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实力写手】种菜(散文)
真好!春分时节撒下的菜籽终于发芽了。
我们搬了新家以后,院子里有个小菜园,终于实现了种菜自由的愿望。刚搬完家的时候,天气还有些冷,还没法种菜。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也开始慢慢回暖,终于可以种菜了。
种菜可是个体力活。由于租的小院长时间没有住人,小菜园里全是垃圾,有很多碎砖头和旧瓦片,而且还有一棵小树。想种菜,必须要把这些垃圾清理干净。租房子的时候,就看中了这个小菜园。以前,房东在院子里种了很多树,其中小菜园里就有四五棵。不过现在只剩下院子里的两棵桂花树和两棵白玉兰树,再有就是小菜园里的那棵小树。
租房的时候,我问房东:“菜园里的那棵小树还要吗?种菜的话有些碍事。”
房东很爽快地说:“你要是种菜的话,就把它给锯掉哎。”
于是,我在网上买了一把家用锯子,把那棵小树给锯掉了,留下一个树根。菜园里除了这棵小树的树根,还有四五个以前留下来的树根,不过不妨碍种菜。我把锯掉的树又分段锯开,把树枝也都锯掉,放在了阳台上晒着,打算后期买个地锅,可以用来烧火做饭用。
我和乖经常赶不到一起休息,因为我按节假日休息,她轮班休息,所以能赶到一起休息的时间很少。于是,我们谁休息谁收拾院子。趁着搬家时借了电三轮,就用电三轮把菜园里的旧瓦片拉出去。那天,我上班,乖自己在家把菜园里的碎砖头和旧瓦片拉了出去。我下班回去看到后,心疼得不行。这些体力活哪是女生干的活啊?剩下的垃圾,我们两一起清理,拉了几三轮车才把垃圾清理干净。
这些碎砖头清理完以后,天气还没有回暖。周末我休息的时候,发现菜园的土下面还有很多塑料布和装修时的废料。我用小抓钩又清理了一下,用垃圾桶运了五六桶才清理干净。
天气终于暖和了,我们去化肥店买了几包菜籽,一包荆芥、一包生菜、一包缪缪菜。打算后期再种些西红柿、豆角和茄子。菜籽买回来后,我们就开始翻土、撒菜籽、浇水。我们又在网上买了一些花籽,桔梗、百日草、驱蝇花。菜籽和花籽撒上以后,乖每天傍晚都要给它们浇水,天天看看发芽没有。
种上四五天后,还没有见发芽,乖有些着急了。
“这菜怎么还没有发芽啊?”
我说:“天气还是有点儿冷,还要过几天才能发芽吧。”
随后几天,连着下了两天的大雨。雨停后,我有点儿担心菜籽会不会被雨水拍了(淹死),那样的话就不会发芽了。
我说:“菜籽不会被雨水拍了吧?”
乖说:“应该不会吧?那样的话就再撒一遍菜籽。”
没想到两天后,土里面露出了特别小的嫩芽。那天晚饭后,我在刷碗,乖又去看菜了。
“墩墩快来啊,咱们种的菜发芽了。”
我赶紧跑过去,看了一下没看到:“哪呢?我咋没看到啊?”
