季适合种菠菜,来年就可收获春菠菜。菠菜不起眼,但我特别喜欢吃,尤其春天的菠菜,经常烫后凉拌。淋点生抽、醋、香油就可以,爱吃花生酱的可放点。春菠菜频送春波,我迷恋它。
四
马兰头,也叫马兰,但马兰开花,却不叫马兰花。马兰头清热解毒、利尿化瘀,常做蔬菜用。马兰头翠绿清香,可炒可凉拌。我至今没吃过炒食的,只是钟情于马兰头凉拌豆腐干。沸水焯几分钟后,注意马兰头要挤干爽,和豆腐干一样,尽量剁得碎一点,更易入味。吃的时候,不妨使用一下羹匙。
荠菜,被誉为春菜中的珍品,古已有之,公元前300多年先民就已采摘食用。俗语道:“三月三,荠菜胜灵丹。”可见,荠菜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荠菜吃法很多,常见的有荠菜豆腐羹、荠菜馄饨、水饺。上海人喜欢吃肉馅的汤圆,因此,还有了加入荠菜的肉馅汤圆。文友怀才老师喜欢吃荠菜馅的饺子和馄饨,其文字多有述及。他还为此写了一篇《荠菜香》,只看题目,我就食欲大振,想吃荠菜馄饨,连他这篇美文一起吞下。
这两种春菜,久负盛名,各领风骚。上海早已实行大面积种植,但市民们最喜欢野生的马兰头和荠菜,而且,这野菜也真给力,“年年采不尽,春风吹又生”。最近,上海很多网友微信建群,叫“打野”群。大家在群里联络组织,结伴去各大公园、农庄、郊野去采摘这两种野菜。还在群里,请资深吃士辨别真伪,以防误食中毒。彼此交流打野心得,不亦乐乎?最令我想不到的是,群里很多人都是年轻的白领。如此,完全可以畅想,这些中华民族的老的生活传统,不用担心丢失,也不会丢失。
南方春来早,上海三月蒲公英(北方习惯称婆婆丁)就已经发芽了,田头沟边,已经看到蒲公英挥舞着一朵朵小太阳,怕我们看不见,就自告奋勇,从草丛中跳起来,喊我们。我要去采摘些,把它洗干净,蘸酱吃。苦咸配,好美味。我因此对春天的认识会更深刻些。这菜,苦是苦点,多嚼一会儿,嚼着嚼着就不那么苦了。生命中的许多美好,都来自生活中的苦。
哦,说着说着,春天渐渐深了,大地一天比一天翠绿。
表达对春天爱,吻似乎还不够,应该用“咬”,咬定春天不放松,像漫野青绿那样,只缘根在春泥中。不,我怕用力过猛,咬疼了春天。我怕咬破春天。每日餐桌上,都摆满春鲜,我要大快朵颐,我要用筷子,夹住春天。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春,樱花白,桃花红,油菜花黄似金星,蚕豆花紫蝶翩翩舞,乱花迷眼,步履踟蹰,那就来上海吧。上海不止有黄浦江、南京路,还有上海青、松江鲈鱼。上海有世界金融科技论坛,也有金山油菜花节、南汇桃花节。上海应有尽有。踏青、赏春,也惜春,别爬上花树照相,咱不“花开堪折直须折”,长江三鲜禁捕,咱就别拼死去品“正是河豚欲上时”。6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张大餐桌,摆满菜苋、春番茄、牛心菜、草头、马兰头、蚕豆、春笋、香椿、荠菜、豌豆苗、四鳃鲈、太湖银鱼、阳澄湖螺蛳等等春鲜,总有一款适合你。
咬春、啃青,不如叫吃春菜吧,这是不成文的大民俗,是大上海最大的美食节。宴,还有安乐之意,宴有多种,否则,怎么会有饱口福之外的饱耳福、饱眼福之说呢。来上海的黄河路看看《繁花》播出后的繁华吧,它是一条美食街,绽放的却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花。还有,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正在举办中,将有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隆重献演,将有《红旗颂》《新时代》等著名的交响曲再度响起。上海的春之宴,是一场盛宴。上海,欢迎侬!Welcome to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