乖说:“近视眼就是不好啊,那不是吗?你靠近点看。”
我伸长了脖子,看到几个小嫩芽破土而出,翠绿的嫩芽犹如刚破壳的小鸡,生机勃勃。看到撒下的菜籽终于发芽了,我们欣喜若狂,乖每天浇水更起劲了。
没两天,我撒的桔梗花,乖撒的百日草也都发芽了。但是,我撒的驱蚊草还没有发芽。桔梗花一簇一簇的,为那一小块地上染上了绿色;生菜和荆芥一块一块的,犹如和桔梗花争春斗艳一样。荒废已久的小菜园,估计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再次改头换面,穿上新衣,再次迎来春天。
前几日,又下了一场雨。雨后的菜苗和花苗,得到春雨的滋润,蹭蹭地往上窜,势必不辜负这场春雨。
中国人种菜的基因是刻在骨子里面的。只要是有机会,哪怕是再小的一块地都要种上菜。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种菜。农村的房前屋后,墙角跟边都会被种上菜。邻居在他家墙角跟边种了一垄大蒜和一小片五香菜,蒜苗已是绿油油的,五香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胡同。昨天,乖还掐了一小把他家的五香菜,揪疙瘩面和五香菜是绝配,没有五香菜的疙瘩面是没有灵魂的。
想起来以前租住楼房的时候,种菜是很难的,不过也没有难道我们。为了种菜,我们去荒地里用塑料袋装了几袋土,再拎上楼。乖把饮料瓶和空油壶剪开把土垫在里面,再把装了土的塑料瓶钻几个孔,用绳子绑在窗户。我们在这些塑料瓶里种了一些蒜,又在洗脸盆里种了生菜。因为地方有限,长出来的蒜苗和生菜不是很好。而且,小猫还经常搞破坏,经常卧在生菜盆里,把菜都压坏了,最后也只好不再种了。
要说种菜,还是小时候家里种的菜多。那时,家里还种地。我家有两块地,一块大的离家比较远,一块小的离家比较近。每年开春,母亲都会在离家比较近的那块地,开出来一块菜地。开出来的那一小块地是固定的菜地,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块固定的菜地,自家种的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一开春,集上都会有卖菜籽和菜苗的。春天的时候,母亲都会去集上买些西红柿苗、茄子苗,豆角和荆芥都是直接撒菜籽。
菜苗栽上后,需要每天浇水。母亲都是在家用桶装好水,再用架子车拉着去菜地浇水。不过有时候也会在二奶家接水。二奶家在村头住,距离我家菜地只有几十米远。那时还没有自来水,都是用压井压水,小时候没少帮母亲浇菜。一般浇菜都要在傍晚浇,因为傍晚时分太阳光比较弱,水分蒸发慢,这些技巧都是辛勤的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是初秋种白菜苗和萝卜苗的时候,每天浇完水还要找一些桐树叶盖上,因为初秋时分的天气还是很炎热的。
种起来比较麻烦的菜要数豆角和西红柿了。豆角要搭架,西红柿要抹药。豆角是藤蔓植物,长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给豆角搭架。搭架用的小竹竿也需要去集上买,因为我们那里不种竹子。有时竹子不够了,就找些树枝来搭架,不过没有竹竿好用。搭豆角架是个技术活,先使劲把竹竿扎入地下,两垄豆角的竹竿再绑在一起,像“人”字,最后再搭一根横的竹竿固定一下,犹如“大”字。其实黄瓜也需要搭架子,而且黄瓜浇水量更大,相比较起来更麻烦,所以我家没有种过黄瓜。
西红柿自然长红很难,起初也就任它自然生长,所以摘西红柿的时候,很少有全红的。大部分都是青里带红,不过自然长红的西红柿确实很甜很沙。收麦子的时候,摘一些西红柿,回到家用压井压一盆凉水,把西红柿放到盆里冰一会儿,拿出来咬一口,又凉又甜又酸,非常解渴。后来,集上卖一种催熟的药,西红柿刚挂果的时候,抹上一些,西红柿就能长得红红的。虽然长得又红又好看,但是味道却差了一些。
荆芥和豆角是长得最旺盛的。荆芥是根本吃不完的,豆角也是吃不完的。就算每天摘豆角,也吃不完。每到夏天,家家户户最爱吃的就是西红柿鸡蛋豆角凉面条。那时吃面条,都是手擀面。每天下地回来的时候,摘上一把豆角,几个西红柿和两个茄子,再掐一把荆芥。回到家,母亲手擀面条,我烧锅,母亲炒菜。先炒几个鸡蛋,然后把豆角、西红柿、茄子炒一下,再把炒好的鸡蛋放到里面,加水烧开。出锅的时候,撒上一把荆芥,浇头就做好了。然后再下面条,煮好的面条放到凉水里冰一下。捞出来,浇上浇头,一口气能吃两碗。
茄子除了下面条和炒着吃,还有一种经典的吃法,那就是焖茄子。小时候最爱吃的一是疙瘩汤,二就是焖茄子。焖茄子做法也很简单,把茄子切块拌上面糊,然后下锅煎。煎好后再下入西红柿炒一下,最后加水开始焖。焖好的茄子,有茄子香,有面香,有西红柿的酸甜,非常美味。
辣椒是每年必种的蔬菜,虽然种的不多,但是结的很多。辣椒可是个好东西,菜里放了辣椒可以多吃一个馒头。辣椒可以炒着吃,生调吃,腌咸菜。
辣椒也是直接栽苗,母亲每年买茄子苗的时候,也会买上几棵辣椒。辣椒最后吃不完的话,一部分会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墙上晒干,另一部分会用来腌咸菜。最爱吃的咸菜是母亲腌的辣豆。豆子也是自家种的,先把豆子煮一下晾干,再把青辣椒切碎,最后把豆子和辣椒搅拌,放上腌料和一点点白酒。腌好的辣豆比炒菜都下饭。
菜地里一年四季都会种菜。秋天的时候,菜地里会种上白菜和萝卜,还有菠菜和上海青。上海青又叫四季青,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白菜苗和萝卜苗种上后也需要天天浇水,直到它们扎住根。前面说了,白菜和萝卜浇水更麻烦些,需要用树叶子盖上。白菜苗扎住根以后就可以吃了,小白菜下面条锅最好吃了。白菜和萝卜生长得很快,用不了多久就长大了。白菜个萝卜是过冬的主要蔬菜,所以要做好保存的工作。白菜贮存的第一步是要包头,白菜包了头才会长得结实,长得更好。白菜包头是个技术活,需要眼疾手快。先把白菜的叶子一个个裹起来,然后用桐树叶或者塑料布盖在顶上,再用绳子捆起来,这样就算包好了。
相比较白菜,萝卜更省事一些。成熟的萝卜,露出地面的一截是翠绿色的,地下面半截是白色的。在地里干活要是渴了,拔一颗萝卜,在裤子上把泥给蹭掉,直接放嘴里咬一口嘎嘣脆,那是又脆又甜。萝卜缨还可以做干菜,收获的萝卜,把萝卜缨折断,萝卜埋在土里保存,剩下的萝卜缨是不舍得扔掉的。萝卜缨洗净放到锅里煮上半小时,捞出来搭在晾衣绳上风干,可以保存几年。萝卜缨干菜下面条非常美味,我是最爱吃干菜面条的。
萝卜埋在土里保存,白菜则是放在屋里用玉米秸秆盖着保存。这些萝卜和白菜就是过冬的蔬菜,我们一般都是炒着吃,不像东北做成酸菜。白菜掺细粉(粉条),萝卜掺细粉炒着吃都很好吃,要是再加上一些五花肉那就更美味了。
除了这些蔬菜,还会种南瓜、冬瓜、白糖瓜,冬瓜是最能长的也是最大的。冬瓜能从中秋长到过年,一个大冬瓜能长二三十斤,一家人可以吃好久。记忆中,中秋节炖鸡肉放冬瓜,过年前吃菜也吃炒冬瓜,真的能吃好久。
农村的田园生活,种菜是必不可少的。就算现在大家都把地给承包出去了,也要找块空地种上菜,没有空地找些泡沫箱和旧盆旧水桶也要种菜。都说种菜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点儿都不假,连空间站都种上菜了。
看着小菜园里的菜一天天长大,每天浇水翻土,非常有成就感。想着过不了多久,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菜了,心情就非常好。过些日子再种些茄子、豆角、辣椒和西红柿,等到夏天的时候就有吃不完的蔬菜了。小院里,有桂花树、白玉兰树,种的有各种花,还有各种蔬菜,外加四只小鸡和两只小猫咪,真是世外桃源的神仙日子啊。这应该配上陶渊明的两句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